學習心得向名師學習感悟心靈成長
通過向名師學習,讓我充分領悟名師風采的同時,深感學習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他們身上所凝聚的知識力量;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生身心發展無微不至的關懷。作為當下的老師,尤其是要做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段路還很漫長。在專業上要有所追求,要堅持不懈地腳踏實地地學習,深知只有不斷鉆研,不斷努力才會有所成長。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這一行業就要認真對待這一行業,因為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育學生就要用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需要以強烈地使命感為基礎的,是要以強烈的責任心做代價的。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是要甘于辛勞,甘于付出,甘于奉獻的。在教育生活中教師要嚴管真愛。教師的工作其實就是用一種靈魂喚醒另一種靈魂,用一種精神推動另一種精神,用一種愛喚醒另一種愛,因為這種付出是不需要回報的,所以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關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通過向名師學習,更讓我懂得了怎樣去愛學生,眾所周知“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層面,善愛則是另一種層面。作為教師的我更要傳承這種文明的、積極地、健康的愛。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教師要學無止境,學習對于一個教師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審時度勢,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名師學習,因為我們積累的是經驗、是財富、是大愛。
篇2:教師成長感悟走向名師之路反思
名師與普通教師成長之路的區別是什么呢?
一、區別于對教育的理解與熱愛
有人認為教育是一項枯燥的事業,簡單的知識,繁重的工作量,嘰嘰喳喳的孩子,幾年下來,對工作就失去了新鮮感,產生職業倦怠。而名師是不會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來自他對教育的理解與熱愛。教育是面對未來的事業,每一個孩子都將走出學校走向未來的世界,在學校教學后,我們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呢?會讓孩子在知識方面有什么樣的積累?在能力方面會有怎樣的提升呢?基于認識,名師對自己的教學會有更高的追求,會不斷探索智慧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在探索時,每一天,每一年的教學都是不同的,是越來越好的,是值得期待的,在期待中,倦怠也就無所是從了。
二、區別于對反思的正確理解
許多教育專家都說:經驗+反思=成長。
也有專家說:寫三年的教案能成為熟練教師,寫三年的反思能成為名師。
教師的成長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不斷反思。其實,做為教師我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反思。例如,當我們的孩子在一次單元測試整體成績不好時,不會有一位老師無動于衷,我們的教師常常會這樣說:
1.我們的學生家庭環境不好,家長沒有輔導能力。
2.這個班的學生基礎差,誰也沒辦法。
3.學生計算能力差,需加強練習。
4.在課堂上沒有關注孩子的基礎,每天的知識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
這四條都是反思,但是哪些反思是有價值的呢?不難看出,第一、二條是推責型反思,把問題歸結為家長、基礎,這兩條都是不容易解決的,我們能改變家長的學識基礎讓他們擁有輔導能力嗎?如果家長不進步,難道我們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嗎?所以,作為老師,我們的反思應該是內歸因式的,思考我們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思考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會帶來哪些正面的影響與改變?這樣的思考與反思,是對自己的思考,是期待改變的思考,才是真正有價值。
三、區別于反思的自覺性、持續性、深刻性
沒有反思,即使教二十年,也還是教學新手。是不是寫反思,就能成為名師呢?
許多老師把寫反思當成負擔,不知道寫什么?或者機械記錄教學過程,或者散記教學現象,或者寫寫學生個案……寫來寫去,新意漸失,感覺對個人影響并不覺得很大。而名師的反思則基于自覺,能在工作中,生活中敏銳感覺受到與教育相關問題、經驗,在思考之后,能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驗,能嘗試尋找適合的方法,能及時對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升華,使經驗不斷豐富積累,逐步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名師的反思一定是持續不斷的。丘吉爾說過,人生的成功沒有什么秘訣可言,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就是堅持到底。教育是一個慢過程,名師的成長也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只有持續不斷地進行反思,堅持在教育上的追求,才能不斷獲得進步與成功。名師的反思一定是深刻的,是對教育本質問題的思考,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泛泛而談,只有深入的思考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改善,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并影響引領其他的老師,使大家共同進步與提升。
同樣身為教師,同樣辛勤付出,那么普通教師能不能也走上名師之路呢?找準方向,找到差別,從反思開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可以的。
聽特級教師郝秀麗老師講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