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生改變不良學習習慣
如何教育學生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一次課上,我就讓同學們說說自己有哪些不良習慣。天真純潔的孩子們對自己的壞習慣供認不諱,一下子倒出了許多,一大堆的壞習慣讓我瞠目結舌。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壞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前不充分地做好準備工作。
2.上課不專心,喜歡做小動作、講話、開小差。
3.貪玩,不喜歡做作業,做作業拖拉,不動腦筋怕困難,喜歡抄襲。
4.書寫馬虎,字跡潦草,錯漏字多,涂改多。隨意撕頁,亂寫亂畫。
不良的行為習慣附著在孩子身上,就如同天使折斷了飛翔的翅膀,給孩子們的身心和前途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克服掉不良行為習慣呢?結合自己的理論學習和教育實踐,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育:
1.進行正面教育,提高小學生對認真做作業的重要性的認識。使之感到做作業的重要,從而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對成績差無能力完成作業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教育學生專心聽課。只要自己會做了,就會從成功中感到愉快,產生興趣,也就不會再去抄襲別人的作業了。
3.布置作業的難度和數量要適當。比較難的題目,對如何解題要進行啟發。作業形式可多樣化,數量不要太多,避免學生失去興趣。
4.認真批改,公正評分,及時發還,進行講評,多加鼓勵。對作業有進步的及時表揚,對做錯的不要打個“×”了事,要及時個別輔導使之自行改正,提高下次作業的信心和興趣。
5.把作業做得特別好,即字體端正,繪圖準確,案正確,整潔美觀的作業本進行講評甚至展覽。用榜樣的作用去激發學生愛美愛整潔的情感,代替用批評和指責“這也不好,那也不對”的懲罰性的做法。教師本人在課堂上演示時,也一定要做到文體端正,講課語言規范精煉,板書端正清晰,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從而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良好習慣。
其次,養成良好的習慣貴在行動。我認為:
1、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只有行動,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從常見的事例就可說明這個道理。如讓學生整理好自己的書包課本,不隨便在課上亂扔廢棄物,課前準備學習用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些行為都是學生能做到并在努力下能做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他們逐漸養成了不亂丟廢棄物的習慣。教師就是將這種"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習慣,成為學生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2、有力的監督是"習慣成自然"的必要步驟。"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其實無論哪一種能力,只有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具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如上美術課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堅持一天、一周都很容易,但成為學生一種自覺行為就不容易了,于是需要一定的監督,才能逐步完成習慣的培養。班中制定規章制度,在評比中督促學生做得更好。如針對晨讀習慣的養成,學習委員每日設崗,檢查每位同學的背誦情況,做好記錄,放學前公布結果,每次的公布都是對養成這一習慣學生的鼓勵,同時也是在提醒做得不好的同學。因此有力的監督是"習慣成自然"的必要步驟,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功夫,讓學生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當然當達到"習慣成自然",監督也就可以取消了,這就是在教育中幫助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3、與家長攜手共同培養學生好習慣。每個學生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在培養習慣方面也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學生的不良習慣,這就要與家長做好溝通,給出恰當的建議,共同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如班中杜張裕同學書寫習慣不好,在與學生談話后,該生具有強烈的愿望,渴望自己能寫一手整齊的字,于是我指導他寫字的方法,幫他修改字的間架結構,同時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但是,他寫作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這就要家長的提醒來協助教師幫他養成好習慣,學校、家庭聯合起來就會加快習慣養成的速度,雙方良好的配合,才能達到教育的最佳契點。
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篇2:行為不良學生幫教制度
行為不良學生幫教制度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市教委和區教育局關于做好學校安全工作的指標要求,進一
步加強我校的校園安全工作,有效預防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維護學校正常教育
