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變式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作用
談變式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我們的數學課堂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老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研討交流少;操練記憶多,鼓勵創新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性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等等。總之,重視傳授系統書本知識,忽視好奇心、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數學思維的培養。為了徹底改變這樣的狀況,關鍵是我們的數學課堂教法上要有所改變。
下面結合我自己的教學,談談變式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的熱情。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處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學生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現代數學教學的趨勢。變式教學是對教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揭示不同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夠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夠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二、運用變式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現在課本中,有一部分例題的“想一想”是把例題進行變式訓練的,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切實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三、運用變式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變式教學是指變換問題的條件和結論,變換問題的形式,而不變換問題的本質,使本質的東西更全面。使學生不迷戀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覺地注意到從本質看問題,同時使學生學會比較全面地看問題,注意從事物之間的聯系的矛盾上來理解事物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減少思維中的絕對化而呈現的思維僵化及思維惰性。
例如研究三棱錐(即四面體)頂點的射影與底面三角形“五心”的關系時就可設置以下問題:
①當三棱錐是正三棱錐時;
②當三條側棱的長均相等時;
③當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時;
④當各個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頂點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內時;
⑤當頂點與底面三邊距離相等時;
⑥當三條側棱兩兩垂直時;
⑦當三條側棱分別與所對側面垂直時;
⑧當各個側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積相等時;
⑨當各個側面與底面所在的角相等且頂點在底面三角形外時。
新鮮感,好奇心,求知欲,知識點,個性
篇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追求小學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追求小學論文
海南省農墾直屬第三小學符仕盈
關鍵詞:課堂教學評價,評價觀點、方式、方法;機制靈活性、激勵性和人文關懷性。
在新課程評價體系理念的引領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的機制、靈活、操作和運用,已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師的重視與追求。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設一種悟感融動和獎勵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思維學習的環境,并在此過程中作為激勵、鼓舞和喚醒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動機,變被動為主動地學習,于此提升學生認知活動的效果及提高學生學習技能、潛能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課堂評價要以人為本,以培養人才發展為目標。評價要從每個學生的個體或是小組成員活動出發給于恰如其分的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而是要發現學生的情感變化,參與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思維能力與價值觀念等方面是否得到進步和發展。同時,對學生的不足,應采取人文關懷的態度去妥善評價、不能一錘定音,不求責備的評價語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這一點,教師在追求評價的實踐中應加以探索與研究。
一、教學評價的觀點要正確性
課堂教學實踐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資源開發上,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設計和教學流程。然而課堂教師評價是滲透在教學活動過程當中的一種手段與方法,它是整個評價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是推動教學有效發展的途徑,也是實現教學目標活動達成的指南。為此,在新課程的實施中“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前提是教師必須先發展。這就促進了教師必須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課堂評價體系,樹立新理念的評價思想,端正態度,明確評價的觀點、意義及目標的重要性。從而掌握評價技巧、技能的操作與運用。使之改變教師原有的評價只有生硬、呆板、簡單的對與錯、好與壞、千篇一律的評價和只有教師評價的模式等,使這種評價方式改變成為學生的動力與需求,成為師生、生生互動的評價平臺。促進評價對象即有興趣,又有互動感的心理健康刺激,使學生心靈獲有一種興奮,自豪感和承受感。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師生的贊揚、鼓勵和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體現人生成長的價值取向。
