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上好一堂好數學課
談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好的數學課
內容摘要:對怎樣一堂課算是好課的界定,不同時期的標準不盡相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課程觀逐漸進入教師認知領域,評價好課的標準也隨之發生一些實質性的轉變。通過近期的摸索與探究,對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標準有了一些思考:評價好課離不開對現代教學背景下課堂教學活動本質的把握。
關鍵詞:好課標準新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不同程度創新和突破。此次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影響十分深刻,不僅反映在教師教學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上,還反映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認識與把握上。針對這次課程改革,教師們都在思考和爭論:新課程理念下怎樣的一堂課算是好課?一堂好課需要具備哪些特征?如何評價課堂教學?針對這些疑惑,本人將通過專家和教師們對新課標準的討論意見,結合自己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談談一些不盡成熟的思考與想法。
首先.,對于課堂教學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理解。傳統的認識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認識,認為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或者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過程。這種看法就是認為教學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認識社會和自然現象,而是通過前人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來認識。在這種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教學過程往往成為以教師活動為主的行為過程,是教師在有選擇地講解、說明和演示,教師自身也自然地成為知識的代表,成為學生效法與模仿的對象。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講
篇2: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本文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闡述,通過創設情境,巧用答題器,小組協作,加強實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而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本文堅持*****和新課程理念,立足于教育教學實際,對于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性。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可以看出,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學有所得是新課程改革中值得讓我們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直接操縱者,教師的教學策略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我們應該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煥發出它本身應有的生命活力,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最直接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創設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學生的學習,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欲望,這樣學習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會使思維活動得以啟動運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就急于傳授,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有了真實的情境就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所以,在信息技術教學時精心設計一個情境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音樂、一張圖片、一段動畫、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誘發興趣的效果。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本人重點在上課的時候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構建學習的欲望。比如本人在上七年級《信息技術》第二章第四節《文件管理》一課時創設了亞運圣火傳遞的情境,首先提問學生目前大家最關注的體育盛事是什么?當時是**年廣州亞運會籌辦期間,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廣州亞運會,本人再引出課題:我們今天以圣火傳遞的形式來學習文件和文件管理的內容。學生們一聽就樂了,想著自己也可以傳遞亞運圣火,心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帶著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走進新課的教學,學生們的情緒高漲,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再如在學習電子表格Excel的公式與函數時,創設讓學生運用公式法和函數法統計開心農場各種農作物的總產量、各月平均產量和收益的情境,學生學得不亦樂乎!實踐證明,枯燥無味的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學習煩惱和壓力,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帶著快樂的心態去求知和學習,把學習場景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求知欲完全調動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篇3:新課程新理念下新教育促進教育教學不斷生成和發展
新課程新理念下的新教育促進教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薛莉莉
素質教育是一種意在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全新教育模式,它要求改變目前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更好地培養我們高素質的下一代,絕非簡單地否定我們現行的一切教育方法與教育制度。
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工程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對基礎教育提出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是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培養優秀的具有創造力的跨世紀人才,在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普教系統的戰略目標,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因此,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加強教改,提高教學質量,以更多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教學方法靈活運用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生命、關注發展,將這一理念運用到課堂,我們會感受到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的課堂氛圍,感受到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和創造精神,感受到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求知欲越來越強烈。所以新理念下,我們必須選擇“開放式”、“民主式”的教學方法。
二、提高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動態生成的,是融于現實的教學實踐活動之中的。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面對各種教學情境都能審核考察、正確行動。要增加教育智慧,一方面要不斷地學習;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不僅關注學生,而且十分注重自身的發展,且對自我的追求要永無止境,不知滿足,因為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不可能全部預設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要善于傾聽、用心去發現學生發言的閃光點,追溯思維的起因,并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充分利用學生的問題資源,再提煉成有效資源后,帶著學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討論,一起去分享。也就是教師要提高課堂應變能力,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重新調整教學結構,重組信息傳遞方式,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思維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三、關注命運,具備責任感
作為一名合格教師,他應該非常關注社會,非常關注人類命運,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課堂里面和學生討論環境、人口等問題,才能喚起孩子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如果教師整天關心的是名次、分數,孩子們的心胸怎么能開闊?蘇霍姆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著他對未來社會理想的追求。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師,應該這樣去做。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未來做準備。我們的教育是為了未來的教育,是著眼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教育的理念下,一堂課的評價標準不應該統得過細過死,也不應用過多的規則加以限制,應全面地、整體地來看,看是否體現了新教育理念下的各種教育觀(注:素質教育觀、終身教育觀、雙主體教育觀、創新教育觀、“情商為主”教育觀、“四大支柱”教育觀)應把學生作為評課的主體,看課堂是否適應學生,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新教材應以提升教師職業技能水平為目的的同時,全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給教師以相對廣闊的個性展示空間,才能出現更多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優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