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學法探討課堂有效提問認識
今天上課的效果很不好,課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感覺一直以來自己對課堂的提問存在一些問題。所以仔細查閱了一些網絡資源,自己對課堂的有效提問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對提問的字面上解釋,《現代漢語詞典》為:“提出問題來問(多指教師向學生提問)”。而在針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之中,人們對“提問”一詞的理解具有單向性。在該詞典中“提問”偏向于“教師向學生提問”
我對提問的認識為: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或根據課堂的情景,運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即時提出一些問題,以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行為。
有效提問從學生學習效果來說,有效提問應當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和探究欲,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樂于參與交流。
有效提問從教師的教學效果來說,有效提問應該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當建立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能夠根據學情,相機調整教學環節與教學方法,能夠緊扣教學目標,體現三位目標的結合,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增進學生參與的程度,體現教學的公平公正,使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升,專業素養有所提高。
篇2:教法探討學習目標是課堂中不可或缺需要
學習如果沒有目標,就如航海時沒有燈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作為學習者,及早地明確自己應該學會什么,并確信這些內容值得一學,他們就會自覺地、努力地學習。國內外的學習實踐都證明,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啟動、激勵、凝聚、調控、制約等心理作用。目標學習法從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倡導以來,就作為一種課堂教學主導。被越來越多的人驗證有目標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習實效。
有人打過形象的比喻:沒有目標的學習像是飯后散步,有明確目標的學習像是運動會上賽跑。
鑒于此,我認為學習目標就如課堂的靈魂,我們在課前輔導或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就必須學會將每一課時的學習目標第一時間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可以用什么具體方式來學,學什么內容,學到什么程度。
這不僅有利于教師自己心里清楚,引導到位,明確自己的教學組織思路,設計相應的學習和評價活動,落實評價點撥之處;還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互助,用好展示、分享、質疑的時機和方式,更好地走上自我發展之路。
所以,學習目標的制定也便成為重中之重,是備課的第一要務。既是學習評價的依據,也是教學設計的基礎。
可是,在聽課和交流當中,仍然發現有教師不出示學習目標,或者學習目標有突兀之處,要么條理不清楚,羅列中重復和缺乏相應的認知度和可接受度;要么用詞缺乏推敲解讀、無法考量應達成的深度和寬度,如理解的程度應體現到什么樣的展示處;要么缺乏學習方式指導,沒有達成條件和方式的指路……
其實,這都反映出我們備課的不深入或者不夠細節處理之處,也就無形之中會引來課堂中的疏漏處,學生自學中出現盲目,老師點撥中沒有側重,也就失于泛泛之談,有效教學不免未落到實處……
那么,如何擬定學習目標,如何敘寫學習目標呢?
結合資料學習以及我的教學體悟,我們應該清楚,就是要依照課程標準和學情,結合學材進行有機整合解讀,“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它通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過程而最終實現,“過程與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它滲透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中而實現,沒有“過程和方法”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難以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它伴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而實現,是依附于知識和技能的感知、生成之中,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內容,而是逐步積累的過程。
所以,學習目標要具有針對性,具有可檢測性、可操作性,應主要針對“知識和技能”的達成,并融合“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而形成。即按照四要素“行為主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