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教師應進行課堂觀察

小學教師應進行課堂觀察

2024-07-31 閱讀 4787

剛拿到這個題目之后,不知什么是課堂觀察,上網一搜相關資料,才知道:**年5月8日《中國教育報》報告了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關于課堂觀察的相關內容之后,北京、寧夏、浙江等地多所學校的教師相繼前往觀摩、研討,并積極倡導組建課堂觀察聯合體,這些學校和教師必然走在了課堂觀察相關研究的前列,通過學習,我發現,在深入開展課堂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們遇到了種種問題和疑惑,比如:進入課堂后觀察什么,怎么觀察,觀察得來的資料又如何分析,等等。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與各位參加研修的教師共勉。

一、關于觀察點的確定

作為教師的一項專業活動,課堂觀察有別于一般的觀察。這一方面是有課堂的特點決定的,課堂錯綜復雜且變化萬端,課堂教學過程具有動態性、即時性、非連續性和社會性,(1)要觀察到課堂里的每件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們想看到什么或準備看到什么所決定”。(2)如果我們不知道在找尋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東西也不一定能看得到。因此,有效的課堂觀察必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在進入課堂觀察之前要確定好課堂觀察點。那么課堂觀察點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首先,所確定的觀察點必須是可觀察的現象。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是觀察點的品質。觀察只是對行為的一種快照,我們很難觀察學生、教師頭腦里的東西,只能觀察能觀察到的東西,因此,我們所確定的觀察點必須是一系列可感的師生活動與現象,例如:師生之間的提問與應答,闡釋與分辨,輔導與練習,教師移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同樣,所確定的觀察點還必須是可記錄的和可解釋的,不可記錄等于不可觀察,不可解釋等于沒有觀察。

其次,所確定的觀察點是觀察者或被觀察者想觀察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自己、上課教師以及合作體的需要確定觀察點。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關心的問題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確定的課堂觀察點就不同。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加強的教學領域或某一方面素養來決定觀察點,作為自己改進的參照。實際上,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需求往往不盡一致,這就需要在課前會議中通過協商來確定觀察點。同時,課堂觀察點的確定還要考慮合作體的需要。課堂觀察合作體形成的條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標,或是研究一個主題,或是形成合作體的教學風格,或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某一方面等。確定了具體的目標之后,就需要考慮與研究主題最密切相關的觀察點,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

篇2:觀察和評價生物學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活動

怎樣觀察和評價生物學教師在課堂上組織的教學活動

永安學員:黃朝暉

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主要是看課前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其次,才是看其他項目是否達標?課程的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很好地分散、貫徹到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中去,結合課改后的教學實踐,現就怎樣觀察和評價生物學教師在課堂上組織的教學活動談幾點個人的觀點。

一、課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出現率:

1、沒有調整好教學和注意課堂的情況變化:

課堂觀察是教師收集學生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教學調整的前提條件。通過教學觀察,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行為的反饋信息,迅速做出準確的判斷,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不但要調整自己的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也要調整學生的情緒狀態和參與狀態,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有的教師課堂上一味只注意自己的講課內容,根本不看學生。觀察做不到,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也就視而不見,教學調整也就無從談起,變成了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

2、沒有有目的設置問題和調動全體同學共同參與:

課堂提問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的目的其一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了解學情;二是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做進一步探究。不管什么目的,面對的應該是全體學生,發問應該面對全體學生,回答也應該讓全體學生都聽到,聽清楚。當學生聲音小,很多學生聽不懂,聽不清時,教師要給予提醒。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來,達到多向交流的目的。但很多時候,不少教師提問前缺乏必要的組織引導,學生精神準備不足,效果自然不好。例如:有的教師看到某位同學不注意聽講,或玩東西,或打瞌睡時,突然叫起這名學生,讓其回答問題,目的是讓其當眾難堪,把提問變成一種懲罰學生的手段。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有一種情況是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很小,很多同學聽不清,教師也不做提示,變成了教師和被提問學生的單獨對話,大多數學生茫然坐在那里不知干些什么好。這些都是因為教師組織不到位,形成全員參與不夠,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再有,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回答后,教師不做任何評價,即使評價也是毫無針對性的“好”,“很好”之類。這類問題也應該引起注意。

3、沒有明確教學目標和理清教學進度:

課堂上,很多時候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比如讓學生看書、復習、做練習等等,每一項學習活動教師都應該對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然后教師根據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并隨時給予指導。比如我們讓學生做課堂練習,教師布置完練習的題目之后,還應該就完成的時間,可否討論,可否查書,是寫出完整的過程還是只寫出結果等問題提出要求,然后教師給予監控。但是我們在課堂上看到是,教師只布置練習的題目,而很多時候不提任何要求。由于要求不明確,學生就會出現各種情況,很快做完的,悠然自得,四處張望;不會做的急躁不安,頻繁翻書;個別同學干脆交頭接耳,左顧右盼。遇到這些情況,教師應該監控到位,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分別給予必要的指導這樣效率才會高。放棄管理和指導,教師的作用也就沒有了。

4、沒有管理好課堂和充分利用時間:

教育心理學認為:“注意是感知、記憶和思考等一切心智活動的開端,一絲不茍地讀書,專心致志地聽講,聚精會神地思考,這些心智活動自始至終都依靠注意來組織。沒有注意,學習就無法進行。”我們課堂教學中有兩段時間是學生注意力最差、精神最容易渙散的時間:一個是上課開始后幾分鐘,一個是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如果老師不注意做好教學組織工作,就很容易把時間浪費掉。上課開始幾分鐘,學生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教師應該做的是組織全班同學安靜下來,為學習做好精神上物質上的準備,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室前面。而很多教師卻不注意做好組織工作,一走上講臺就急于講課,這時教室亂糟糟的學生還沒有安靜下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還有教師講完課后,離下課還有幾分鐘,這段時間學生也容易精神渙散,教師應該給學生安排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事可干,最好是教師帶領學生復習鞏固本節所學的內容,趁熱打鐵強化記憶,或做些鞏固性練習。但是很多老師卻不注意這段時間的利用。課講完了,教師認為已完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只是讓學生隨便自主安排看書或做書后練習,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使本節課的學情反饋不能及時傳遞。

活動,教師,生物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