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

2024-07-31 閱讀 6452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澄邁縣加樂中心學校吳麗

有人曾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么你能有今天如此的成就?”他說:“我得感謝我幼兒園的老師,因為她們教會我從小就養成了許多好的習慣,讓我受益終身。”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學習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就要著重抓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給了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就等于給學生的語文學習扎實了基礎,給學生一生的語文學習道路灑滿陽光。對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主要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細節循序漸進地進行。

一、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葉老曾說過:“學生在預習階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頭頭是道,可是教他們預習的初意本來不要求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還在讓他們自己動天君。”預習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接任新班后,我便結合學生當時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分層次地給學生提出預習要求。

(1)把整本語文課本當成一本故事書看一遍,讀明白課文講了什么。目的在于弄清課文的大意。

(2)邊讀邊畫:給合工具書,給課文的自然段標上序號,找也生詞、四字詞、詞組詞串。目的在于讓學生積累詞語。

(3)由于班中的學生參差不齊,以上兩點要求可能無法讓所有學生都能落實,于是課本開始幾課的預習我會讓一些預習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中匯報預習情況,然后讓其他不能跟上預習要求的同學從學著怎么做慢慢學會自己去做。

一段時間后,大部分的學生不用老師提醒也知道要預習下一課了。這樣就成了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讓老師省心不少了。就這樣由扶到放,讓預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自覺行為。

二、培養良好的晨讀習慣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我們要把握好這一天中的黃金時間,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抹亮底色。首先晨讀要提前布置讀書任務,我一般都會提前一天把當天的晨讀任務寫在黑板的左上角。其次要有檢查,學生讀、背給組長聽,組長要做好記錄,教師抽背組長或其他同學。最后要有評價,老師要常結合“背書表”進行評價、激勵。但是有了這一系列做法后,有少數學生還是存在著不會讀、不會背育誦或是溢于充數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老師導讀、學生競讀、聽讀、演讀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也可以采取同桌演讀背誦,或者小組競爭自由朗讀,極大地調動學生早讀的積極性,互相帶動,互相監督。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個別輔導或者巡回檢查,鼓勵學生大聲朗讀,注意提醒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拖音等現象。以便及時掌握情況,確保晨讀效果。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播放課文情境朗讀、配樂朗讀、教師親自聲情并茂地朗讀,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或是跟讀,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情境中感受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自然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創設出濃烈的朗讀氛圍;鄰桌互讀,老師抽背。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學生個體掌握情況,從而便于個別輔導;小組或男女生賽讀、開火車、隨機點讀等形式。這主要是激起朗讀的樂趣和斗志,始終能夠以飽滿愉快的情緒參與其中;師生共讀。主要是教師用導語將情感與內容有機串聯起來,讀得完整而有味。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伊始,我就利用一個周的早讀時間舉行師生同臺朗誦會,讓大家在六年級下冊的課文中找一篇自己最喜歡、最拿手的課文在班上朗讀。他們讀得異彩紛呈,酣暢淋漓,令人陶醉其中。他們在《長江之歌》《三亞落日》中讀出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在《廣玉蘭》中讀出自己對美好事物的陶醉;在《明天,我們畢業》中讀出了濃濃的師生之情……這樣做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更有利于今后的語文教學。除此之外,還可以分角色朗讀、吟誦讀、自由讀、接力讀、表情朗讀、大聲讀、小聲讀和默讀等各種形式活躍早讀課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培養良好的課堂聽講習慣

小學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現欲望強,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喜歡別人聽自己說,且聽課的時候容易走神。我們當老師的總能從他們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看出來。我于是特別注意在上課說話時的抑揚頓挫,通過不同的語調、語氣的變換,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時也可以叫不太專心的孩子重復老師或同學的話語,從而提醒他注意聽講。當聽同學發言時,要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同學發言的內容,對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想想看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不要隨便否定同學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觀點或理解,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說明……”等方式參與交流。注意提醒學生回答問題或有問題要舉手,讀完或做完題了也要舉手,要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課與同學的發言,要開動腦筋思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時,上課或講習題,我除了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寫下外,還口述答案讓學生邊聽邊記,培養學生勤做筆記的習慣。