教學秩序和社會穩定,特制訂學校行為不良學生幫教制度如下:
1、行為不良學生幫教有專人負責,一般是行政人員分管。
2、一旦發現有行為不良學生,應及時成立幫教小組進行幫教,并建立幫教聯系
冊,認真填寫幫教方法和效果。
3、對十分頑劣,學校幫教小組幫教效果不明顯的同學,及時聯系鎮派出所治安
負責同志進行教育。
4、學校對進步顯著的行為不良學生和幫教工作認真踏實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
。
篇3:教育學生改變不良學習習慣
如何教育學生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一次課上,我就讓同學們說說自己有哪些不良習慣。天真純潔的孩子們對自己的壞習慣供認不諱,一下子倒出了許多,一大堆的壞習慣讓我瞠目結舌。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壞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前不充分地做好準備工作。
2.上課不專心,喜歡做小動作、講話、開小差。
3.貪玩,不喜歡做作業,做作業拖拉,不動腦筋怕困難,喜歡抄襲。
4.書寫馬虎,字跡潦草,錯漏字多,涂改多。隨意撕頁,亂寫亂畫。
不良的行為習慣附著在孩子身上,就如同天使折斷了飛翔的翅膀,給孩子們的身心和前途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克服掉不良行為習慣呢?結合自己的理論學習和教育實踐,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育:
1.進行正面教育,提高小學生對認真做作業的重要性的認識。使之感到做作業的重要,從而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對成績差無能力完成作業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教育學生專心聽課。只要自己會做了,就會從成功中感到愉快,產生興趣,也就不會再去抄襲別人的作業了。
3.布置作業的難度和數量要適當。比較難的題目,對如何解題要進行啟發。作業形式可多樣化,數量不要太多,避免學生失去興趣。
4.認真批改,公正評分,及時發還,進行講評,多加鼓勵。對作業有進步的及時表揚,對做錯的不要打個“×”了事,要及時個別輔導使之自行改正,提高下次作業的信心和興趣。
5.把作業做得特別好,即字體端正,繪圖準確,案正確,整潔美觀的作業本進行講評甚至展覽。用榜樣的作用去激發學生愛美愛整潔的情感,代替用批評和指責“這也不好,那也不對”的懲罰性的做法。教師本人在課堂上演示時,也一定要做到文體端正,講課語言規范精煉,板書端正清晰,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從而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良好習慣。
其次,養成良好的習慣貴在行動。我認為:
1、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只有行動,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從常見的事例就可說明這個道理。如讓學生整理好自己的書包課本,不隨便在課上亂扔廢棄物,課前準備學習用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些行為都是學生能做到并在努力下能做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他們逐漸養成了不亂丟廢棄物的習慣。教師就是將這種"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習慣,成為學生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2、有力的監督是"習慣成自然"的必要步驟。"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其實無論哪一種能力,只有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具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如上美術課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堅持一天、一周都很容易,但成為學生一種自覺行為就不容易了,于是需要一定的監督,才能逐步完成習慣的培養。班中制定規章制度,在評比中督促學生做得更好。如針對晨讀習慣的養成,學習委員每日設崗,檢查每位同學的背誦情況,做好記錄,放學前公布結果,每次的公布都是對養成這一習慣學生的鼓勵,同時也是在提醒做得不好的同學。因此有力的監督是"習慣成自然"的必要步驟,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功夫,讓學生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當然當達到"習慣成自然",監督也就可以取消了,這就是在教育中幫助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3、與家長攜手共同培養學生好習慣。每個學生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在培養習慣方面也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學生的不良習慣,這就要與家長做好溝通,給出恰當的建議,共同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如班中杜張裕同學書寫習慣不好,在與學生談話后,該生具有強烈的愿望,渴望自己能寫一手整齊的字,于是我指導他寫字的方法,幫他修改字的間架結構,同時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但是,他寫作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這就要家長的提醒來協助教師幫他養成好習慣,學校、家庭聯合起來就會加快習慣養成的速度,雙方良好的配合,才能達到教育的最佳契點。
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