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語文教學中遇到困惑及其對策

語文教學中遇到困惑及其對策

2024-07-31 閱讀 8051

語文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及其對策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斷地轉變教學理念,深入鉆研教材,但是也出現使我們感到困惑的問題,以下就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與相應的對策。

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濃厚?

我在農場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發現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高漲。上課不能積極主動發言,一堂課中總是老師講得多,學生回答的少。學生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一、教師自身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三、教材的原因。

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1、以趣激趣。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學生會不喜歡嗎?2、培養興趣。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非易事,需要我們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幫助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3、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教師更多的思考與探索。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走出困惑,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

篇2: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接受信息)、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閱搜集資料。

2、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信息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于發現,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養成搜集資料,練習查閱的習慣。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閱讀教學

1.課堂閱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于中動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教學反思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并認真撰寫好教學反思記錄。進行教學反思,要做到思而有得,要有理有據。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應該把開展教學實踐反思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和方式,在實踐中確立反思的意識,正視反思,實時反思,有效反思,把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形成撰寫教學反思的習慣,以此來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品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沒有反思的教學也稱不上真正的教學。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1]由此可見,寫教學反思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2]。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并認真撰寫好教學反思記錄。因為教學反思記錄,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我們日后教學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資料,是一筆巨大財富。那么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效的反思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更新觀念,認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作用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語文教師,只有改變過去那種只教不思的做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敗筆和亮點,才能不斷提升自我,更好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一)有利于歸納總結教學中的得失,完善教學行為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歸納“得”,即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反思“失”,即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從教師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師都有備好課上好課的愿望。然而,無論我們備課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現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種失誤。通過寫教學反思記錄,不斷反思,我們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以便揚長避短,加深對教學的理解,使自己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研水平

為了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努力把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提煉、升華的過程。與一般的面向學生的教學方法不同,它不僅僅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也使我們對教育教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中得出新的教學規律,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教學理論,從而提高自身素質,使我們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因此,在反思教學時,作為教師應該確立這樣幾種角色:觀察者,即教師要善于發現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典型事件以及有價值的教育問題;記錄者,即教師要及時記錄下教學中的一些事件、經驗,為反思積累豐富、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學習者,即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把自己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外化為文字,勤做讀書筆記,并通過新知識的學習,增強自己的問題意識,使自己更善于發現問題。同時在教學反思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等,可以為寫作優秀的作品或論文奠定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