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心得做一個快樂教師讓快樂永駐心中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廣泛流傳:三個工人在砌一堵墻。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干什么?”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墻。”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邊干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10年后,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墻;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我想這個故事之所以如此廣泛流傳,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一個淺顯而又實用的道理:面對同一個環境,不同的工作心態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未來。細細想來,我們要將人生大部分的時間獻給工作,如果不把工作當成快樂的事情,不去從工作中尋找快樂,那我們長長的一生不是注定要悲哀地度過嗎?其實工作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收入,工作也不僅僅是為謀生而不得不進行的勞動,它帶給我們的遠比收入要多得多。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會有閃光的地方;在最普通的崗位上,也能創造出人生價值。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也是一個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行業。當老師時間長了,很少會有人感覺到是快樂的。每天日復一日,面對同樣的學生,重復著相同的事情,覺得生活停滯不前,單調乏味;對于后進生的屢教不改、遲鈍木訥,讓我們心力憔悴,痛苦不堪;當教育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自己的好心得不到好報時,又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勞動價值的體現,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當工作前幾年的新鮮感過后,剩下的似乎只是無味、煩燥、麻木、疲憊。我也曾迷惘過:難道,當老師真的就要這樣痛苦嗎?教師工作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可是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當教師的快樂真的遠去了嗎?其實,我們教師的快樂并不遠離!每個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都蘊藏著許多的艱辛,卻也收獲了不少的歡樂。回顧自己八年的教書生活,在不斷與學生溝通,不斷調整自我的預期目標與教育教學方法之后,我不是與同學們愈來愈近嗎?許多時候,我似乎聽到他們內心跳動的聲音,那么熱烈,那么純粹。他們需要我的引領,需要與我成為朋友,更需要與我分享所有的知識和智慧。我在分享學生成功的喜悅之時,他們也給我信心,給我力量,給我希望。
不可否認我們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單調的、繁鎖的。在工作中我們遇到很多的困難和不如意也是難免的。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尋找和發現工作中的快樂就更為重要了。有位教育家說得好:“微笑是一種力量,快樂是一種美德”,缺失了這樣的力量和美德,教育豈不蒼白而乏味?其中的道理,正如羅曼
篇2:教育工作心得發現美體驗美
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還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曾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篇3:小學老師教科研工作心得教育科研
眼下,有一些人不愿意踏踏實實地搞教育科研,認為那是專家、科研人員的事。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在依靠中被惰性所消磨,被時間所迷離;二是認為教育科研很難。這里有一個故事:
鷹媽媽搬家的時候,搬了一窩蛋在空中飛翔,不小心有一只蛋從空中掉了下來,落到了一個農夫的雞窩里,和雞蛋混在了一起,結果被雞媽媽孵化出來。這只小鷹便和小雞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它沒有發現自己和別的小雞有什么不同。
小鷹慢慢長大了,終于有一天被鷹媽媽發現。鷹媽媽把它叼到懸崖上的鷹巢里,告訴它:“孩子,這里才是你的家,你是能夠在風雨藍天上飛翔的鷹。”小鷹看著見不到底的下面,顫顫巍巍地說:“我在地上長大,我不會飛!”鷹媽媽不在說什么,趁小鷹不備,一把將小鷹推下懸崖,奇跡就在那一刻出現了:小鷹掙扎著張開翅膀飛了起來。
這個寓言是在告訴我們人類: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有時連自己也發現不了。所以,我們時時要像鷹媽媽敦促小鷹一樣,催促并強迫自己飛翔起來。強迫我們進行教育科研,這樣才會逐漸成長起來。
第二個問題,教育科研難嗎?不難!那就需要弄明白,對于我們一線教學人員來說,教育科研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的教育科研,不就是從我們的身邊做起,踏踏實實的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我們的課堂,研究我們的學生嗎?把我們的困惑轉化為我們的課題,讓專業的引領、專家的經驗成為我們化解困惑的佐證。專家的經驗、專家的理論從哪里來?不就是從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學和管理中來嗎?所以,我們一線人員是最有資格做科研的人。舉個例子,我們是不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的時候,學生“啟而不發”,問一個問題,學生全部埋頭不搭理你,更不用說舉手了,這堂課上不下去了。老師們,我就把這個當作課題來研究,我做個一個調查,有的學生講:老師,我知道就是不想講。也有的同學講:我不知道,所以我不講。還有些同學:怕,我怕我講錯了,老師批評我。我說老師不批評你,那同學會笑話我,那我管不著了。但是一堂課你不讓學生講,你不讓他表達,你作為教師你怎么去觀察學生掌握內容的情況呢?怎么辦?后來我聽了一個老師的課,他的方法非常的絕妙。你不是不舉手嗎?好,同學們,今天咱們不舉手,但是我出一個問題給你們一分鐘時間,每個人準備一個答案。你必須準備答案,然后,從這一排挨著來開始往下說。
我也是從講公開課一步步走出來的,我一直在想怎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老師配合的問題。后來,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特別喜歡找老師的錯誤,課堂上他一言不發,你只要稍微出一點錯誤,連那些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的學生也會說:“李老師,你弄錯了!”所以,我在講優質課《太陽禮贊》時故意出現一些錯誤,讓學生找。我說:“同學們,我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可是,有一個條件,你們必須幫助我。”學生一聽,幫助你,沒問題,我還想看看你到底會不會背誦。我接著說:“我這個老師腦筋不好使,背了好多次還是出錯,我在背的時候,你們仔細看書,看哪些地方背錯了,背完后,你們幫助老師糾正背錯的地方。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起來,連那些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死死地盯緊課本。我故意讀錯容易讀錯的地方,學生“刷刷刷”把手舉得老高老高。這樣,即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培養了他們認真看書的習慣,同時,也完成了如何讀這首詩的問題,一箭三雕。有的老師會說:“你們財會專業的學生素質好,好辦。陌生的班級,你的方法行嗎?”行!我用這種方法借陌生的班級上課,屢試不爽,包括以前在滎陽職專、新鄭職專等地講公開課。后來,經過反復實踐、思考,我就探索怎樣和陌生班級的學生交流,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隨后,我就很樂意在陌生的班級上公開課。
反思教學案例,潛心教育科研成為我一步步成長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