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課教學設計

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課教學設計

2024-07-31 閱讀 1815

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教學理念,面對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組織和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是擺在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思考、研究和解決的緊迫問題。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橋梁,它既是教學理念的載體又是教學實踐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設想。

由國家教育部制定的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二)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三)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五)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概述

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正是在一般的教學設計發展了幾十年之后,在出現了信息技術學科以后,為了追求信息技術學科最優化自然而然產生的,是教學設計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自然應用。當然,由于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學科特點,其教學設計也有不同于其它學科教學的特點。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信息技術的特征。

根據新課程理念并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應該也所改革、有所創新。

(一)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

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發生行為變化的期望和追求,這種行為變化在教學后學生必須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師要求學生通過過程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主體的愿望和主觀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可以說,設計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

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培養信息素養,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來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將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可劃分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采集、加工以及發布信息等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等。

過程與方法:能夠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通過評價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并接受與遵守未來信息社會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階段教學目標理解為各學段各單元各課時的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制訂階段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中的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在各階段有所側重,但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要貫穿本課程教學始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把握總體目標,又要實現具體目標,既要明確顯性目標,又要重視隱性目標,既要達到終極目標,又要促進條件目標。

(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一般原則

1.一般原則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們強調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設計要遵循一些原則。我國學者提出了相關的要點:

(1)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

(2)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3)重點對信息資源進行設計,使學生可以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活動。

(4)注意應用“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設計有具體意義的情景。

(5)強調“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可以滿足信息技術學科所面臨的學生基礎水平差異過大的實際困難,滿足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多向的學習交流。

(6)重點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設計進行評價。

(7)設計內容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可以以教學單元或模塊進行設計。

當然,所謂一般原則、是適合大多數情況的原則,就一些特殊的教學內容及實際場合還需要教師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教學設計。

三、總結

有人說,一節好的課能反映一種教學思想。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急遽變革,教育改革將更加頻繁、廣泛和深刻,教師將面對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資源、模式、過程、手段與方法,因而要求教師不僅要自覺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斷調適,而且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能力。因此,探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力求把握信息技術的課程理念,用以指導教學實踐,也是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具備的反思教育的能力。

篇2:微課在信息技術課上應用探究

微課在信息技術課上的應用探究

摘要: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本文作者通過說明什么是微課,如何制作信息技術微課,信息技術教學上使用微課的作用以及制作信息技術學科微課要注意的幾個題開展了論述,信息技術課上使用微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實效,還能實現資共享,但在制作微課時必須注意合理選擇知識點、簡單美觀,并在適當的時候使用,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微課真正的作用。

關鍵詞:微課;信息技術;好處;問題

在上一學年“微課”在我校迅速火了起來,老師們通過培訓認識了“微課”,并學會制作“微課”參加比賽,使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我們作為信息技術老師也不甘落后,在上學期我也跟著“潮流”走了一回,把微課應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上,收到一定的效果,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每一個新興事物的發展都必須經歷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需要在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反思才可以把它運用得爐火純青,發揮出最強的作用。以下就讓我來談談我對微課的認識和應用吧!

首先來說說什么是微課?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相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微課可以是一段教師講授某個知識點的視頻,也可以是示范某一個操作過程的錄像,也可以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總的來說也是圍繞關鍵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制作出短時間的視頻教學過程。

然后說說如何制作信息技術微課?

制作微課所需的器材很簡單,可以是一臺電腦,一臺攝錄機,一臺智能手機,網絡攝像頭等設備,運用這些設備把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或操作過程等真實情況攝制下來即可。也可以使用錄屏軟件(如CamtasiaStudio6)進行錄制,錄制通過PPT、Word、畫圖工具軟件等呈現的教學內容和過程。而我在制作信息技術微課時,最喜歡使用同步錄制教師在電腦屏幕上的演示內容或講解操作過程的方式,因為對于操作性強的信息技術課來說,這種方式能最直觀的表達出學習內容,更易讓學生接受,而且使用屏幕錄制的方法最簡單,只需有一臺電腦,再配上帶麥克風的耳機即可,這樣的設備一般學校也能實現,解決了條件不夠選進的辦公條件帶來的困難,也能收到實效,一舉多得。

接著來說說微課在信息技術課上有何好處?

一、微課的使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微課教學,主要是考慮到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據調查發現,在網絡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時間是在10分鐘內。因此,為迎合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微課簡短精巧的過程對于學生的學習更能起到引領的作用。

篇3:通過信息技術課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幾點嘗試

通過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提高學生能力的幾點嘗試

【摘要】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中學的教育教學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本文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及體會,通過中學信息技術課上提高創設情境,多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類比遷移,多作比較,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能力,觀察對象,多用比喻,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設置任務,多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演示,多做示范,培養學生實踐仿效能力和觀察事物的能力的做法,不僅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能力;嘗試

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中學的教育教學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現就本人多年來的實踐,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是如何通過中學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能力的:

一、創設情境,多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情境,是學生產生興趣,產生聯想的物質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能起到舉一反三,融匯貫通的作用。我在教《文字的剪貼和復制》這一課時,放了一段錄像,錄像的內容是賀知章和杜甫這兩位唐代著名詩人,一次在一起飲酒做詩,賀知章想把古詩《詠柳》抄寫一份送給杜甫。杜甫為了表達謝意,決定把《絕句》回贈給賀知章。但是由于杜甫不勝酒量,喝醉了酒,忘記了古詩的正確順序。他們很煩惱,你有什么好方法可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段錄像雖然不很精彩,但學生興趣很濃,隨后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圖中有哪些人物?2.他們在做什么事情?3.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4.你能幫助他們嗎?5.文字的剪切和復制一樣嗎?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學生認為抄寫《詠柳》對應復制和粘貼,排列《絕句》對應剪切和粘貼,從而學生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類比遷移,多作比較,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通過類比讓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背景,對新知識進行認識和編碼,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把原來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活潑,這樣學生也就比較容易掌握新知識。例如我在講授《計算機硬件結構和工作原理》時,把它與工廠生產進行類比,調度室相當于控制器,生產車間相當于運算器,倉庫相當于存儲器,原材料購進相當于輸入設備,成品運出相當于輸出設備,調度室對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進行規劃,安排生產,儲存,運輸;相當于控制器對輸入輸出設備進行控制,從存儲器中取出指令和數據到運算器中進行運算,再把運算結果存回存儲器,需要時從存儲器中取出運算結果送往輸出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