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留守兒童教育反思關愛孩子從教育做起

留守兒童教育反思關愛孩子從教育做起

2024-07-31 閱讀 1557

今天我檢查弟弟的暑假作業,里面有很多錯題,在給他講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弟弟有很多基礎知識都不會,這讓我很吃驚。我就問他:“這些題你明明不會做,為什么不問問,非要胡做呢?”他很無奈地告訴我,做暑假作業時還在奶奶家,奶奶不會,本來打算見到媽媽了問的,還沒來得及問就被我檢查出來了…

弟弟是今年六年級了,一到五年級他都是跟在父母身邊在南方上學,到六年級了,牽扯到小升初,因為戶口、學籍都在老家,只能回來上學。六年級這一年,弟弟留給了奶奶,和父母也就過年和這個暑假能見面。平時一般就是老媽每周五晚上會給弟弟打一次電話,所以弟弟很喜歡周五晚上,一到周五晚上他就會靜靜地守在電話旁,等能媽媽的電話…這是他和媽媽交流的唯一途徑。

放暑假了,我就帶他來南方老媽這里,他很是開心,還自己寫了一篇日記名字是:媽媽,終于見到您了!其實剛回來上學時,他成績也算中等,后來慢慢地到這學期就嚴重下降,英語和數學都不及格,問他原因,就是不敢問老師,家里又沒人會,還說自己上課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想媽媽…

弟弟也只能算是一年的留守兒童,其實家里像弟弟這種留守兒童有很多,有的是常年見不到自己的父母,有許多這樣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一般,性格孤僻,不愿與他人交流,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其實,留守兒童的成長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問題。在心理上,由于親情關懷的缺失,他們缺少傾訴對象而出現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障礙;在教育上,臨時監護人對他們學習的督促、監管不夠而使他們成績下降;在道德上,缺乏及時的指點與幫助,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正因為留守兒童身上有著狹隘、偏執性格的缺陷,所以作為老師更要關注這些孩子,因材施教,在犯錯誤時,不能過多地懲罰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2: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問題

關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臨澤縣板橋鎮中心小學袁志宏

近年來,隨著地方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在給農民創造增收致富機會的同時,在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對于有父母親在家,能夠正常地接受親子教育的兒童而言的。正是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經商,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改變,他們基本缺失了父母親對其在衣、食、住、行、安全、愛好、審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基本缺失了對父母親的心理歸屬和依戀,所以相對于有父母親在家的兒童而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因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經商,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穩定性,從而導致了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調和弱化。在這種條件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體現為,單親式、隔代式、委托式三種家庭教育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或者父母雙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親或者母親單方在外面打工,這些孩子或者與他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住在一起,或者與親戚、朋友、鄰居生活在一起,特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給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發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一方面,農村貧困家庭不能為兒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另一方面,一部分留守兒童在家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和農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個人留在家時,情況更是如此,由于他們的監護人大都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無能力輔導兒童的學習,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圍,從而造成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環境較差的局面。另外,父母的長期打工生涯給孩子們造成了一種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如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上不了學不要緊,今后跟爸媽一起外出打工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極易助長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二)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使得他們形成了不良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冷漠、自卑、郁悶、失望、敏感、孤獨、不安、膽怯、自我封閉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

(三)留守兒童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親屬或因年長,或因經濟生活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的情況隨時可見,兒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權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屢有發生。

(四)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望過低導致學習成績較差、輟學、失學等問題。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有遲到、早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的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曠課等,造成如此狀況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農民工對子女的期望過低,很多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將來不會有什么大出息,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這種心理潛移默化地給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讀書無用論,在留守時缺乏約束,甚至是父母給予支持的情況下,逃學、輟學,將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輟學打工的道路。

(五)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這些長輩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較大,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其結果是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輟學、失學屢見不鮮。

由于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在學習、生活、心理及人格的發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怎樣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而亟待解決的問題。

篇3:利用現代信息平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利用現代信息平臺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方便,縮短了人們相互交流的距離。但是,學校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暢通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交流渠道,彌補孩子心靈深處愛的缺失感,讓孩子在父母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值得關注的課題。本文闡述了農村學校應該如何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長效機制來保證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心靈溝通的方式方法。建立起學校與家長的橋梁,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信息技術;教育;策略

gg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以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受農村貧困及城市利益的驅動,涌現了民工潮及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等普遍的社會現象。離鄉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將其留在家中,夫妻雙雙進城的家庭則將子女托付給老人或者親人朋友照顧。最終形成了農民工家庭父母與子女隔地的局面。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有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