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象抽樣調查與分析
凡應用統計,收集數據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調查是收集數據的主要方法之一。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的方法便于實施,在教育和其它社會科學研究中受到重視,可以說是使用較多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受研究者的主觀影響大,缺乏概率抽樣理論的支持。其中一個缺點是研究者預期有怎樣的結果,他就可能找出合適的典型或重點,去得到支持他的數據。這種數據統計的結果外推力、概括力低,即外部效度低,不注意這一點,難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普查(即全面調查)似乎沒有這個問題,但大范圍普查的缺點是花費大、進度慢、不易實施,況且由于工作人員多,可能增加人為的過失。所以除非研究的目標總體不大,或者確實需要每個個體的詳盡數據,否則抽樣調查比較合適。抽樣調查技術和概率抽樣理論在最近半個多世紀得到了迅速發展與普和,在生發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過去,由于種種原因,抽樣調查的許多方法難以在教育研究中實施。隨著交通、通迅條件的改善,尤其是教育情報網絡的建立和完善,抽樣技術將得越來越多的實用,從而帶動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抽樣調查可粗略地分為兩類:描述性的調查和分析性的調查。描述性調查的目的是要獲得有關大的群體的某些信息。如全省收看某個電視教育節目的總人數,文盲中男子和女子的總數和其占相應人口的比例。分析性調查是對總體內不同的個體進行比較,或對總體的不同指標(即變量)進行比較,以便發現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差別或聯系,并形成或證明發生這些差別或聯系的原因的有關假設。如對高考成果作相關分析或因素分析。簡單地說,描述性調查主要是根據樣本對總體進行推斷,分析性調查主要是用樣本代表總體進行推斷。前者更多地關注抽樣方法和推斷的精確度,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對象。目前主要的抽樣方法有:簡單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整群抽樣、等距抽樣、雙重抽樣、抽子樣本、等等。其中,簡單隨機抽樣是抽樣理論的基礎,其它抽樣方法一般都在某個階段包括有簡單隨機抽樣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選擇抽樣方法的原則是:抽取樣本要容易,估計方法要簡單,估計量要準確,對估計量的方差有一個估計。對于教育現象,整群抽樣、分層隨機抽樣、分層整群抽樣、等距抽樣比較合適。下面我們著重評述簡單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整群抽樣,以和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一、簡單隨機抽樣簡單隨機抽樣一般是指普通概率統計教科書上都會提到的從含有N個個體的有限總體中不放回地任取n個個體的抽樣方法。其中,任何n個確定的個體全部被抽中而成為一個樣本的概率為1/C[n][,N]。一般是利用隨機數字表抽取樣本。(和圖{圖})(和圖{圖})其中均值、總值和比例的估計量和其方差的估計都是無偏的,比率估計量和方差的估計是近似無偏的。當抽樣比f<0.1時,對大多數用途來說,上述公式中的有限總體較正系數1
篇2: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分析策劃書
活動策劃書
一、主題
關于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調查及分析
二、調查范圍
以湖南大學為中心,涉及師大、中南等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三、參與人員及分工
組長:李娟
采訪:蔣繼旭楊謙寅
問卷設計及分析:李娟馬發義
背景資
料收集:羅佳高盼
執筆人:楊謙寅
四、活動進程及安排
1、準備階段:確立活動主題,進行成員分工,初步確定采訪范圍,對選題進行大致了解,預計用時一周。
2、設計并發放問卷,對典型人物進行訪談,盡可能廣地接觸采訪對象,深入開展調查活動,全面掌握已有背景資料,預計用時兩周。
3、分析階段: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對采訪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根據所得數據,形成一點的理論,各成員對本次活動形成系統的結論,此階段預計用時一周。
4、成文階段:各成員交流活動心得,依據前三階段的成果確立報告內容及行文方式,預計用時一周。
五、資料獲得方式
主要以問卷調查及當面訪談為主,背景資料由網絡及書刊雜志獲得。
六、組織方式
組長負責聯絡成員及進行分工,定時召開會議,組員民主進行討論,分工合作,主要通過會議進行溝通。
七、預期效果
預期在4-5周內,對大學生消費觀念進行詳細調查,對整個大學生消費狀況有所掌握,希望得出自己的結論,并能對其進行論證及分析。通過本次活動,鍛煉本組成員的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采訪能力。預期在本次活動中會出現一些困難最后結論也可能有很多差錯,但我們相信重要的是過程,我們積極的參與就是我們期待的結果。
篇3:事故事件報告調查分析處理制度
為了貫徹安全生產法關于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事故后“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等規定。遵照國家頒發的有關工傷事故報告調查處理規定,結合本公司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1、事故是指在生產作業進程中,突然發生的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產終斷的意外事件。凡發生事故,無論產生的損失結果如何,都必須逐級上報,并進行分析、處理、采取防范措施。
2、凡發生事故、當事人、知情人或單位負責人必須立即向領導報告,事故報告要真實、準確、及時。
3、發生傷亡事故后,負傷者或現場人員應當直接或者逐級報告企業負責人,企業必須立即組織人員,對受傷者進行及時的醫療救治。并做好相應工作。
4、公司負責人接到重傷、死亡、重大傷亡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事故的時間、地點、類別、傷亡情況、簡要經過和初步分析的事故原因)報告公司主管部門和公司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工會;急性中毒事故還應當報告衛生部門。
5、輕傷和其它一般事故,由各單位負責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查清事故原因,明確責任,提出處理意見,制定出整改和防范措施后書面報告公司。
6、重傷及重傷以上事故和情形嚴重的其它事故,由公司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7、事故調查程序必須嚴格遵循《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事故必須嚴格按“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調查分析和處理,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人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整改防范措施或措施不完善不放過;事故有關的領導和責任人沒有受到處理不放過。
8、凡事故分析中確定防范措施時,必須同時確定措施落實時間,措施在不同范圍內落實的責任人,并把事故防范措施作整理、通報,上報相關對口部門,下發到相關工區、班組(崗位)。各類安全檢查時,必須將近兩年內職能責任范圍內發生的事故的防范措施落實情況作檢查。
9、工傷職工在醫療期內(住院期間和醫生建議休養期間),未經單位領導同意不準擅自回家休養,否則應按曠工處理,造成傷勢加重的應由本人負責。職工治療出院后應把出院證明復印件分別交公司安全環保部、單位安全員各一份,本人保存一份。
10、事故調查分析報告的內容應包括時間、地點(單位、班組),人物(包含現場相關人員、班組長)的自然狀況(指年齡、政治面貌、參加工作時間、崗位變動、住址、持證情況等)、經過、原因、直接經濟損失、事故性質、責任劃分(主要責任者基本情況)、防范措施、處理意見等,報告還應注明調查組人員姓名、職務、參加分析人員姓名等內容。
11、在事故調查中有下列情形的人應給予行政處分:隱瞞事故不報、謊報,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拒絕接受調查,隱瞞事故真相,作偽證等不利于事故調查的行為人。
12、對事故主要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時,必須事實依據清楚,經公司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討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