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教學法內涵及其作用
關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及其作用
長春市朝陽區教育信息中心郭宇輝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任務驅動法,就是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主動學習的習慣。具體而言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感興趣的任務或者是主題活動,在強烈的想完成任務這一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諸如教材、網絡、教師、學案等相關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完成教師設定的既定任務的同時,學會相應的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完成教學目標,從而培養了學生開拓進取、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形成一個渴求學習的良性循環。
這么講任務驅動教學法可能不直觀、不形象,大家理解起來會有一定困難,以下結合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
【案例】小時候我很喜歡玩任天堂游戲機,就是用手柄操作那種,由于使用的是游戲卡插接到接口上,那應該算是很早的單片機了,那時候是90年代初期,當時很火的一個游戲叫《魂斗羅》,游戲只是給固定的3個人,如果都在戰斗中犧牲了,游戲就得重新開始,由于我的戰斗經驗不足,手法不好,經常沒過幾關就又得重新開始,很久都沒有見過關底的模樣,除非我游戲里的戰斗人員是不死之身,否則我很難過全關,因為我喜歡這個游戲,對它感興趣,為了完成過關的任務我四處求教,苦心鉆研,功夫不負苦心人,最終從別人那里取來了真經:通過手柄的有規律多次按鍵能將3個人變成30個人。由于戰斗人員的增加,我通關了。在這個事例里,想完成游戲通關是核心任務,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發現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然后努力實踐從他人那里獲得的方法最終大獲全勝,完美地完成《魂斗羅》的通關任務等一系列的努力過程則是任務驅動下的行為結果,而這一過程給我帶來的收獲與愉悅,則是任務驅動給我帶來的成就體驗。
可以說任務驅動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小至猜謎語捉迷藏等游戲,大至人生價值的實現,使我們從中獲益良多。那么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任務驅動會給教學帶來哪些益處?以下將就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作用加以展開說明。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作用
(一)能很好地實現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自身素質和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我們在教學中提倡因材施教,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任務驅動法教學這些要求就可以得到很好地實現,通過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師可以為同一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任務,學生可以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任務來做;同樣,對于同一任務,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大有裨益。
【案例】在教授WORD中的繪制表格一節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四項制作表格的任務,一是制作家庭收入支出表;二是制作一張班級的課程表;三是制作個人簡歷表;四是制作一個班級通訊錄,學生可以在這些任務中任選一種自己感興趣的任務去做;又例如,在綜合活動課中,學生不必按照教材所規定的方法去完成任務,他們可以采用自己喜歡并熟悉的方法來完成同一項任務,殊途同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篇2:論述信息技術課中任務驅動教學法
論述信息技術課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眾所周知,自20**年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改包含了八大領域,信息技術作為新課改之后的技術領域的一員,和通用技術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但信息技術學科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自學性、創造性。面對這些特征,如果仍然堅持常規教學方法,將違背信息技術學科特有的規律,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到單調、乏味。那么該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呢?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為什么學生感興趣于自行操作?為什么學生玩游戲如癡如醉?究其原因,推廣至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有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興趣。于是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和以前的教學方法相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載體,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師的點撥解決問題。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優勢。
一.更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聽,之后練習,學生一定不愛學或被動地學。讓學生單純去記憶操作指令,他們一定會感到單調乏味。在這種情況下展開教學,課堂氛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但從學科的特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來組織教學,效果會大大改善。那就是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個個的任務之中,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掌握通過完成一定的任務來實現。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布置的任務,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盡管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但學生畢竟經歷了探索新知的一個過程,畢竟他們在思考著一些問題:哪些知識會,哪些知識不會。探究出一個較好的操作序列,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這個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師傳授給學生,也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軟件的各個單一功能可以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但是應用能力卻需要自己通過實踐進行自己建構。面對這樣的學科特點及已經具有不同層次信息技能的學生,我們不能再抱著“傳道,受業,解惑”的舊角色觀來開展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虛擬”環境,在虛擬環境下學生可以大膽試驗,從中總結經驗,學習技能,許多計算機迷就是這樣闖蕩出來的。所以把計算機當作學習環境比當作教學環境更恰當。所以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應該盡快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化,而“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于實現這一學科特點,更有助于實現這一轉化。
二.更符合現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學”理論
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記住的、被動接受的、老師告訴的,而是在具體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激活其學習動機,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獲得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理解為什么要學,學了這些知識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迫切要求通過“做”來學,而不是通過“教”來學。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去“做”什么內容呢?那就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任務”。在講新知識或新技能之前,先讓學生去完成一項包含這些內容的特定任務。在完成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其求知欲。這時老師應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集中講解新知識,重點解決新問題,為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鋪平道路。這樣學生的“學”具有了目的性、主動性、高效性。在學習過程中,以任務推動學習,以任務貫穿學習,以任務評價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知識,學會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從而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鑒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