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反思大聲贊美輕聲指正

教育反思大聲贊美輕聲指正

2024-08-01 閱讀 9313

今天刷微信,在網頁上無意間,看到一個教育小現象,是這樣的:某校一名英語教師,將班里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孩子,逐個拍了照片,發到家長微信群中,并以語音的形式做以情況反饋。可能,老師對孩子還不太了解,語音中,老師是以“這個同學怎么怎么樣”來稱呼學生的。有了批評,自然就有表揚。緊接著下面就有一張小合照,大概有兩小組學生那樣,只見孩子們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臉,手里比劃著勝利的手勢,我想這應該是,作業完成較好,被表揚的孩子們。

兩組照片,鮮明的對比。不知道為什么,我總覺得看起來格外刺眼。替那些被表揚的孩子,感到開心。同時,也替被老師批評的孩子們,感到....說是“心疼”似乎也有些不妥,因為畢竟孩子們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但當你看到,那些孩子們一個個低著頭,沉著臉,眼神里似乎又帶著一絲無助和恐懼時,不得不說,我的心是揪著的!

看到這些照片,我腦子里蹦出來的第一個詞是“心罰”,于是,我趕緊反思,在我的課堂有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所幸,雖然平時我對孩子們要求比較嚴格,但我大多采取的都是,以表揚其他同學來以此激勵他們的形式。今天,看到這個現象,給我也提了個醒,也為我給自己設定的教育紅線,新增一條。

我們沒有資格,去評論別人怎么樣。因為你畢竟不是當事人,并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所看到的也只是事情的一面。但同為教育者,同為一線教師,我們相信,所有老師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只是有時候過急,方法有些欠妥。

借此,我想來談一談,我對心罰的看法:記得上師范時,有一本書中談到了心罰,書中是這樣說的:“心罰就猶如一個隱形的刀子,它在一點一點的磨滅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再回想回想,我小時候,似乎有受到過類似的懲罰。心罰,更多的似乎是心靈的一種折磨。心罰比體罰又似乎來得更加痛苦。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候,他們會特別淘氣惹你生氣,但有時候也會,時不時地帶給你意外的驚喜,頓時又讓你信心倍增。但他們就是這樣,眼中的世界很單純,自身的可塑性也很強。你覺得他們是什么樣,他們就是什么樣。所以,我現在正在努力做一個,能夠給孩子們帶來快樂童年的老師。我希望,很多年后,當他們再談起小學的生活,還仍會記得,當年上過的音樂課和一個能給他們帶來歡笑的趙老師。我,在努力!

篇2: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現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現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呀,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

篇3:教育反思處理學生問題要有時代觀

現在的學生思維觀念和以往有很大不同,他們接觸的事物多,接觸面也廣,僅僅用經驗是處理不好“問題”的。

在我們的身邊,“我做了這么多年的教師,怎么教孩子還不知道嗎?”這樣的言論比比皆是。教師這個行業,似乎和醫生一樣。我們看病的時候,看到滿頭白發的老醫生,心理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信任感。同樣很多的家長,看到了年紀大的老師,第一印象就是這個老師有經驗,教孩子一定不會錯。殊不知,年齡大了,教齡長了所帶來的結果是雙方面的:一方面,這部分教師因為見到的學生多了,遇到的情況多了,所以處理事情就會更加有經驗;另一方面,因為他們面對的學生多了,在處理情況的時候難免會參照以前的經驗,想當然地用以前的方法來處理,陷入“墨守陳規”的怪圈中。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為然。然而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著、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么樣”。然而對于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為聯系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我們必須反思教育習慣,只有反思才能覺醒,只有覺醒才有行動。回望歷史是繼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創新是其充滿活力的特征。傳統教育習慣有多少是我們應該繼承,哪些是我們應批判改進的,這是我們當代教師應深思的問題。

處理現代學生中發生的“問題”要有時代觀,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去解決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