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三單元作文少年生活教學案指導

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三單元作文少年生活教學案指導

2024-07-31 閱讀 2870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少年生活教學案指導

第三單元少年生活

學習目標

1.閱讀

(1)識記、理解、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字詞。

(2)抓住小說這一文學樣式的體裁特點,學習閱讀小說的方法。

(3)了解社會背景,把握小說主題。

(4)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閱讀小說的水平。

(5)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2.寫作

(1)學會心理描寫。

(2)發揮想像力,進行探究,改寫原文情節。

3.口語交際

(1)抓住文中富有哲理的話,結合社會和人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2)針對課文提到的某些現象,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法指導

1.單元聚焦

本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這里所說的寫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獨之旅》《心聲》這樣,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為中心的。

《故鄉》寫故鄉人物的變化,但是描寫少年閏土的片段歷來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深刻。

《孤獨之旅》寫一個孩子在牧鴨生活中成長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寫菲利普夫婦對弟弟的無情寡義,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這人間悲劇,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對社會的某種認識。

《心聲》所觸及的是當前的一些教育問題。

2.閱讀建議

(1)閱讀小說,先要抓住故事情節。由分析故事情節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題。

(2)抓住典型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典型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要素,是社會現實的具體體現,因此,由典型環境可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題。

(3)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典型人物的外貌、語言、心理、動作,從而分析出人物性格。典型人物形象是一類人的代表,又有獨特的個性。應分析他與同類人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尤其注意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思想,還要由此分析作品的社會意義,挖掘主題思想。

(4)了解作家的寫作背景和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來推理出人物性格和小說主題。

(5)品味關鍵語句。

3.相關知識

(1)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9年去南京求學,1902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先學醫,后棄醫從文。立志通過文學影響,改變國民精神,推動社會改革和進步。1906年在日本東京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俄國、東歐等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1909年回國,先后在紹興、杭州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官員,并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任教。1918年參與《新青年》編輯工作。同年5月,發表了《狂人日己》。從此,他一直走在新文化的前列,陸續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和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1926年8月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x當局通緝,以后相繼到廈門大學、廣州大學任教。1927年10月回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逝世,全部作品收集在《魯迅全集》中。

“魯迅”的筆名是1918年他在《新青年》雜志五月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啟用的。從此以后,“魯迅”的名字揚名四海,盡人皆知。魯迅為何取這樣的名字呢?1920年底魯迅跟許壽棠見面時對此作了解答,他說:“因為《新青年》編輯不愿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思魯而迅速之意’”。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取名“魯迅”充分表達了他對母親、祖國的熱愛,以及時刻不忘奮力前行的嚴格要求。

(2)小說簡介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

小說中的人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要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種多樣:既可以概括介紹,也可以具體描寫;既可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也可以描寫人物的外貌;既可以描寫人物的行動和語言,也可以插入適當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著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小說的情節:小說的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的還把高潮、結局提到文章的開頭,這種寫法叫倒敘。小說主要通過情節來展示人物性格,并表現主題思想。

小說的環境描寫是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題思想服務的。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可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描寫更為重要。

情節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展開,人物也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的。生活,作文,教學

篇2:人教版三年級上《可能性》教學案例

《可能性》教學案例

一、案例內容

本案例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104的主題圖和P105的例1、例2。“可能性”這一知識屬于“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率”范疇,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律性的數學分支。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決策,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案例

(一)利用猜拳游戲導入新課

師:你們喜不喜歡玩游戲啊?讓我們玩猜拳游戲怎樣?

誰能保證一定會贏嗎?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可能性(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創設摸球游戲,引導探索

活動一:通過摸球游戲,體驗“一定”。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空的1號盒和2號盒,請大家注重觀察(在1號盒里放入黃色的乒乓球)。請問在1號盒里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黃色。

師:誰愿意實際地來摸摸看。

……

師:那老師想問問大家,假如再請同學們來摸,會是什么顏色的球呢?(齊說,并追問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放的都是黃色的球。

師:那么誰能用一個詞來描述這件事?

生:一定(板書:一定)

師:貼出全是黃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活動二:提問,體驗“不可能”。

師:請問在1號盒中會摸出紫色的球嗎?

生:不可能。

師:誰來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老師沒有把紫色的球放入1號盒中。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為1號盒中,沒有紫色的球,所以我們不可能摸出紫色的球。(板書:不可能)

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活動三:再摸球,體驗“可能”。

師:請大家注重觀察,老師還帶來了什么,這是一袋什么?

生:乒乓球(黃色和白色的乒乓球)。

師:下面請大家接著看?我把這袋彩球(放球)-----請問在2號盒中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白色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老師剛才放進去有白色的球。

師: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摸出的是黃色的球,因為那里面有黃色的球。

師:對,還想說嗎?

生:黃色。

生:白色。

師: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放有白色和黃色兩種顏色的球,所以摸出來的可能是白色的球,也可能是黃色的球。

師:那么,誰來實際的摸一摸。

生:……

師:在2號盒中,裝有黃色的球和白色的球,摸的時候可能摸出一個黃色的球,可能摸出一個白色的球,我們只能用“可能”描述這件事,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板書:可能)

師:貼出有白色、黃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三)討論身邊事例,消化提高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會發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你們看,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A、三天后下雨;

B、我從出生到現在沒吃過一點兒東西;

C、地球天天都在轉動;

D、人用左手拿筷子;

E、太陽從西邊升起;

E、地球上天天都有人出生。

師:剛才,我們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已經學會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來表達活動中的各種情況。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四周還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說說生活里的事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其他的同學給你評價評價,比比誰想得又快又多。(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反饋。)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篇3: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看到師生間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