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土司制度(精選)

土司制度(精選)

2024-07-30 閱讀 8869

第一篇:土司制度

中國土司制度摘要:中國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寬泛,從中央到地方行政無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存在著一種特殊的行政制――土司制度,所謂土司,就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世襲官職,本文分土司制度、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歷史意義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字:土司制度元明清時期

一、土司制度簡介土司制度起源于“羈縻政策”,在秦、漢肇始時,不過略微管束,加以籠絡,使之不生異心而已;至唐、宋時,才漸次趨于強化。至元代,元王朝在總結歷代封建王朝特別是唐、宋以來推行的羈縻政策經驗的基礎上,施行“蒙、夷參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開始了土司制度。到明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王朝統治的深入,土司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并達到了鼎盛時期。及清代,少數民族地區地主經濟興起,土司制度對于社會發展漸次起著阻礙作用,自是土司制度始行崩潰,并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漸消亡。土司制度曾在維護國家統一、保持民族地區安定、促進社會發展、鞏固邊防等方面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土司制度畢竟是“封土封疆”世襲統治的殘余,殘酷剝削壓迫人民,愈來愈腐敗,故終于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

二、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出現在元代。元朝在統一全國后,開始在南方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由中央派蒙古官員達魯花赤進駐各級地方政府,實現對多民族漢族的統治,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地區也

有達魯花赤與土官共治。元朝土司制度統治的具體方法有如下幾點:

第一,設立各種土司職務。元朝土司官職大者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諸職。

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為各級土司土官。元朝比較廣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為土司土官,從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長官司到路、府、州、縣的長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擔任。

第三,明確了土司的義務。元朝對所任用的土司都規定必須向中央王朝盡一定的義務,貢賦包括朝貢和納賦兩項內容。

第四,規定了土官的信物、承襲、升遷、懲罰的制度。元朝對土司的管理,從土司的任命、承襲、升遷到對土司的懲罰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以上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經基本確立,只不過處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而已。明朝才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時期。

明襲元制,并大為恢拓,將圖司制度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制度。基于南方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各民族封建農奴制分散割據的

特殊情況,加之各民族豪酋的長期統治,采取“以夷制夷”為特點的土司制度。

明代是土司制度成熟的時期,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專門設置了區別于流官的士官職銜,一是改元代單純的懷遠、安撫為駕馭。【1】土司職銜的確立。元代雖然設立了土司制度,但是沒有單純的為土司設官職,土司和流官都可擔任。明政府完善土司制度的首要一點,就是分別土流,專門設置了區別于流官的土司職銜有:宣慰使司,宣撫司,安撫司等;凡府、洲、縣各級官職由土司充任著均冠以“與”字,以區別流官,如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等。【2】駕馭土司的手段。明代改安撫政策為對土司的駕馭,企圖以加強對土司的控制,牢固掌握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權。分三點:一是在土司繼承問題上顯示駕馭問題;二是從制度上規定,所有土司必須受地方文武長官的約束,這樣就把土司的自主權壓縮的很小;三是在土司衙門安插流官,以便對土司進行監視、制約。【3】

關于土司的俸祿,不如流官有俸銀,皆以流官相同等級支給米,每月各支米俸如下:月二十六石者宣慰同知;月二十一石者:宣慰副使,宣撫司宣撫使;月一十六石者:宣慰僉事,宣撫副使,招討使,安撫使,副千戶;月一十石者:宣撫同知,長官司長官,宣撫僉事,副招討;月八石者:副長官,安撫副使”。明朝對土官雖有

此規定,但實際上土官之俸米是取之于民,朝廷并不頒給,土官仍為無俸之官,只是在土官受罰俸處分時,則按月支米數受罰。在承襲方面,明朝對土官的承襲規定甚嚴,前后變化較大,所有的明文法令皆在防冒襲及因承襲不明引起族人的爭端。承襲的經過大概是:土司應將承襲之人依次呈報,在呈請襲職時,要取上司印結、本人宗支圖及鄰境保結方能承襲。根據《明會典》記載,明代各朝對土司承襲的規定是:1436年(正統元年)奏準:土官在任,先具應襲子侄姓名開報合于上司,候亡故,照名起送承襲。

在升遷與懲罰上,明朝對土司有考察制度,對土司實行升遷和懲罰。升遷途徑有:軍功,明代土司的升遷,以軍功升官的最多;忠勤,一些土司“積有年老”,忠于職守,到一定時間給予升官;納米,明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駐守大量軍隊,需要糧食,故采取“納米升授”土司官職辦法;進貢,土司以進貢取悅朝廷,從而得到晉升。懲罰辦法有:典型,土司有罪,也與流官一樣受到懲罰,而且懲罰也很嚴厲;革降,將違法土司裁革或降職;遷徙,把有罪土司遷到其他地方安置。[4]

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時期。清代的土司機構大體都設置于順、康、雍年間。在清代有新的民族首領歸附,因此,清朝政府決定凡土司來降者,皆授原職世襲,雍正十年,在青海玉樹地區進

行戶口清查劃定界限,將一百多個大小部落頭人分別委任為土千戶,百戶,百長,又新增設七百多家小土司。在土司官職、承襲、朝貢、賦稅、升遷、懲罰、限制等方面也制定有一套制度。其內容與明朝又有(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所區別。特別在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以后,對殘存土司的統治有了很大的變化,土司的勢力大為減弱,只在形式上為土司統治,實際上是在清朝所設的各種流官機構的管轄之下。

