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與應對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與應對方法

2024-07-31 閱讀 7271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的方法

演豐鎮中心小學王仁書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效率低常常困擾著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中,一個星期只要求上5節課,很多中差生接受不了新學習的知識。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得不讓教師利用課佘時間給學生補課,以增加課時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的教師擠占機能科的課時去上數學課的現象相當嚴重。即使老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給學生補課,結果那些中差生還是不見起色,有的學生統考成績還是個位數,這些差生真是讓教師們頭痛。遇到這種現象的發生,教師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向40分鐘要效率要質量,不仿也學習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采取“扶、引、放”的教學策略。一節課能夠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法模式,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陳舊的教學模式。一、扶顧名思義,就是象教小孩子走路一樣,先扶著讓學生“走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整理、總結歸納數學的公式、定理及計算過程規律,使數學課的例題教學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二、引“引”就是引導學生,給生學生指明方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去發現,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知道怎么分析、怎么歸納總結。三、放“放”就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地、獨立地學習、解題運算。教師上課不要面面俱到,怕哪一點講不清楚而在課堂上采取包辦代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中等生、差生是在靜等到答案,他們不肯自主學習,他們這樣去學習,學習能力會越來越低,最終變成不會學習的學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現象時有發生。據了解,目前農村小學教師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師生負擔重,師生總是在作業中奔忙,師生吃力不討好,雖然學生的統考成績有點上升,但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卻下降了。二是師生負擔輕。雖然給學生留下了大量的作業,教師卻沒有時間進行批改,無法對作業進行指導與講評,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讓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師把批改作業的任務轉嫁給學生。這樣做,雖然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但是卻失去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了解的好機會;這樣做,學生是在抄作業而不是在做作業,有的學生根本不用動腦筋就可以完成作業,有的學生在老師公布作業答案時拼命地抄呀寫呀,從眼眼到手上,根本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這樣做,學生會越學越糟,學習效率會越來越低,學生創新能力更不用說得到提高。

針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學生的作業設計要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提倡一課一得。學生作業的設計力求“精、趣、活”,從而根本減輕師生的課業負擔。學生的作業要及時批改,因為根據學生的記憶水平,學到的知識最好在兩天內重現,才不會被很快遺忘。設計的作業要體現對所學知識的整理和重現,使學生學到的知識點能夠成為知識鏈,使之能起到復習、鞏固和提高的作用。

一、“精”就是學生的作業要“少”而“活”。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布置適量的作業,讓學生獨立去完成,通過學生一定的努力能夠完成,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教學分數二分之一的認識,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在一個長方形里畫一條直線,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二分,你說有幾種分法?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學生通過動腦筋思考,他們不難發現:從對角線畫直線交于一點,經過這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因此得到的結論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有無數種分法,每份都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學生在做題時,覺得不可思議而有趣。

二、“趣”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趣味性較強的作業題。

兒童的記憶特點,無意記憶比較難,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只要符合無意記憶的條件,即使出現一次的內容也會讓他長久記憶。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體現具有趣味性,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這里就不多說。這里主要講的是教師要深挖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設計出有趣的作業題目,讓學生去練習,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如:猴主人給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說: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說:太少了。猴主人又說: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興。猴子值得高興嗎?你能用數學來解決這個題目嗎?同學們經過一翻的討論,得到:2+2+2=6(個),原來每天6個,現在每天5個,5小于6,猴子不應該高興。又如:在教完“克與千克”、“米與千米”以后、可以給出學生留下這樣的作業: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1()=1000(),你還能想出像這樣的題目來嗎?

三、“活”一節課下來,給學生的作業要體現一個“活”字。

學生能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是恒量他們對知識掌握率的高低。其實,學生作業的“精、趣、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師給學生的作業要體現基本知識的訓練,又要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要真正做到學生作業的“精、趣、活”,教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每一次學生的作業都要有針對性,都有要精心設計,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教材相適應的有針對性的作

教師,教學,課程,中心,統考成績

篇2:農遠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

淺議農遠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李芳賈鳳仙

太原市清徐縣王答鄉同戈站小學

內容提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多姿多彩、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國家自20**年起在全國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素質。應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可以幫助農村小學教師收集、整理出切合實際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業務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能夠突出教學課程中的重點,化難為易,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遠程教育合理利用提高效率

在這個信息萬變、資源豐富的時代,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但我們這些繁忙于日常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又無法教好學生。自**年起農村小學遠程教育走進我校,遠教資源便成了教師們的良師益友,現代農村小學遠程教育系統是以中央電教館為中心、利用衛星傳遞教育資源,以各學校計算機為終端接受資源,以多媒體設備應用資源于學校教育的教學體系。它能讓農村的學生和城市的學生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而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益。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的實施,可謂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較好地解決了像我們這樣偏遠學校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奠定了基礎。農村遠程教育技術是一種新出現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它并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年輕的一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將遠程教育應用于數學教學是值得我去研究與思考的。

(一)應用農遠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學生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創性、需要性來滿足學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受諸多方面因素限制,教師不能提供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理解與掌握有一定難度,更不用說知識的產生過程了,這就使得往往教師講解時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云山霧罩;學生聽時明白,練時糊涂,再加上農村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匱乏和對抽象概念思維的局限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遠程教育以聲音、色彩、光線、動畫、圖形運動相結合的方式,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把學生帶入特定教學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憑借電教媒體所展示的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記得以前在上四年級的《圖形拼組》時,我和學生都準備了許多圖形,一堂課下來我講解演示的很辛苦,可還是只有幾個人聽明白了,作業一大半是錯的,去年同樣的內容我用農遠動畫演示給學生看,看了以后學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一下全得出結論,再利用習題當堂檢查正確率百分之百。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進行推到圓的面積公式時,我利用多媒體設計課件,將一個圓轉化成近似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讓學生找到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從而,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很快就的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圓的面積推到方法。緊接著教師出示課件練習讓學生用推導出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和記憶圓的面積公式。從這以后,我們班的學生在枯燥的數學課學習中逐步改變以往上課只是一味地“聽、算”的習慣,連從不肯在課堂上發言同學也能在課堂上舉手了。同學們的被動地位發生了改變,我們也感覺到上課比以往既輕松、又有趣得多了。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誤區與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誤區與思考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情境創設的幾種常見誤區:

1、游離于數學內容之外的“包裝”。

教者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如某教師在一節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齊天大圣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后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有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2、枝節橫生的“現實生活”。

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于無意義的人為設定。如教學“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小明從家鄉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個郵局。”,“需要一個郵遞員。”“需要一個信封。”。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寄信要郵票,買一張郵票多少錢?”“8角錢。”“8角錢怎么拿呢?”繞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樣繞圈子的所謂情境實在多余而繁瑣。我們看到,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于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

3、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的“挑戰性問題”。

情境創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如教學“一筆畫”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座居民小區平面圖,讓學生設計一個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路線。看上去,情境創設合情合理,因為在成人的思維中,這樣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優化的設計。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為什么“既不重復又不遺漏”?他可能對此不感興趣,至少在他沒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時,他是不會充分投入進去的。而有位教師卻是這樣設計的,用一筆畫畫出了一匹馬的圖案,然后問:“你能畫出來嗎?試一試。”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出問題:再想一想,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筆畫”的含義,能吸引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與生活常識相悖的“杜撰”。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圖),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5、多媒體呈現的“實驗操作”。

創設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體,以致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其實,創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某位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先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