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隨筆我看互聯網+教育

教師隨筆我看互聯網+教育

2024-07-31 閱讀 7301

**年最火的一個詞恐怕就是“互聯網+”了。“互聯網+”,就是互聯網+一切傳統行業,于是人們的生活衣食住行只要能在網上解決的,都能找到解決的方式。淘寶、團購網站、支付寶、滴滴打車、運動娛樂……沒有你想不到的。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如果你不轉型,幾乎就是等于慢慢等死。“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新行業形態的出現。我的理解“互聯網+”就是“技術讓生活更美好”。那么“互聯網+教育”會出現什么?

不可否認,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是全方位的,因此也勢必將對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今,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廣泛興起,人人都是自媒體。各種新興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風起云涌,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是我認為,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會是最慢的,因為教育可不是請客吃飯那么簡單。

首先我們要思考的,是“互聯網+”到底給我們帶來什么?毫無疑問的是“互聯網+”給我們的教育帶來的是技術層面的支持。班班通、網上閱卷、校訊通、班級QQ群、多媒體教室……這些信息技術確實讓教育工作便捷不少。“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肯定是讓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比如“網易公開課”、“超級課程表”等就是非常應景的自主學習軟件,非常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自主在線學習。

但是,目前針對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課堂信息變革還太少。為什么?正如一位博友說,究其原因,因為這種“互聯網+”的浪潮不是由教育內部自主生發的,而是外界帶動的結果。這股浪潮來得太突然,而善于守成的教育者們有不少問題沒弄明白,肯定不會急于接受,效果自然不好。即便是做到了與時俱進,也僅僅是在硬件設施上小修小補。因為高中階段的課堂,不適應完全的信息化。互聯網本身是一種技術,而要讓一種技術帶來一種革新,進而變成一種常態,需要很多方面的準備。

其次要思考我們的教師將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我們的學生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去適應“互聯網+”時代?比如教師觀念、意識的更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培養等。信息時代更加注重“用戶體驗”,所以,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教師應該從知識權威的神壇走下來,與學生一起,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且做一個“麥田里的守護者”。幫助、引導、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在紛繁復雜的信息和現象里區分區分真假。未來是屬于具有探索、研究和發現、創新精神的人,而不是能夠熟練記憶知識的人,去發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比記住知識更重要。對于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未知的強烈求知欲。但是實踐表明讓學生利用電腦、手機等高科技途徑去學習、研究真的是比較難,因為學生要學會克服自身的貪玩本性和提高自制力。

再次要厘清互聯網與傳統課堂的關系。很顯然,線上教學是一個勢不可擋的大趨勢,但是它不應該是未來教育的全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拒絕思考、思想膚淺、低頭一族、拜金主義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科技既造福著人們,也困擾著人們。在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如何培養學生深刻宏觀的思維?如今的孩子是電子產品陪伴長大的一代,但是快餐式閱讀遠不如紙質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大,不應該再讓電子屏幕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我們不應摒棄傳統教育中那些精華內容,電子時代的“互聯網+”應該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而不應過分夸大教學儀器在教學中的作用。

如今的人們,微博微信看多了,讀書少了;知識碎片了,思考少了,深度不夠了;夢想多了,行動少了。科技是一種時尚,但是有一種時尚永遠不會變色,那就是獨立思考和辨別黑白。學生學習是一個靜下心來思考的最好時機,學習還是“傳統”一點比較好吧。為什么大部分的高中學校不讓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學生的信息素養確實很重要,但是前提是學生得有那個自制力啊!一入網絡深似海,在分秒必爭的高中,手機的弊大于利。為什么“翻轉課堂”推廣起來比較難,因為很多學生從小學開始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布置學習任務和要求,有的學生連一節自習課都不會上。正如有的老師所說,“慕課”和“微課”的其實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自主性接受學習”而不是“探究性學習”,只是調整了教師講課的時間和地點。如果作為主要的教學形式,“翻轉課堂”只會加重學生的課后負擔。而微課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則會把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變為單一的看視頻。所以“慕課”和“微課”只能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而不是主流,適于學生的課后復習,適于缺課學生的補課和異地學習等。

《易經》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論述。孔子也曾經說過,君子不器。無論是認真做人還是做教育,都不能只關注一些細枝末節和花哨的技巧。教育是扎扎實實的學問,不是生產產品,當你投入了原料、資金、技術和人工成本,就一定會有相應品出來。技術也好、資金也罷,只能是手段而非目的。教育就是教學相長,就是心與心的碰撞和靈魂與靈魂的共鳴,教育的關鍵是人。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信息課堂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之一而非全部,更不是取代和顛覆傳統課堂,畢竟傳統課堂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其固有的優勢。我們應該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勇于接受新鮮事物,并因地制宜,使二者完美結合起來,使學生、老師、學校都能夠收益。

