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專題研討:探究式五步導學有效實施
4月份專題研討:“探究式五步導學”如何有效實施
引言:為貫徹落實社會發展局關于《洋浦經濟開發區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的教學教改精神,轉變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關鍵能力的提升。我校結合學科、學段實際和課型特點,推出“探究式五步導學”課堂教學,按照三點基本要求:“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以“先學后教、合作探究”的原則,以導學案為載體,通過“預習探究、導學引領、合作討論、展示點評、檢測總結”基本環節,從“兩率”入手,即解決課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學習率,達到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使學生走向高效學習,實現終身學習。
至此,開學初即開展實施“探究式五步導學”課堂教學以來,老師們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疑惑的問題以及有哪些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大家與同行們一起交流分享。
活動時間:**年4月20日至5月20日
本次專題研討作為校本研訓的活動之一,全體教師都要參加,屆時教務室將對教師參與研討情況進行統計通報并給予學分登記及績效獎勵。
開發區,如何,創新,檢測,教師
篇2:自學互學導學拓學在教學中有效實施
“自學、互學、導學、拓學”在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于成哉季成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2團中學
生物學科是九年制義務教學階段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在幫助學生提升知識面的同時也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對于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身有著很大的促進意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筆者近幾年就師教研室倡導的“自學、互學、導學、拓學”模式進行了教學實踐,充分體驗了這種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課堂教學的改變和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要在教學中把握好每一個環節,需要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每一個環節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和支持。
一、有效“導學”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而要讓學生盡可能的投入整堂課的學習,開展有效的導學很重要,良好而有效的導學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所以教師要做好一堂課每一個環節的導的工作。新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所以教師在課的開始部分,可以通過生活實踐、社會熱點、實物觀察、實驗演示或生物事實等導入新課,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為整堂課的有效實施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植物的生殖》時,直接提出動物有雌雄之分,植物和動物有何相同之處,有何區別?一下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其次要做好課中導學,課中導學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而要做好這一部分工作,需要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而且要充分了解學生學情,將導學做到恰如其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想辦法激活學生的“動情點”,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適時的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有效的開展,而激發和培養興趣是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課后導學是引導學生對整堂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突破重難點,并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整堂課的導學環環相扣,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做到有效導學。
二、有效“自學”
在新課改中,《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結論的同時,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俗話說“授之以魚,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益”,會學永遠比學會重要。自學能力對學生學好生物有重要作用,生物學知識內容十分豐富,而課堂教學時間比較少,特別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時間就更少了。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能讓學生自己獲取更多的生物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把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而自學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條理地開展,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自學進行合理地安排和引導,當他們形成一種習慣后,自學就是有效的。
三、有效“互學”
生物教學是生物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隨著新課改實施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去。教師也應以相互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努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或經驗分析當前問題,適時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相關線索。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尊重不同學生的意見和觀點。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制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然后產生共鳴。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生生互動”是生物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通過生生互動,既可以做到知識的共享,讓同學之間通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補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和收獲,又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良好的情感體驗,體現了新課改所倡導的理念。例如在學習“關注食品安全”時,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吃的零食(帶包裝)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互相補充,收獲頗多。只要教師把握好這一環節,將會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實施導學案收獲和反思
導學案曾被《中國教師報》給以關注和肯定,各種媒體和版面對導學案的教學效果給予關注和肯定。現結合自己的一些實施過程和想法,趁此機會予以梳理。
我們學校曾在上學年實施過導學案。從使用導學案來,從開始時自己的不適應,學生的迷茫,到現在的漸漸有所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收獲了很多反思了很多。簡單總結下自己的的幾點感受,為后續的學習的順利開展鋪墊道路。
初期接觸導學案,對于導學案的具體實施滿腹疑慮。真的不知道自己改從哪里入手,自己又不懂怎么在課堂上駕馭導學案,尤其是面對一群9歲的活蹦亂跳的孩子,他們生性活潑,讓他們安安靜靜一節課都自己思考問題再討論交流,想想就覺得困難重重。還好在娟姐的帶動下,我們二年級數學組開始了初期的摸索。
第一節課,帶著疑慮開始了導學案的第一次嘗試,本來半節課的內容讓學生一動手卻一節課怎么都完不成。接著別的老師交流使用的效果,商討改進的內容。慢慢的一節課、一節課,學生動手多了,思考多了,才發現有了導學案自己說的少了,學生慢慢也適應了這種模式,每節課上也開始自己給自己學習進行達標檢測。雖然目前還是有很多的問題,但嘗試總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很多我們預想的學生自學能力其實也是我們腦海中的禁錮,放手嘗試才讓改革愈發煥發出新的生機。
之前在馬寨一中也聽取了2位老師的導學案講授,學生的參與率明顯比“講授式”多了更多的自主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檢測能力也在導學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接著在聽課后的教研中,各位老師也針對自己的困惑和疑難進行了交流。通過交流,我對如何開展導學案有了清晰的認識。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導學案教學,使教師的教學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每位教師充分利用“導學案“的特點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堅持學習,獨立完成作業,遇到難題,尋根究底,課堂上小組內相互討論,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融洽了學生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更多的是授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歸納方法,教師就是學生的引導者。
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雖然中間出現的問題重重,但嘗試-反思-改進,這樣的流程下來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學習方法的獲得。所以為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老師們的嘗試和辛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辛苦也幸福!
導學案作為高效課堂體系的主要支撐點之一,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由教師根據課時或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集體或者個人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導學案是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因此導學案的實施也是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了一種嘗試的方式,只有重視這種方式,才能形成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