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新課改下我該為師?:與名師對話

新課改下我該為師?:與名師對話

2024-07-31 閱讀 3701

在這咋暖還寒的春天里,周彬老師的《新高考帶來的教育新變化》演講讓我們如沐暖暖春風,感受到了天地萬物萌萌欲動,像破土而出的新芽,散發出盎然春意。

近些年來,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科技進步越來越快,變化越快,淘汰也越快,而教育的變化卻遠遠滯后于社會的變化、科技的變化,高考改革勢在必行,而新高考必定帶來教育的新變化。

如果說,以前的高考模式中的“3+大綜合”中學生對綜合的選擇是包辦婚姻的話,那今天的新高考中學生對考試科目的選擇就是自由戀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去選擇老師,而學生的選擇也會推動老師的變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選老師的標準就是老師努力的方向。面對大環境,那作為老師的我們,該如何為師?

學生選老師無非要從一下幾個標準:1、考得好;2、長得好;3、上的好。

1、考得好

現在的老師都太聰明,總覺得學生太笨,我們永遠覺得教的學生中最好的都是上一屆,常常感嘆:唉,一屆不如一屆啊!其實不是學生變笨了,而是我們老師太喜歡自作聰明的。我們不明白要想學生取得好成績,不是老師在努力,而是學生。所以說一個能讓學生考得好的老師必須要擺正搞好學生和老師的關系,老師努力的方向就是先讓學生學習,再讓學生好好學習,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就是學生和課堂的距離。所以,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讓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才能學生心進而考得好成績。

在《西游記》中,唐僧什么都不會,但他會念緊箍咒,無論孫悟空再頑劣,終究抵不住緊箍咒的魔咒,還得乖乖的跟著唐僧完成取經。換句話說,唐僧的目標很明確,他什么都不會,卻只信兩個字:取經。我們當老師的也應該目標明確,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高考當中取得好成績,所以我們就得研究如何讓學生取得好成績。

2、長得好

應該說每個人20歲以前的長相都是由父母決定的,但20歲以后的長相卻是由自己決定的。歲月的喜怒哀樂都寫在人的臉上,作為老師的我們也是一樣,長相一般即可,但一定要精神煥發。我們在贊頌老師時,往往會說老師啊,你就像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當老師就意味著犧牲,為給學生改作業常常熬到深夜不休息,備課到深夜,沒有時間逛街,沒時間做美容,結果弄得自己天天憔悴不堪,越來越蒼老,把自己本來不佳的長相又丑的發揚光大,而且還丑的天天不一樣。甚至還有的老師甚至成了怨婦,怨夫,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自己虧死了。

其實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最主要的在于他的理想和信念,你可以長得丑,也不一定要吃苦耐勞,但你一定要積極向上樂觀的,我們可以看那些名師或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無一不具備這一點。

3、上的好

上的好肯定是指課上的精彩,但到底什么樣的課才算精彩呢。現在的課堂改來改去,很多老師學習這種模式那種模式,最后唯獨沒有了自己,自己的課堂也變得四不像。

我很喜歡歷史,我理想中的歷史課堂應該是老師在課堂上如同一位智者運籌帷幄,帶領學生縱橫天下。但有一次,正趕上我們大肆學習杜郎口模式,學校要求每一位老師都積極行動起來,采用杜郎口的導學案先自學----展示-----質疑的模式,有一天,我抱著學習的態度聽了一節歷史課,真的很失望,課堂上學生只是把導學案上的內容展示在黑板上,給大家念出來,至于大家有沒有聽懂,有沒有聽那就另說了,反正我聽了一節課沒有收獲,反而遺憾。現在的歷史課怎么變成了這樣?

說了這么多,不是為了貶低誰,而是想說,邯鄲學步的課堂最好不要。那什么是好的課堂呢?我認為,最好的課堂就是和風細雨,學生有參與,但不要簡單的把學生的參與理解為熱鬧,老師,還要及時適時的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老師,就要掌握傳道授業解惑的時機,要在學生不睡覺時講重點的,想瞌睡時講點不重要的來調節下課堂氣氛,提提精神,那這節課肯定是一節好課。

學生的選擇推動老師的變化。作為老師,要讓學生能選擇自己,一定要讓自己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會生活才能會教、會考,才能讓學生受益終生。讓他自己的興趣變為特長,把特長變成專長,把專長變成專業,把專業變成職業,把職業變成事業。

所以,對學生多一點期待,讓學生因為你而保持對讀書的興趣吧!