篇2:小學語文老師板書作用隨筆讓學生感受教師板書美

現在有一種傾向,好像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觀賞性,通常要各種電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沒必要再在黑板上板書。我以為,黑板不僅僅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的,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教師適時地把有關內容板書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是電教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美觀的板書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審美的享受。教師的板書要文字精練,搶眼美觀。教師可以用色彩鮮明的文字、簡筆畫、圖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達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應是不同的。美觀的板書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效果,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書寫產生影響。學生跟一個教師學習時間長了,他的學生寫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師的字。這說明了學生都有“向師性”。另外,良好的板書還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例如,筆者在上課時,一般把重點內容用紅色粉筆圈上,用黃色粉筆圈上學生易錯的地方,用藍色的粉筆寫出知識拓展及延伸的地方。這樣的板書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傳達著知識和美感。

篇3:小學老師教研隨筆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語文教學教了十幾年了,中學小學的都教過了,這個教法那個理念的也用到實踐教學中了,偶爾也了解一下數學的課程,甚至也輔導過女兒的數學作業,但是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聽過數學課,總感覺自己教的語文,可能聽不懂,甚至去聽過幾次課,數學老師還說你語文老師來湊什么熱鬧啊,因此真正的完整的聽數學課還真不多,甚至為零。這兩天正趕上區小學數學優質課大賽,就在辦公室樓上報告廳,再者3節課都借用我班的學生,自己的語文課也占用了,索性就聽了兩天數學課,聽了5,6年級的六節課,說實話聽第一節課,我滿場地觀看詢問,確認聽課的30多人,還真只有我一個在教的語文老師。聽了兩天的數學課,猛然間有了一種醒悟。作為語文教師最大的收獲就是:語文老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汪路霞老師的,《負數的認識》一課和鄭國廷老師的《數和形》一課,這里兩節課,結合生活實際,興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側重學生的自學和自悟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研討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拓展延伸到課外數學知識。課堂充滿了詢問的積極話語,展現了學生的思維功底,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將自己的數學想法和思考清楚的表達出來,而且清晰明確。我想,這不正是我們語文能力在數學課上的精彩展示嗎?

理想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在課上的40分鐘里,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他們就會產生高漲的學習情緒,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主動參與、懂得傾聽、樂于交往、積極探索、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思維活躍,要想達到這樣的氛圍,最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兩位數學老師都先以游戲或者數學故事開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將注意力和興趣緊緊吸引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上。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例如汪老師執教的《負數的認識》,從“說反反反”的游戲入手,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緩解了學生的緊張心情,聽課的老師也被有趣的游戲所吸引,從反反反的游戲中自然引導到正和負概念理解,結合溫度計的生活用具和天氣預報的溫度讀法,讓學生理解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再通過讀法和寫法的學習,得出什么是負數和負數的表示方法的知識,最后結合生活實際練習,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本課所學知識。鄭老師的《數和形》開課就在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音樂聲中,開啟了數學課的旅程,很自然地帶領學生進入課題的探索;在結合數的計算,形的輔助,放手讓學生研討交流展示,課題里始終流淌著思考,詢問,探討的河流,問題和活動的開展使經驗總結自主而扎實;并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數學和語文課一樣,都要激發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是要想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鍵的因素是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兩天聽的這六節數學課都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評價、學會了補充、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提問,雖然有的學生顯得很膽怯甚至話不圓滿,但至少引導孩子們主動而且自覺的去做了,而不是被動地去聽老師或者別人告訴。特別是幾位老師準確的語言,準確的教學指令,還有自然親切的教態……還有等待的眼神,鼓勵的手勢等極大地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兩節數學課,學生的主體性顯露無疑,老師只是起著主導作用,他們常常把問題拋給學生發現、探究、解決,這不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者對人性的關注。他們把人放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他們。雖然我很多時候都說數學好教,今天才知道那是數學教師智慧和方法的汗水凝結的教學升華,“數學清清楚楚出一條線,語文糊糊嘟嘟一大片”的老觀念也徹底煙消云散了,語文要簡單導,語文要興趣引,方法要掌握好,習慣要早養成,就像今天聽的數學課一樣,語文課一樣精彩,這也是我在今后的語文課上最應關注的。也是我今天聽數學課最大的收獲。

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