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激發小學生求知欲
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
實驗小學戴育玲
《新課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也指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教學中,我做到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使每一位想說或想做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去說或做。做到尊重每位學生的權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選擇,注重培養學生的方法多樣化,教學中不強加給學生某一種解題方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中去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我更強調的是我們要讓學生結合生活的實際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
在課堂教學上,學生有欲望才愿意學,有欲望才會認真學、主動學,有欲望才會真正進入樂學境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我們要把握好這個關鍵環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取得教學的成功。教學是門藝術,關鍵在于鼓勵和喚醒,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
一、借助生活常識,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如在教學“分類”時,課一開始,我就先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教室資源,讓我們對教室所有物體進行分類,學生的回答可以說各抒己見,有的說按:“大小分”,“按顏色分”,“用途分”學生一個個充滿激情的展示自我,把數學課當作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根本沒有說不出來的。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課堂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輕松自然地學習
新課標力求開放性的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科知識及學習服務,可呈現多個條件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索。我在教學《連加》時,枯燥乏味的教學學生已經沒有了學習興趣,但我充分利用學生人數為資源,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環節,首先要讓學生動起來。我這樣引導學生:我們做一個游戲,你們愿意參加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誰愿意上臺來呢,先上來三個,再來二個,最后還要來二個,同學們,你們可知道現在講臺上有多少人呢?簡單的動,學生的興趣就濃。雖是簡單的活動,但能夠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同學們學得輕松、自然,同時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了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
課改中強調不能讓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式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然而,開放式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活動,合作探究,張揚個性。因而,教學中,要深挖教材內容,盡量的聯系實際,讓本來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從動手實踐中得出知識,加深印象。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課堂上,要讓學生親自體驗事件的發生,并注重去直觀感受。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同時對課堂上新生成的教學點及時地引導,做到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
在任教低年級數學時,我特別遵循低年級學生愛玩的規律,讓學生學會玩,懂得怎么樣去玩,讓他們能夠在玩中思考,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個性也能夠得到張揚,低年級的教學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玩的學具,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加深印象,例:在教學一年級“比較長短”時,給學生一些線,讓學生分辨長短,尤其注意,彎曲時的線和直線的比較,學生會自己探索把彎曲的線拉直了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從實踐中有了印象,不受到要求的束縛教學他們也開拓了思維,勤于動手,知道了課堂上應該怎樣去思考?
2、根據學生特點為,創設開放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程標準凸現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的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開放的情境則有得呈現出學生獨特的見解,推動學生個體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注意在創設情境時提供一些開放的,結構不完整的情境材料,要確保所提供的條件沒有把問題的關鍵因素暴露出來,要留懸念從而為問題的設計和學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余地。低年級學生有著集中注意力短,穩定性差的特點,老師可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加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來增強學習效果。在啟迪學生的思維的時候,可以巧妙地利用聲音和色彩來創設情境。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候,可以采用搶小紅旗,小組之間互相競賽。改變了以往機械的模式,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發無休止的追求和力量,正如教育家蘇霍林斯斯基說過:“成功帶來的喜悅是一股強人的情感力量?!笨梢?,充分發揮發揮獲得成功的心理優勢,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學習的成績是激發學生內部動機的有次措施。在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不穩定,老師就必須創設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保持對學習的強烈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者,不斷地享受成功的喜悅,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成功。
篇2: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提高學生探究水平
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全面推廣,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圖形、圖象、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以新穎性、藝術性和直觀性刺激學生的感官,它比起傳統教學中教師“一枝粉筆,一本書,一張嘴”的教學方式而言,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結構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探究;整合優化
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文、圖、聲、像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等各種情境,還可以使得許多傳統的數學教學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變的容易起來,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信息素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那么,如何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和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的一些啟示,談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大的動力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粉筆加黑板”,大多是呆板的、單調的、枯燥的,教師雖力量耗盡,也未必能充分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能以新穎性、藝術性和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調動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能以趣味性實現寓教于樂、寓學于玩,使學生輕松愉悅地接受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輕音樂,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聲,多媒體畫面上依次出現色彩鮮艷的*、飛機、蜻蜓、蝴蝶、孔雀、窗花等圖形,由于多媒體影像具有生動形象、畫面活潑、刺激感官等作用,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這是我指出在圖形王國里其實它們都是一家子,然后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使圖形沿某一條直線折疊時,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從而很自然、很直觀的導入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真正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利用這個功能探索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探索軸對稱圖形中點的坐標的特點,并進行圖案設計等,充分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缺乏生機,教學效果只會是事倍功半。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能用直觀的表現形式把文本、圖像、動畫和聲音之美同時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給學生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引發強烈的有意注意,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突出重點的目的。如在學習《射線》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射線的特征,可以利用多媒體顯示這樣一幅畫面:在浩瀚的夜空里,從一點將幾束光線朝不同的方向分別射向遙遠的一方,教師通過這樣的演示使學生明白射線是向一方無限延伸的,通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從而優化了教師的教,也優化了學生的學。
有時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決定了它往往難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能提供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態圖象,伴隨著圖形的閃動、變化,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從而達到使學生領會、突破難點的目的。如讓學生推導《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時,屏幕上分別出現一個立體的長方體、正方體圖形,依次將相應的每兩個面用相同的顏色與其他兩組對應的面分別區分開來,通過“閃動”各個面的面積,從而推導出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直觀地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篇3:農遠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
淺議農遠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李芳賈鳳仙
太原市清徐縣王答鄉同戈站小學
內容提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多姿多彩、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國家自20**年起在全國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素質。應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梢詭椭r村小學教師收集、整理出切合實際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業務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能夠突出教學課程中的重點,化難為易,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遠程教育合理利用提高效率
在這個信息萬變、資源豐富的時代,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但我們這些繁忙于日常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又無法教好學生。自**年起農村小學遠程教育走進我校,遠教資源便成了教師們的良師益友,現代農村小學遠程教育系統是以中央電教館為中心、利用衛星傳遞教育資源,以各學校計算機為終端接受資源,以多媒體設備應用資源于學校教育的教學體系。它能讓農村的學生和城市的學生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而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益?,F代遠程教育項目的實施,可謂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較好地解決了像我們這樣偏遠學校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奠定了基礎。農村遠程教育技術是一種新出現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它并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年輕的一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將遠程教育應用于數學教學是值得我去研究與思考的。
(一)應用農遠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學生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創性、需要性來滿足學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受諸多方面因素限制,教師不能提供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理解與掌握有一定難度,更不用說知識的產生過程了,這就使得往往教師講解時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云山霧罩;學生聽時明白,練時糊涂,再加上農村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匱乏和對抽象概念思維的局限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遠程教育以聲音、色彩、光線、動畫、圖形運動相結合的方式,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把學生帶入特定教學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憑借電教媒體所展示的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記得以前在上四年級的《圖形拼組》時,我和學生都準備了許多圖形,一堂課下來我講解演示的很辛苦,可還是只有幾個人聽明白了,作業一大半是錯的,去年同樣的內容我用農遠動畫演示給學生看,看了以后學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一下全得出結論,再利用習題當堂檢查正確率百分之百。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進行推到圓的面積公式時,我利用多媒體設計課件,將一個圓轉化成近似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讓學生找到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從而,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很快就的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圓的面積推到方法。緊接著教師出示課件練習讓學生用推導出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和記憶圓的面積公式。從這以后,我們班的學生在枯燥的數學課學習中逐步改變以往上課只是一味地“聽、算”的習慣,連從不肯在課堂上發言同學也能在課堂上舉手了。同學們的被動地位發生了改變,我們也感覺到上課比以往既輕松、又有趣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