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幸福之路讀周益民《回到話語之鄉》有感
追尋幸福之路讀周益民《回到話語之鄉》有感
因為一位老師的推薦,在這個寒假我閱讀了周益民老師的《回到話語之鄉》這本書。
1、周益民是誰?
周益民,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兒童閱讀推廣人。**年起致力于“詩化語文”的行動研究,得到教育界、兒童文學界有關人士的關注。
書中對他有這樣幾句描述:
一個外表冷靜內心熱情的人
一個追求真誠純粹的人
一個把小學當做大學來讀的人
一個長大了的孩子
一個永遠的文學兒童
2、什么是話語之鄉?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鄭振鐸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不僅成了中國文學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國文學史的中心”。這一觀點是在揭示文學的源頭在民間,在民間文學。這正是周益民所要尋找到的話語之鄉。周老師研究的民間文學包括:童謠(兒歌、顛倒歌、謎語、繞口令)、搖籃曲、春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3、書里有什么?
書里是周老師把民間文學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的創新之舉,有周老師的思考與研究,更有他的實踐與成果。
4、周老師為什么要把民間文學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
有人說,民間文學是民眾狂歡的形式,童謠的音韻、神話的神秘、傳說的傳奇、故事的有趣……正與兒童的好奇、天真、游戲心理契合,成為童年貼心的牽掛和營養,兒童在它們的浸泡中獲得極大的愉悅與滿足。正如周作人所說,“對于神異故事之原始的要求,長在我們的血脈里?!?/p>
民間文學總是與山川河流,與花鳥蟲魚,與人們豐富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是山野之花,燦爛而芬芳。
然而,今天的兒童似乎已沒有了這種與山川、自然對話的機會與興趣。作家三毛有篇文章叫《塑料兒童》,五六歲的孩子已被電視、可樂、動漫包圍,對室外游戲、夏夜星空、月下山巒毫無興趣,成了心靈脆弱、脫離自然的“塑料兒童”。
于是,周老師的心中有了這樣一個念頭:把民間文學的閱讀傳播作為一種尋根,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民族文化品格的種子。
5、我們簡單看周老師的一節課吧
(此處略去原文,可見ppt)
這就是周老師探索的“另類課堂”,這就是他努力帶著孩子們回到的話語之鄉。
讀著這樣的課,我可以想象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興趣盎然,因為我也被這樣的課吸引人,但這樣的課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好玩,更是將語言現象作為一種對象在課堂內與學生進行交互研究,也同時將對語言的禮節升華到對人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看,他的語言課堂,已經拜托了技術教學的層面,而直接置于社會大問題之中。語文的教學,來自社會,回歸對社會的思考,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沒有專家的高度,很難去評價,也許自由大家自己去讀一讀才會有自己的見解與收獲吧。
6、我的收獲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讀了這本書的總體收獲吧
(1)周老師的研究“驚動”了我的教材觀。
語文教材理當是千百萬年來人類饋贈給孩子們的文化結晶,理當讓孩子們去觸摸人類那唇齒間的智慧,去親吻田野上的花朵。也許我們走得太遠了,忘了出發的地方,忘了為什么而出發,現有的教材總是有著缺憾,那“母歌”總是在遙遠的地方深情而又微弱地呼喚,那人生的搖籃曲總是離我們的生命而去,以至于在教材中老去。周益民,以他的專業敏感以及他的專業理性,默默地做著“補救”工作。這件工作之于語文教材究竟有何意義和價值?兒童文學作家、國家語文教材審查委員金波作了這樣的評價:“我很欣喜,很震動,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還沒有哪位教師把繞口令納入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過一些民間傳統童謠,但還沒有出現過顛倒歌、繞口令這種類型的傳統童謠。所以,我認為周老師的做法是個創舉?!?/p>
(2)周老師的課雖然是自選教材,但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仍有很大的啟發,我羅列了這樣一些
①學習每一種民間文學類別,都傳授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相關語文知識、其他常識,還有用于語文技能訓練的操作性知識
