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2024-07-31 閱讀 5446

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一些地方的素質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許多初中學生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中考考的就學,不考的就不感興趣了。在許多地區中考不考歷史或即使考所占分值也很有限,這就使得學生普遍不重視歷史的學習。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終生發展,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學習歷史的意義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習歷史。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歷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時,他們學習內驅力才能增強,才會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新歷史教學的手段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創新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營造教學氛圍,使歷史教學妙趣橫生。

1、利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

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幫助教師形象地重現歷史原貌,讓學生重溫歷史,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容易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是輕松愉快的;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相關的歷史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歷史是有用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三、用足歷史課程的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物古跡、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歷史課程的資源。我們只有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有效地利用直觀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地圖冊、教材插圖、彩圖、歷史掛圖等多種直觀形象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習更易理解和記憶,引起學生興趣。如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我指導學生看教科書上的插圖《時局圖》,在分析了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等多種手段,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后,向學生指出圖上鷹、蛇、熊、狐貍等動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們肆虐橫行的地域范圍,從而使學生對帝國主義國家占據中國大半河山、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善于挖掘現實生活資源

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聯系現實為了說明現代事實的歷史根源,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如可聯系現在陳水扁等人鼓吹臺灣獨立,妄圖建立臺灣共和國,編織“一邊一國”、“兩國論”的謬論,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大陸與臺灣的關系的史實:孫權派人到過臺灣,元設澎湖巡檢司,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以及《世界歷史》中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于臺灣問題的決議等,這些事實無可辯駁地指出了臺灣歷史上就是中國的領土,有利于學生認清臺灣問題的實質。使學生覺得運用歷史知識對解決現實生活中重大問題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學生有怎能不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抱著對社會、對民族、對學生的終生發展高度負責精神,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唯物主義,歷史發展,歷史教學

篇2: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一、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

營造民主公平、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著力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要著力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從而形成情感豐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諧,具有堅強意志和銳意創新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歷程。

例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首先要考慮到的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避免教師主宰課堂,學生淪為“旁聽者”的現象。同時在所設計課堂中更多的避免“點將”現象的出現,努力做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探討,交流,讓學生在互動中思考,互動中判斷,運用自己的智力以及思維去認識,理解事物。

二、將理性內容形象化,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腦具有邏輯思維的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的功能太過理性的化的課堂學習內容容易使學生左腦處于超負荷狀態,容易產生疲勞的象征,因此學生容易興趣索然,相反,右腦常常被冷落,不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平常課堂上應該更加注重使用幻燈片,影視等素材教學,讓歷史知識賦予形象化,直觀化,動態化,那么就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可以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還可以讓課堂充滿生機。如《外交事業的發展》一課,講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美關系改善、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但是,單憑這些文字資料,學生很難真切地感受外交事業的巨大發展。筆者引導學生先看課文中的三幅圖“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大廈前飄揚”、“*會見尼克松”、“1972年*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通過這幾幅圖,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外交事業蓬勃發展的氣息。然后再通過幻燈片展示“喬的微笑”這幅經典圖片,讓學生繼續思考為何喬冠華會露出如此燦爛的笑容?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之上適當“點撥”讓學生注意結合新中國初期外交狀況思考,最終引導學生得出新中國從外交僵局到外交新局面形成的過程,教學通過簡單的圖片自然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學生創新思維得到啟發,興趣更加濃厚。

三、歷史與現實“熱點”相結合,更容易激起學生探討歷史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既能較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然而在現代社會里,由于電影、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的作用,使學生接受了大量的課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們所感興趣的“熱點”。教師能立足于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興趣盎然。例如,講到甲午中日戰爭后,《馬關條約》割占中國領土臺灣一事,激發學生對當今臺海兩岸關系的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的認識,學生自然而然展開對臺獨勢力的討論,自然而然對祖國統一大業的關注。當今中日關系尤其以“釣魚島”等事件為焦點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的展開討論,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催化劑。

四、適當把握研究性學習也是激發學生回歸學習歷史“熱情”的重要途徑。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好奇與探究心理的激發下,從所感興趣的各種現象與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并在研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增長閱歷、解決問題、成熟人格、學會學習、養成學習習慣的過程。新課程實施以來,隨著教學理念不斷的傳播,研究性學習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把研究性學習當做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調節劑”,也就是說,在教學事件與空間有所局限的情況下,適當對研究性學習加以運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新課程改革以來,鄉土文化一直是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就海南本土而言,先太夫人,海瑞,五公祠等都或多或少是歷史融合本土文化的結合體,毫無疑問也是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激發點。

五、適時做些鞏固性練習,是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由于教師把握教學不甚到位,因此常規教學時有陷于“表演”,落于“花哨”現象,這種缺乏實際性內容的教學,雖然能夠短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往往由于學習內容過于空洞,總有課堂熱鬧課后忘光的感覺,久而久之,學生就必然失去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課堂中添加練習或者課后適當選擇些識記性作業就非常有必要了,這也是維持其興趣的不錯方法。舉個例子,當學生再面臨眾多次的考試后,答題思路不明確,甚至無從答題,那么成績必然不理想,那就會導致學生出現明顯的厭學現象。所以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知識,自然而然,學生興趣就提高起來。

提高學習興趣,顯然已經形成共識。當代新課程教學環境下,更應加大考慮學生興趣,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當然,我們在把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能過于流于形式,過于講究“熱鬧”,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更應該重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做到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感的同時,能夠快速的把握知識,這才符合新課程教學的目的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