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整合
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的整合
內容提要: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中來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必須要符合其本身的特點。本文從“使用要注意適度、使用要注意適時、使用要注意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的整合”三個方面闡述了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應用中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電教媒體突出重難點適度適時
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的整合
正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隨著科技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隨著學生豐富知識的需求,各種電教媒體己廣泛運用于教學的各個領域,實現了課堂教學資料的共享,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可是目前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尚處在探索發展階段,不少學校的多媒體教學尚處于“初級階段”,許多領導和教師在認識與實踐兩個方面都存在著一些諸如課件使用過多、制作華而不實等誤區。因此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還必須注意糾正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現就個人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使用要注意適度
1、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使得一些教師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和協調學生多種分析器官的活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技術雖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但它主要刺激學生的視聽分析器官,對其它分析器官的刺激較小,所以存在有用多了會退化學生的其它感官能力的可能,同時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教學知識如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協作討論,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如“圓錐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原理的掌握,用現代教育技術演示的效果,就不如讓學生動手操作會使學生充滿學習激情,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學到的東西也會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因此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注意適度。
2、我們將通常的填鴨式教學叫做“滿堂灌”,現在有了現代教育
技術,有的老師卻是換湯不換藥,用現代媒體繼續“灌”,簡稱”電灌”。黑板上一個字不寫,省去了板書的時間,PPT一張接一張的學生沒時間整理這節課的內容,課后學生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幻燈片的背景,沒有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實質是從“以教師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幫助教師解決一些教學問題,但不能替代教師而主導課堂教學,“教學,特別是數學教育是教師借助于一系列的輔導手段來實現的一種復雜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激趣、導學、訓練、反饋等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安排,現代教育技術代替了教師的一些勞動,使得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注意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因材施教,積極地發揮并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但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應定在“輔助”上,教師才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發揮好主導作用,在備課時不能跟著軟件跑,上課時不能圍著屏幕轉。
二、使用要注意適時
合理安排現代教育技術媒體使用時機極為重要,現代媒體的運用是在教學之中,還是之后,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一般以“引趣”為主的媒體教學應在教學新課的開始使用,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主的媒體放在教學之中使用。以“明理”和“訓練”為環節的媒體應放在教學之后使用,而且在使用現代媒體前,教師應提出啟發性問題,使用之中給予必要的講解與引導,使學生不僅產生急切要看的欲望,還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使重點知識突出,書面知識情景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深奧的知識科學化。
三、使用要注意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的整合
新課程提倡的是一種高效率的課堂教學觀,“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教學,固然不能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但“投影、電視、計算機、網絡全部用上”的教學運用得不好,同樣也會“出力不討好”。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雙重性。在小學教學中,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不能各自為陣,孤立開來,它們二者其實質是“課堂”這個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二者達到了有機結合,實現于功能上的互補,則可以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實現傳統和現代教學媒體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媒體,是為了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運用何種媒體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到好處地化解難點、疑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這些,都必須從教材出發,依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學生需要,對各種媒體進行比較、篩選,選出最佳媒體。脫離教學目標,一味追求新穎、多樣,反而會喧賓奪主,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確有利于優化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電教“滿堂灌”。只有我們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利用各種電教媒體,學生的數學教學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實現。
篇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教學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教學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酒泉市新苑學校田文軍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媒體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聯系越來越緊密。各種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也已悄然進入了學校,進入課堂。品目繁多的教學資源讓老師用得眼花繚亂,學生聽得天花亂墜,但實際應用效果也是千差萬別,有些也不盡好用。很多學校、老師都在尋求一款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媒介、教學資源,也有人做了許多研究。也許有人會問:到底哪種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才是最好用的呢?我認為,教學媒體、教學資源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媒體、資源本身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使用者,只要是與自身教學相適應,自已能夠駕馭的,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才是最好的。
關鍵詞:充分利用資源合理使用媒體
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相對緩慢的西部地區,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學校“兩基”驗收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各級政府對學校的投入大大增加,學校的軟、硬件設施相應的不斷的增加、升級。與此同時,家長對孩子的希望,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也不斷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沖擊時,既不能置之不理、棄而不用,也不能濫用,一定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教學媒體,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教學媒體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學活動是人們的傳遞信息、增長知識的主要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信息源,學生是信息終端,教學內容是要傳播的信息,師生活動的中介、手段或工具就是媒體。所以必須使用好這些媒體,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目前,教育技術軟、硬件設備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可以通過影響教學的各個方面,來制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隨著現代化教學的不斷深入,我校計算機、投影、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功能觸摸一體機等先進電教設備進入了教室,遠程教育資源、“暢言”教學資源、“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教育資源Office等資源也不斷充實著學校龐大的資源庫。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眾多教學資源時,老師們有些不知所措,選取的資源,制作的課件,在具體課堂的應用中,與學生認知發展的吻合程度,與教學目標的要求,與學生的學習實際,還存在著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那么該如何來充分利用諸多教學資源,如何恰當的用好教學媒體,真正發揮資源的優勢、媒體的功能,起好輔助教學的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聯系實際,按需所用
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傳統教學所不及的諸多功能,但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它僅僅是一種中介的作用,不是全能的,更不是萬能的。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看著先進的媒體,覺得自已不用或少用會使得自已的課不能高效,整堂課都在為了使用媒體而用,無論是課題、還是練習,一切由媒體來完成,一堂課上下來,黑板上不留一點痕跡。雖然像“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中也提供了原版的配套課本,但媒體上的展示僅僅像看電影一樣,不能總是停留在學生的腦海里。
篇3:談教學媒體與教學內容結合突出重點精雕細刻
談教學媒體與教學內容的結合突出重點精雕細刻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闡述了信息技術媒體的應用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把握整體認識、突出重點和關鍵詞語之處提供信息資源,促進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媒體、教學內容、主體認識、突出重點、精雕細刻
閱讀是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和積累的生活經驗與文本進行多層次的情感交流、知識的交流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生的閱讀水平決定著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素養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視為重要內容。但是學生的閱讀水平的發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來自內部的認知因素:閱讀情感、閱讀策略、閱讀方法等。還要來自外部的因素:-教學環境,包括:教師、同學、信息技術工具等。看來,信息技術工具是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優化信息技術工具的準確應用。我們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術工具與教學內容有機的融合,提供豐富的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深邃的思想內涵,牢固地掌握語文知識的直觀材料,進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工具對于學生的深度閱讀的支持作用,促進作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課堂教學中應用了大量的投影課件,但是往往該用的環節應用不夠,可用可不用的環節卻大動干戈,使感性材料與教學內容的結合不夠緊密。也有的課堂沒有足夠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已經占有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經驗而提供了較多的直觀材料,取代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選準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工具的結合點,恰到好處地發揮信息技術媒體的作用支持學生的深度閱讀,提高語文素養。
整合點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準確地掌握本課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哪些是教學的重點,哪些是教學的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需要有哪些感性知識的儲備,而學生目前缺乏哪些感性認識,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提供。在這些分析之后,選擇信息技術媒體,選擇信息技術工具媒體運用策略。然后,充分設計結合點。
一、主體認識處結合,促進學生的整體感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料,以此促進對于課文的理解。特別是學生從未見過的陌生事物,使得學生無處想象,更無法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相關的直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概括,深化理解。例如《翠鳥》一課教學,翠鳥是本課事物的主體。但是學生沒有見過翠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迫切希望看到翠鳥的形象,正在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