四、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在培養作業習慣方面,我的感受是“先苦后甜”。怎么說呢?剛接到新班,我們老師與學生都不是很熟悉,上課時就要花一些精力與時間指導學生在單元里應學習哪些知識。例如:每課中的新詞、詞組、分段、歸納主要內容、積累等。老師先帶一段時間,指導學生怎么做,等學生形成習慣后,才慢慢地放手給學生自己做。除此之外,我還通過守紀教育、認識習慣的重要性等手段,在班級中營造一個靜心作業的氛圍。同時要求家長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家庭環境,讓孩子養成放學后及時做作業,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之后再做其他事情的好習慣。如:個別同學平時做作業書寫不整潔,錯字比較多,作業拖拉不能按時完成。我于是要求,錯題、錯字、書寫不整潔的同學要罰訂正的次數,家庭作業一定要家長陪著,不能字跡馬虎、只滿足完成任務。經過一個階段的反復練習和督促,那些學生做作業的習慣有了很大的進步,書寫姿勢正確、書寫工整、格式規范能按時正確的完成。

五、培養良好的訂正錯題的習慣

許多學生到了中高年級,有的學生由于知識上的欠缺,不知道怎樣訂正,也不好意思問別人,于是把錯題丟在一邊,今天丟一點,明天丟一點,一錯再錯,久而久之,積少成多;而有些基礎差的學生不會做也不會去過問,這樣我們學生的做題能力就越來越差。針對當前學生參差不齊的基礎和應付式學習的這種現象,我要求班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要有一本訂正本,專門謄抄作業、試卷上的錯題。就拿我們的“語文綜合作業”來說吧:我根據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出一些基礎題型,讓學生每教完一課考一次。起先,學生做得不是很認真,錯題、錯字的現象很多。后來,我要求學生作業有錯題、錯字的要訂正,且要加大訂正的次數。這樣一做后,學生們認真對待起作業來了,聽課復習也更加認真了,慢慢地形成了自主訂正的習慣。學生們有了這訂正錯題的習慣后,有時講完作業、試卷,不用布置,學生都會主動地去訂正。

除以上所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外,還有許許多多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值得讓我們學生養成。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好比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命,教會了學生好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受益終身。

篇2:合理利用資源注重課堂實效提升學習力促進語文學習過程最優化

合理利用資源,注重課堂實效提升學習力,促進語文學習過程的最優化

摘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運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喚起情感共鳴,突破重點難點,拓寬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大大增強教學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鑒于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依據教學事例,巧用多媒體,有效捕捉興奮點、化解重難點、提升訓練點,突現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提升學習力,促進語文學習過程的最優化。

關鍵詞:多媒體;有效運用;學習力

關注現代教學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這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今天再次談起,旨在它的“有效”性,它獨特的教學“影響力”。一節公開課、研討課、匯報課,少不了它的引領。它能根據不同年齡,在適當的時機,針對一些內容,有的放矢,為課堂學習過程創設有利的條件,提升一定的學習力。恰當地、有效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多渠道地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而且能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突破學生對學習時空的限制,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學習興趣,從而將學生樂學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讓現代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有效作用呢?根據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嘗試。

一、巧用多媒體,有效捕捉興奮點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第一錘”,為整堂課的教學做好鋪墊。在學習《記金華雙龍洞》這篇課文開始時,教師利用一段配樂錄像,展現金華雙龍洞的奇特風光,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學生帶進細小的孔隙,寬敞的內洞。從中感知雙龍洞不僅很大,而且內洞還非常奇特,特別是石鐘乳和石筍。隨著畫面的移動,學生個個翹首注視,群情激奮,不約而同被這一景象所吸引,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這樣的課,一開始就渲染了氣氛,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找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們懷著對“美”的向往,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所描寫的情景。教師用錄像、音樂的渲染,營造了課堂的教學情景,把學生帶進了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這樣就能夠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巧用多媒體,有效化解重難點

語文閱讀教學應在教師、學生、文本、其他教學資源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體裁多樣,許多文章文質兼美、形象生動,其中許多知識都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說不清的。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發揮其再現性的特點,能將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色兼備,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為學生語文能力訓練提供實用快捷的平臺,有效化解文本的“重難點”。

篇3: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思考

關于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思考

六年級是小學的最后階段,也是小學最重要的階段。因為它和初中緊密銜接著。而六年級的孩子也是最浮躁的,他們趨于成熟的思想,使他們總想做一些特立獨行的事情,這些事可能促就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少年,也可能迷茫了前進的道路。所以這個階段我們不僅僅教授的是知識,更多的應該是解惑,解答他們心中各種各樣的疑問,讓他們把自己認為的那層紗去掉,就會獲得一個陽光的中學時代。

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就要適時的調整我們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孩子的成長。

晨讀很重要。早晨起來一定要讓孩子晨讀,并且還要大聲的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身體里的廢氣吼出來,同時也解決了背誦段落。古人云:久讀成誦,是有道理的。

講解的時間不要太長。孩子大了,我們要大膽的放手讓他自己去探索知識的秘密。當然也會有個別孩子偷懶,所以這就體現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