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好教學語言

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好教學語言

2024-08-01 閱讀 4268

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好教學語言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巨甸鎮武侯完小陶麗萍

【內容摘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親切自然,再加上以情動人、條理清楚。同時,還應有恰當的停頓和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把這些語言技巧熟練應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呈現出優美快樂的課堂。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也直接影響到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提高教育課堂教學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教師教學藝術

【正文】:

教學語言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國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師而憚,可以為師;奢而可信,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意思是說,當老師有四個條件:一要有尊嚴,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豐富的經驗;三要具備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不違反師說;四要能體會“禮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闡發。后兩條說的是即是對教師語言的要求,而前兩條又是建筑在后兩條之上的。因此,古往今來,人們對教師的教學語言提出很高的要求。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一樣,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在課堂教學中不懈追求完美的教學語言?我認為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煉

語文教師要具有簡潔精練、清楚明白的教學語言,這是對語文教師的最起碼的要求。教師要以高度的科學性,嚴密的邏輯性,深入淺出的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教學語言精練嚴謹,環環相扣,絕無廢話雜語,做到“豐而不余一言,絕而不失一詞?!彼越虒W質量很高。語言是直接傳授知識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能讓學生直接、清晰地感受到知識的存在,且更有利學生接受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

教師要富有智慧、幽默、激情的聲音語言,能夠讓簡單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有趣,讓簡單的說教變得生動有趣,讓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現在的課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怎樣將這些寶貴的時間都利用起來?這就需要教師用其獨特的語言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不讓其走神。其中,導入語的運用就非常關鍵。如我在教學《媽媽的賬單》時,為了讓孩子明白母愛的無私,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在教學上我通過學生朗讀彼得的賬單以及我富有智慧、激情的語言來讀出媽媽的賬單,通過語言對比學生立刻體會到了小彼得為什么慚愧以及媽媽的無私,最終達到很好的效果。

篇2:運用班班通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運用“班班通”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班班通”進行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班班通;語文;教學

班班通走進課堂,豐富了語文學習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于學生自主地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班班通的恰當運用,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的活靈活,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班班通”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

一、運用“班班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中一種自覺、能動的心理狀態,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有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起決定性作用,一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運用班班通進行教學,便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班班通教學設備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如在《泊船瓜洲》這首詩的教學中,如果只是運用簡單的講讀法和誦讀法,就不能將學生完全引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中去。我制作了課件,通過圖片、音樂,學生一邊看圖片,一邊聽配樂朗誦,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聲、色、畫中,如此美景能不讓作者懷念嗎?讓學生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二、運用“班班通”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主動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必須貫穿于語言訓練之中。但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使用“班班通”,會打開學生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如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就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摸胡須,好象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πφf:‘不是我的本事大。’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边@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味中探索,在快樂中學習。

三、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理解課文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鑒于語文的這一教育特點,合理有效的運用電教手段,就可以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由于地震學生沒有經歷過,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播放汶川地震時的畫面,讓他們從畫面與聲音中去感受地震時的情景,整節課,學生是“安靜”的,是在感動中學習的,甚至我還看到幾個孩子的眼睛里閃爍著晶瑩淚水。這樣,學生與文本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對于課文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又如,《草原》是一篇描寫大自然、歌頌偉大祖國的語言優美的文章。利用投影和音響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和自學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課文所描繪的美景,使學生幼小心靈迸發出熱愛大自然、熱愛偉大祖國的激情。教學時,我們先用音響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景物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音響詩情畫意般的語言陶冶了學生幼小的心靈。通過投影展現出草原美麗的景色,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深刻,記憶清晰,從而不知不覺在心靈深處產生對草原的無限憧憬,對祖國美麗山川河流的熱愛之情。

四、運用“班班通”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仿佛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班班通”為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們要合理運用班班通,有效使用教學資源,才能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做到寓教于樂,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篇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填補語文朗讀教學缺失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填補語文朗讀教學的缺失

潘德娜文昌市羅峰中學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大大優化了課堂教學。過去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師要對現代教育技術伸出“敏感的觸角”,“放開膽子”將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語文課堂,填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缺失,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大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朗讀教學朗讀音頻與視頻朗讀興趣朗讀能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下語文教學的優越性