篇2:課改隨筆再談導學案式教學

“導學案式”教學在我們中心校已經推行數年了,但不可否認,自推行之初至現在,我們的很多學校、教師都對其一直有抵觸情緒,對其效用也有諸多懷疑,因而在導學案的推行及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多是流于形式,不催不動,推推動動,真正在此方面用心的學校和老師可謂是屈指可數。

值此情形,本周,臧喜賓校長再次推薦大家學習中國教師報發表的:《導學案是干什么的?抓住三個關鍵點你就明白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對我們的學校教師使用導學案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讓我們更清楚地明白“導學案”的作用。

文章從三個方面告訴我們研究導學案要抓住三點:第一是導學案出現的背景是生本課堂,第二是要抓住導學二字的本質。第三:“案”是“導學”的載體,不是核心。三個關鍵點旨在告訴我們:“案”只是“導學”的載體,不是核心。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然而,目前,在我們許多老師的課堂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師本課堂,一味“灌輸”的現象,課堂上,老師不住地講(問),孩子們被動地聽(答),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若借助一份優秀的導學案,完全可以改變此現象。有老師說導學案會限制自身課堂優勢的發揮。豈不知,課堂上,學生才是主體,學才是中心。課堂上,只有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其中,讓學習真正地發生在學生身上,課堂才會有效果。因此,編制一份有效的導學案,應是目標明確,宜于操作,服務于學生的“學”的。其設計是突出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其“導”是指要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而如何“導”,卻需要我們教師用心研究!因此,優秀的導學案是能幫助我們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當然,教師在使用“導學案式”的教學過程中,受教師個人教學風格和對導學案的運用的影響,會存在一些不恰當之處,如:“導學案式”教學有些教師上成習題課;部分學科或課型使用“導學案”教學有些牽強;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積極主動的問題等。因此,“導學案式”教學也非常需要教師真正理解,靈活運用,不可一切照搬。前期,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學科教師在設計和使用“導學案”時,只是借鑒別的學校教師共享的導學案,缺乏必要的修改完善補充,因此,用起來當然不會得心應手。然而用心的老師,則善于借鑒已有的“導學案”進行補充完善,要加強“二度設計”。因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教學過程,預先設計好的“導學案”或教學設計,由于學情的變化,在課上使用時,教師需要隨時對已設計好的“導學案”或教學設計進行適調整,做的隨學而變,因學而變。這樣的導學案教學才會有效果。

總之,個人感覺,導學案“用”與“否”,最關鍵是我們學校管理者的思想要轉變,教師的思想要轉變!唯有轉變觀念,改革課堂教學,大膽嘗試,努力實踐,才會讓我們的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才會使我們的學校充滿無限生機!

篇3:小學語文課改隨筆期末考試變變變!

昨天一早便得到消息,語文期末考試形式同以往有所不同,在最后的筆試環節之前增設了口語的測試,即:背誦每個年級的必背古詩、口語交際、朗讀課文。此種形式無疑對孩子進行了更全面的考查。

想起我班孩子素日里那么的嬌羞、內斂,不禁憂思起來。

在辦公室,與同年級的慧一起商量口語交際以及課文朗讀的具體內容,最終定下了兩篇要求背誦課文的片段,因為要求朗讀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分鐘,所以找來我班的彬先試水。

彬顯然緊張到不行,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此時照讀竟都讀不順暢了,連舌頭都打了結,語速快的如同撒韁的野馬。如我所料,心理因素是我班孩子的軟肋,如不能及早得以平復,看似白送分的口語測試是必定要一塌糊涂的。

下午第一節課,對學生進行了朗讀的指導,個別抽查的情況來看,讀順基本不成問題,但是有感情朗讀以及何處停頓學生還是極欠火候。

想到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忽略了這個環節,很多時候,只是簡單走一下朗讀的形式,學生讀的平淡無味時,我也會下意識的說一句,讀書應當有感情。可?如何有感情?學生始終還是不得要領。

你看,連期末考試的形式都在革新,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是否仍在閉門造車,是時候該變一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