②課上,學生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占據中心位置,包括自讀、商討、問答、朗讀、詮釋、動筆編寫等多種形式,教師的“教”完全建立在學生的“學”之上
③幾乎所有的案例,都實現了承前啟后的開放式教學,即:授課伊始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潛在的相關積累,做足“喚醒”的功課,而結束本課時激發趣味,余音不絕,為課下學生主動完成后續演練,到生活的廣闊天地去學語文、用語文、涵育文化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代詩人,文學評論家,耿占春教授這樣寫道:“周益民教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在周老師的詩教實踐中,學習的不只是字、詞、句的書寫,既非尋章摘句,也不是段落大意之類的套話,他們會發現語言的無窮魅力,在一個人一生中對語言最敏感的階段,發現一種奇異的、呈現在語言中的世界的另一種表象,發現他們心底的歡樂?!?/p>
這本書給予我的除了“”我似乎還找到了一些方向一些力量,多么渴望我的課堂也能成為孩子們快樂成長的樂園,我將成為多么幸福的老師呀,學習、思考、實踐、記錄,努力追尋我的幸福之路。
篇2:追尋幸福之路讀周益民《回到話語之鄉》有感
追尋幸福之路讀周益民《回到話語之鄉》有感
因為一位老師的推薦,在這個寒假我閱讀了周益民老師的《回到話語之鄉》這本書。
1、周益民是誰?
周益民,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兒童閱讀推廣人。**年起致力于“詩化語文”的行動研究,得到教育界、兒童文學界有關人士的關注。
書中對他有這樣幾句描述:
一個外表冷靜內心熱情的人
一個追求真誠純粹的人
一個把小學當做大學來讀的人
一個長大了的孩子
一個永遠的文學兒童
2、什么是話語之鄉?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鄭振鐸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不僅成了中國文學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國文學史的中心”。這一觀點是在揭示文學的源頭在民間,在民間文學。這正是周益民所要尋找到的話語之鄉。周老師研究的民間文學包括:童謠(兒歌、顛倒歌、謎語、繞口令)、搖籃曲、春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3、書里有什么?
書里是周老師把民間文學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的創新之舉,有周老師的思考與研究,更有他的實踐與成果。
4、周老師為什么要把民間文學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
有人說,民間文學是民眾狂歡的形式,童謠的音韻、神話的神秘、傳說的傳奇、故事的有趣……正與兒童的好奇、天真、游戲心理契合,成為童年貼心的牽掛和營養,兒童在它們的浸泡中獲得極大的愉悅與滿足。正如周作人所說,“對于神異故事之原始的要求,長在我們的血脈里。”
民間文學總是與山川河流,與花鳥蟲魚,與人們豐富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是山野之花,燦爛而芬芳。
然而,今天的兒童似乎已沒有了這種與山川、自然對話的機會與興趣。作家三毛有篇文章叫《塑料兒童》,五六歲的孩子已被電視、可樂、動漫包圍,對室外游戲、夏夜星空、月下山巒毫無興趣,成了心靈脆弱、脫離自然的“塑料兒童”。
于是,周老師的心中有了這樣一個念頭:把民間文學的閱讀傳播作為一種尋根,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民族文化品格的種子。
5、我們簡單看周老師的一節課吧
(此處略去原文,可見ppt)
這就是周老師探索的“另類課堂”,這就是他努力帶著孩子們回到的話語之鄉。
讀著這樣的課,我可以想象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興趣盎然,因為我也被這樣的課吸引人,但這樣的課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好玩,更是將語言現象作為一種對象在課堂內與學生進行交互研究,也同時將對語言的禮節升華到對人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看,他的語言課堂,已經拜托了技術教學的層面,而直接置于社會大問題之中。語文的教學,來自社會,回歸對社會的思考,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沒有專家的高度,很難去評價,也許自由大家自己去讀一讀才會有自己的見解與收獲吧。
6、我的收獲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讀了這本書的總體收獲吧
(1)周老師的研究“驚動”了我的教材觀。
