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論文中學作文教學存在問題與策略探究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究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學生學習、生活及走向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然而,目前的中學作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如何改革中學作文教學,使作文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是每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應當深思的問題。
一、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作文教學思想急功近利
應試教育使作文教學日益忽略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扭曲了作文的本來面目;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限制了學生的思想,無論從作文題目的限定、思想內容的規定還是結構模式的確定以及固定材料的運用,老師幾乎手把手地指導,一心撲在應試技巧的機械化訓練上,甚至讓學生背范文、套格式,壓抑了學生的自由創作情感和個性表達愿望,使本來鮮活的作文指導陷入了模式化的軌道。
2對學生作文訓練的指導缺乏針對性
不少教師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熱衷于把作家的創作經驗不加分析地移植到學生的作文訓練上來,一味強調多觀察、多積累素材,而無視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實際寫作技能,無視學生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所遭遇的智能結構上的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事實上,作家與中學生在生活經歷、寫作技能、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諸多方面都處于不同的層面,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于業已掌握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具有較高認知水平的作家而言,素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寫作的最主要因素,因而對于素材的觀察與積累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他最關注的問題。但對于中學生寫作來說,素材的獲取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要想提高寫作能力,他們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即使是同一素材,他們與作家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3作文教學模式僵化
目前的作文課堂大多遵循著一種教學模式:寫前指導
篇2: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有效操作合作探究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有效操作的合作探究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駕嶺學校王軍豐
內容摘要: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有效的落實到課堂中才是關鍵,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方式是實現這教學設計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式學習既是“課改”新教學理念,也是實施新課程的新教學行為,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方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設計有效合作探究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了大的改觀。審視我們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課堂操作,從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往往同樣是一種低效教學。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教學設計有效呢?
一、制定有效目標
良好的目標意識是教師制定好目標的前提。目標的制定要以吃透教材為基礎,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首先,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意圖,善于將某一知識點放置于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后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其次,細節上應學會推敲。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語言。我們一直倡導“深入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名師常把復雜的內容教得很簡單。反之,會把簡單的課越上越復雜,原因就在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也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性。第三,對于每課的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的目標才是有效的。如:
二、確立學生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妨運用多種策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1、鼓勵自主學習。
魏書生說得好:“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如:《生命的壯歌》一文通過動物界的兩則故事,告訴人們螞蟻和羚羊逃生的不同方法,其中都蘊含著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的精神。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請學生自主學習,列出問題。全班交流時,我請學生提出問題,再請已經能夠回答問題的同學來回答問題。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學生已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了螞蟻和羚羊的逃生方法。接著,我就教學重點加以梳理,與學生一起感悟其中蘊含的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