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教育反思教育
教育,這個只有兩個字的詞,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尤其是對于教育者來說,時時刻刻都在跟它打交道。可是我們真正了解這兩個字所表達的信息嗎?
今天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在暴風雨后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洼里,有許多被昨夜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盡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白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洼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小魚就會干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洼里撿起小魚,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洼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么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故事雖短,但它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這條小魚在乎!”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話。泰戈爾老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想想我們當下的教育,家長、老師、社會無不把對教育的關注都放在了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技能的掌握上,知識固然重要,技能亦不可缺,而這些如果離開了對人性向善的靈魂教育,那么知識越多,技能越精通,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這樣的實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近年來,高校高材生犯罪的案例已呈現上升趨勢,各領域專業人事犯罪的案例也不斷增加。這些不得不讓我們認真的思考,我們今后的教育究竟應該怎么做。
很多學校都曾建議學生把自己喜歡的綠植帶到學校,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展示自己的綠植,可一段時間之后,綠植因沒能得到主人的呵護開始紛紛枯萎凋謝,許多孩子的做法是把綠植扔掉,再買個新的放在學校,而此時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是視而不見,是保持沉默遠遠的觀望,還是應該和孩子一起盡力挽救它,精心呵護它呢?我想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我會對此事保持沉默,而現在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和孩子一起呵護它,即使最后失敗了我也會和孩子一起為這個生命禱告。
作為教師,一名教育者,我們也許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任務要完成,但對孩子的思想教育永遠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孩子的人文情懷,思想品質都是我們要特別關注到的,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喚醒孩子們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良知!
篇2:小學老師教育工作反思師生關系對學生影響
記得有一本書上這樣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因為學生心理的發展很容易受周圍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其中不同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
我覺得,師生之間心靈彩橋的建立,要求教師不僅應是知識的傳授者,智慧的啟迪者,更應如慈愛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而要成為這種多元角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就不應局限于課堂上與學生隔著課桌的學習問題“問答”式的交流,而要走進學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們的年齡特點、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及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在工作中,我用看、聊的方法去了解學生。看就是看學生在學習、課外活動中的表現,了解學生的思想、興趣;聊就是通過與學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內心世界、愛好和語言。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語言是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通過這兩種方法,讓我對每個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也從不把自己當成老師,而是以一個大朋友、一個傾聽者的身份去真誠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樣也拉近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沒有距離感,愿意跟你說真心話,愿意讓你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然后我將這種了解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就有種得心應手的感覺,師生的配合也就非常地的默契,從而完成了教學目的。
正是由于我的這種真心相對,真誠地與學生交朋友,既縮小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從容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一舉兩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