語文教材理當是千百萬年來人類饋贈給孩子們的文化結晶,理當讓孩子們去觸摸人類那唇齒間的智慧,去親吻田野上的花朵。也許我們走得太遠了,忘了出發的地方,忘了為什么而出發,現有的教材總是有著缺憾,那“母歌”總是在遙遠的地方深情而又微弱地呼喚,那人生的搖籃曲總是離我們的生命而去,以至于在教材中老去。周益民,以他的專業敏感以及他的專業理性,默默地做著“補救”工作。這件工作之于語文教材究竟有何意義和價值?兒童文學作家、國家語文教材審查委員金波作了這樣的評價:“我很欣喜,很震動,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還沒有哪位教師把繞口令納入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過一些民間傳統童謠,但還沒有出現過顛倒歌、繞口令這種類型的傳統童謠。所以,我認為周老師的做法是個創舉?!?/p>
(2)周老師的課雖然是自選教材,但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仍有很大的啟發,我羅列了這樣一些
①學習每一種民間文學類別,都傳授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相關語文知識、其他常識,還有用于語文技能訓練的操作性知識
②課上,學生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占據中心位置,包括自讀、商討、問答、朗讀、詮釋、動筆編寫等多種形式,教師的“教”完全建立在學生的“學”之上
③幾乎所有的案例,都實現了承前啟后的開放式教學,即:授課伊始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潛在的相關積累,做足“喚醒”的功課,而結束本課時激發趣味,余音不絕,為課下學生主動完成后續演練,到生活的廣闊天地去學語文、用語文、涵育文化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代詩人,文學評論家,耿占春教授這樣寫道:“周益民教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在周老師的詩教實踐中,學習的不只是字、詞、句的書寫,既非尋章摘句,也不是段落大意之類的套話,他們會發現語言的無窮魅力,在一個人一生中對語言最敏感的階段,發現一種奇異的、呈現在語言中的世界的另一種表象,發現他們心底的歡樂。”
這本書給予我的除了“”我似乎還找到了一些方向一些力量,多么渴望我的課堂也能成為孩子們快樂成長的樂園,我將成為多么幸福的老師呀,學習、思考、實踐、記錄,努力追尋我的幸福之路。
篇3:參觀交大二附院供應室有感
參觀交大二附院供應室有感
2018年1月12日中午,因工作關系有幸去交大二附院供應室參觀,雖然只有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但她們無論從硬件配備還是軟件建設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要想進入供應室,她們使用了門禁系統,在緩沖區,有專門的外來人員更換鞋子的柜子,當然也可以使用鞋套進入,進入室內,給人第一印象非常干凈,長長的走廊兩邊布置的非常溫馨,有裝飾畫、工作照片、科室人員外出學習以及參加會議的照片......總共大概有6個照片主題,充分體現了供應室人員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況,從這些照片中可以感受到她們積極向上、開心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供應室司慧君主任的辦公室里,大大的監控系統屏幕可以隨時看到各個區域人員的工作情況,并可以進行保存,司主任介紹,監控系統的應用對于人員的管理、預防護理不良事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責任認定方面發揮了不少作用,她本人撰寫的關于信息系統在預防供應室不良事件中的作用的文章曾經在很多會議上與同仁共享,當談到科室的管理,司主任也談到了醫院支持的問題、人員的問題、績效的問題等等,但是她也談到供應室要想得到認可,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大方、知性、優雅是司主任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在與她的交談中,她反復提到全省供應室人是一家,大家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幫忙、共同提高,她的言談舉止使我肅然起敬。
由于醫院管理的規定,我通過走廊的玻璃窗戶參觀了她們的供應室,6臺高溫滅菌器、2臺等離子滅菌器、2臺環氧乙烷滅菌器,各個區域寬敞明亮、布局合理,雖然已11:45,科室所有的人員均在各自的崗位上,或學習、或工作,科室非常的安靜。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在科室文化建設、業務培訓、主動服務、科室宣傳方面加強管理,在現有的條件下,以安全為核心,把西安市中心醫院供應室的各項工作扎扎實實的做好。感謝護理部張主任以及張杰老師的指導和支持,有大家的支持,我們定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