實踐表明,如果教師針對課堂教學評價的觀點不明確,隨著課堂教學的發展,遇人遇事都進行評價,評價時的語言過多過長,沒有一個切入的評價焦點之分,容易造成課堂寶貴的時間流失。其次,沒有針對相應的個體與小組成員的啟示與文關懷的鼓勵,使教學活動過程變得枯燥、無味、平淡。師生的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也就起不來,對探究的情緒也不高,容易促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得過且過。這樣也就失去評價的意義,更談不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評價體系上教師要提高認識評價的關鍵所在和要求,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評價的藝術性、人文性,確保學生因教師的情懷關愛,喚醒學生的求知欲。用教師親切和諧的人情、理情的素質帶入課堂,把課上活、上新、上實、上出有自己的教學特色,讓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成為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交流,一種共建的師生和諧、民主、平等的色彩。
二、教師評價的方式、方法要機制靈活性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也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一堂課的教學結構的設置從宏觀上提出總體思路和設計實施方案,再對每個局部環節進行微觀設計。在實踐中加機制靈活地融入不同適度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從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教與學的生機。故此,教師講究藝術性的評價方式和方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化平淡為神奇,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有效的征服力,更主要的是隱含著教師的循循善誘,把握著教學過程的順利發展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個科學家、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兩者在教與學的活動中。評價的方式和方法都十分講究靈活機制的運用手段,它既體現于教師的言行舉止,又呈現于學生之間的互評當中,兩者并存,缺一不可。一方面從教師而言,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評價方法是注重語言的激勵性和人文性對學生進行評價或是獎勵性評價(如:智慧星,小紅花,獎品等)例如,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應產生意向型引導與鼓舞,促進學生情感的變化;對小組成員的評價應是激發影響型的推動與競爭意識,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互評教師要提倡以贊賞的語句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判斷,引導學生關注與相互學習;對全班同學的評價應采取鼓勵、張揚、反思、促學生心理健康需求。其次也可以將獎勵性的方法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講,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對他人的表現與學習成果也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把評價方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使學生自評、生生互評。例如,小組長評價組員上課的表現,是否認真聽講;是否積極發言;是否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在小組合作交流時,組員之間也可以進行評價,誰的發言精彩,誰的方法簡單易懂,誰的點子巧妙實用…這一過程教師應當關注有的學生說不出的或說得不全面地地方加以補充上。但是教師仍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必要的情況下,再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語言。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教師要通過及時性點評因勢利導,巧妙點撥,進行矯正,否則很容易使學生不知對錯,模糊不清,造成認識結構的錯誤鏈接。
另外,在師生的評價方式和方法上,要重視時間和空間的講究。有的師生在一些評價過程中,不注意時間的調控,不懂的課堂教學藝術性的轉移,總是讓學生滔滔不絕,加上教師再次補充,以至拖拉,浪費時間,忽視了課堂教學的主流方向。其實,教師有意識的教學評價之前,對評價的方法運用和師生的評價方式上,要關注時間的應用。評價與被評價的對象或是其他方面都要有一個適度,要做到一個有機制、靈活、大致的估計,做到心中有數。靈活地運用評價技巧的功能,把握針對性,對象性、對象性、合理性的操作,使激勵和人文關懷的評價體系在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主體的差異性
在現實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個班有好幾十個學生,人數眾多,學生個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它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差異。一是學生性別,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差異;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力以及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三是興趣愛好,生活環境,家庭教育以及與外界接觸融不同存在的差異;每個學生個人的認識結構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能力不同,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樣,學習活動中帶有個性文化特征。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中,在實施的過程里,學生的質疑、解疑、觀察、分析、交流、合作、提問和回答等多方面,教師激勵性和關愛性的評價語氣都必須充分考慮這種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因利勢導,使之學生有一個自主學習反思與同伴互助于一體的成長平臺。