(一)靈活高效

教師教得靈活,學生也學得靈活,師生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教師可以運用網絡,為教學工作準備更充分的資料,資料的呈現也更方便而且節時高效。

(二)豐富深刻

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富內涵,更有利于課外拓展延伸。

(三)開拓創新

和傳統教學比較,現代教育技術下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是顯而易見的。它顛覆了教材內容的局限,讓教師能自由挖掘教材,也讓學生樂意接受更多的新東西。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朗讀教學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有感情的朗讀”是基本目標,是其它教學目標達成的根基。朗讀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朗讀是訓練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也是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課文的過程,這也能直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朗讀教學如此重要,我們語文老師該怎么做呢?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全六冊都都沒有配套的朗讀磁帶。沒有配套的朗讀磁帶,我們語文老師可以自己朗讀示范,但話說回來,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將朗讀進行得“淋漓盡致”、“聲情并茂”,那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朗讀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呢?在這種情況下,現代教育技術就該派上用場,“顯露身手”了。下面就談談我個人在朗讀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一些做法與收獲。

七年級上冊的《春》、八年級下冊的《海燕》、《雷電頌》等篇目的教學,如果沒有“有感情的朗讀”這一環節作為基礎,那么再多的講解分析都將是“空中樓閣”。因此,我們語文老師最好能夠讓這些富有“朗讀性”的文章張開“朗讀”的翅膀,飛翔在學生“多情的天空”。

前兩年,我在教學《海燕》時,特意在網上搜索很了多朗讀的音頻和視頻,經過試聽,我把我中意的朗讀音頻與視頻進行下載,到多媒體教室上課時,我說明了本課時的安排,便要一一播放這些我精心挑選的朗讀音頻與視頻。因為同一篇文章,我卻挑了多個朗讀音頻與視頻,有男聲朗讀的,有女聲朗讀的,有在舞臺表演的朗誦視頻,有配樂配圖的朗讀視頻,也有什么都沒有的“清讀”音頻。學生都問:“老師,你不講課了嗎?怎么讓我們聽這么多?”我回答他們說:“先聽,等一下我再告訴你?!钡葘W生聽完(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們都聽得很認真)。我問:“這些朗讀有什么不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喜歡男聲的朗讀,因為感情飽滿豐厚,深沉而有力度;有的說喜歡女聲的朗讀,感情高昂激揚,令人動容;有的說喜歡在舞臺表演的朗誦,因為不但可以聽到朗讀者的聲音,還可以看到朗讀者的表情動作,很是享受;有的說喜歡配圖配樂的朗讀,因為直觀形象,身臨其境;有的卻說喜歡“清讀”,因為可以留有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傊?,學生的說法讓我感到驚喜,因為學生在“聽朗讀”這一環節已對課文的感情有了把握,那接下來的個人朗讀可就變得容易了。

聽完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后,我讓學生們模仿著讀一讀,很多學生都模仿得“有聲有色”,平時就有一些“朗讀基礎”的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還加上了自己的“創造”,絲毫不遜色于那些音頻視頻的“范讀”。

這一次朗讀教學的所得讓我反思了以往朗讀教學的缺失:播放一遍朗讀錄音,老師一個人范讀一遍,這是多么有限啊,怎么能滿足得了學生的“欣賞范圍”呢?怎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呢?又怎么能讓學生在“朗讀的情境”中提高對朗讀的欣賞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讀”能力呢?

有了這一節課的所得,我在上《雷電頌》時又如法炮制,學生聽完朗讀音頻,對我提議說:“老師,我們也來演一回屈原吧。”我當然高興,說:“好啊,要當演員就先來有感情朗讀屈原的這些內心獨白,我當導演,現在開始挑選演員,開始吧!”于是,學生們都主動要求“試讀”,課堂氣氛很是活躍,這節課也收到了很好的朗讀教學的效果。

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就有心在朗讀教學中“引進多媒體”。**年,我在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就找了一些演講的視頻給學生看,課后,學生都說“演講很富激情”。我想,先不用說這一節課教會了學生什么,光是讓學生對演講有了了解,有了興趣,也是一種收獲了。后來我又教到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