“評價有法,評無定法,貴在得法。”是廣大教師課改以來多年的經驗總結。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評價不僅要求專業性,更要具有平等性、民主性、趣味性和欣賞性。在課堂上具體的評價體系機制就有較大的自由發揮,以人導學,以評促學。為此教師要時刻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采取適度,合理的評價方式,通過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激活心靈溝通,引發學生積極地情感因素,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與關愛,信任和鼓勵中心情舒暢,充滿無拘無束的氛圍,樹立自信,挑戰自我和積極思維的學習意向與奮發向上的追求,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例如,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抓住時機及時用鼓舞學生的評價語氣,如,“好樣的,你真棒!”“你的認知就像一個科學家。”“你有很大的進步令老師敬佩。”“真聰明,就像一位神童才子。”“勇敢一點,老師相信你能行。”等等,這些激勵性與欣賞的評價,學生的表現欲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激活了學習的夢想,潛能被夢想催生。這樣的教學活動,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教師愛意綿綿的評價也是喚醒學生自評,互評的向導,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正視自己或是去評價他人。學生的自我評價,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識,端正態度,建立信心,對自己的動態行為。如,參與、合作、分析、判斷、解題等多方面也都是有較好的反思和更正,使學生的個性特長有良好的發展。例如:“我的粗心大意,下次改正。’’“加法運算時,我誤用乘法口訣,真不該。”“我不敢發言的動機,要去掉。”“我的分析錯了。”“我倆的觀察是正確的”“老師提問了我兩次,都答對了,很高興。”…這些自我評價的語言來至于學生的真誠實意,促成了學生及時地發現自己的不足與進步。從而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另外,學生的互評,有利于學生養成關愛,幫助他人的思維方法與思維成果的體驗,促進學生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我約束能力,逐步學會認真與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尊重他人的習慣,同時也提高學生的鑒嘗能力和表達能力。當然學生之間的互評語言需要適當、合理、明確,這就要求教師應耐心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評價水平。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學習之間的交流合作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標志。科學合理地滲透評價活動是激發師生共同學習探究的過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過程。只有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鼓勵學生積極大膽進取,給他們一次次努力體驗的機會,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我能行和優秀者。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并不神秘,只要廣大教師用心去視察課堂教與學的動態,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與尊重的目光投向每個學生,借助評價的價值取向,用心去溝通學生的心靈,點燃孩子們的欲望火花,使孩子們置身于陶醉的學習境地,就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課堂教學就會成為亮麗的一面。
篇3: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幾個不等式冷思考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幾個不等式的冷思考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不少可喜的現象,多數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變化:課堂教學由重“教”向重“學”轉變,課堂教學更民主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了,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權利,課堂也更富有生命力了。新課程理念與課堂實踐實現了逐步融合,由此引發了新課理念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嶄新視界。但與此同時,融合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也引起了筆者深刻的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確實,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在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再借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裝扮課堂的亮點。細細品位有些情境,總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采用創設情境,
談話導入:師:同學們,一個新的玩具商店開業了,里面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幾個。(教師出示各種玩具,每個玩具上都有價格標簽。學生表現特別興奮,因為他們對玩具情有獨鐘。這個情節可以說收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目的,但后面的過程就有些走偏了。)師:你最喜歡那一個?學生紛紛講自己喜歡的玩具,教師提問了十幾個學生,又繼續問。師:如果你去買玩具,最想買哪一個,要用多少錢呢?學生又紛紛講自己想買的玩具,并匯報價錢,又有十幾個學生作了回答。看到這里你可能以為是在教學“認識人民幣”,到這里時間已經過去了10多分鐘,學生卻還不知要學習什么。聽到這兒,筆者不禁要問:情境創設到底為哪般?這樣的情境創設,是在上數學課還是在上說話課?“情境”真的是小學數學教學亮麗的包裝嗎?我們都知道這個教學內容的重點是解決“退位減”的問題,教材中設計的買玩具情節,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計算是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而教師在這里卻花費這么長的時間讓學生講自己喜歡的玩具以及玩具的價錢,會對后面解決重難點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嗎?這樣的情境顯然是不恰當的。其實,在出示玩具后教師只要提問:你喜歡這些玩具嗎?看到這些玩具和它們的價格,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老師引導:聰聰和明明也來玩具店了,聽聽他們在說些什么?
聰聰:我有35元,買一個大象(價格2元),還剩多少錢?
明明:我有20元,如果買一個布娃娃(價格35元),還差多少錢?
你能幫幫他們嗎?學生理解題意后,列出算式:35-2=35-20=然后學生探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