改流后土司區的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四川土司數有明顯的增加,而湖廣、云南卻有減少,尤以湖廣減少最多,與明朝的土司制度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說明清朝土司制度已經大大衰落,在南方民族地區推行了幾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基本結束了。

三、土司制度的歷史意義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南方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封建民族政策,它產生的初期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統治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應當說是一種進步,因為土司制度適應了當時南方各民族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就必然對南方各民族社會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總的來說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該制度暫時維護了地方的穩定和鞏固了祖國的統一。元、明、清三朝建立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意圖,主要是為暫時安定情況十

分復雜的南方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以求得暫時的相安無事。第二,該制度促進了南方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土司制度建立的初期,地方得以相對安定,為南方各民族社會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第三,該制度溝通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土官成為朝廷命官,使南方各民族貴族與中央王朝的聯系加強了。第四,該制度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從元朝土司制度創立之始到明、清時的土司制度確立的全過程中,各朝都注意到土司地區文化的發展。參考文獻【1】【2】【3】參考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論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社1998年9月出版

[4]本段參考龔蔭的《中國土司制度》云南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第二篇:關于土司制度的幾點看法

對土司制度的幾點看法

土司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王朝對境內的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帶有一定程度自治性質的管理制度。它標示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政權的存在。在我國的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中,土司制度的研究始終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土司制度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對土司制度的研究開始很早,有學者從我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上將20世紀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即20世紀前40多年為初創時期,后50余年為發展時期。①學者們的研究總體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總論性研究。這其中主要涵蓋兩個方面的問題:土司制度形成的時間和含義研究;關于土司制度的評價。

首先,關于土司制度形成時間和含義的研究。尤中提出:“土司制度最早產生于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的同時,仍封夜郎王、滇王為王,句町、漏臥的部落酋長為侯,這些土著的王、侯就是土司。”②王鐘翰認為“土司制度是一種封建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在邊疆民族聚居區和雜居地帶實行的一種特殊的統治制度”,其“淵源甚早,起于秦漢,中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的不斷變化,至元代正式形成為土司制度,明代則臻于完善,清代改土歸流以后始日趨衰微。”③p734白耀天認為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中央繼羈縻制之后在僻遠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它確立于元代并盛于元代,在明朝開始走上末路。④⑤張永國則認為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同志南方少數民族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一套管理土司的制度,它形成于明代而非宋元。⑥于玲將土司制度界定為“我國封建社會晚期中央王朝對境內的一些特殊區域,主要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帶有一定程度自治性質的

⑦管理制度。”

在對土司制度的含義的研究中,學者們也廣泛的探討了與土司制度相關的概念。(1)土司與土官。有的學者認為,土司和土官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出現時間、內涵兩個方面的差異。⑧張永國認為土官泛指針對封建王朝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分封當地“土酋”的世襲之官;土司主要是指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分封的宣慰司、宣撫司、長官司等各司的土官⑨。此外,白耀天、史繼忠、曹相等學者也分別著文論述過二者之間的關系。(2)土司制度與羈縻州制。王鐘翰認為,土司的設置,在于羈縻。即源于中央王朝最早實行的羈縻政策。秦在統一全國后,在南方民族地區設立“道”的特殊行政機構。漢沿秦制,繼續推行郡縣統治之法,仍令其君長治之,這實際就是土司制度的緣起。⑩p734-736張永國認為土司制度與羈縻制度都屬于封建王朝統治少數民族的一種政治制度,都具有世襲①

②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③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④白耀天土司制度確立于元代說廣西民族研究1999(4)

⑤白耀天土司制度盛于元衰于明論貴州民族研究1999(4)

⑥張永國關于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12)

⑦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⑧杜玉亭土官土司兩類說考疑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12)⑨張永國略論土司制度的演變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

(12)

⑩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其官、世有其土的特點,可以說都是土官制度,但羈縻州制是土官制度的雛形階段,而土司制度則是土官制度的成熟階段。①于玲認為,土司制度與唐宋時期在同一區域實行的羈縻府州只有某種聯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但它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土司制度的實施標志著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思想、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使元明清時期的國家結構和前代相比也有了根本改變。②

其次,對土司制度的評價。對于土司制度早期有學者持否定的觀點,如張增祺提出“土司制度,不但不能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反而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③而大多數學者持較客觀、較積極的態度。王鐘翰認為,土司制度是時代和歷史的產物,其影響具有雙重性,即初期、中期在維護地方穩定、促進南方社會經濟發展、溝通邊境與內地、促進各民族文化發展、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以及后期阻礙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土司之間及民族之間隔閡等方面的消極作用,而其固有的落后性也使得廢除土司制度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④p748-751龔蔭認為,土司制度在明代中期以前,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發展,曾起到過積極有益的作用。國家得到了統一,統治強化,社會秩序安定生產有了大的發展,文化教育逐漸興起,提高了民族素質。土司制度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逐漸走向反面,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⑤于玲認為,“土司制度的實施過程正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作一個特殊行政區域逐漸喪失其特殊性的過程,即土司地區與內地經濟、文化差距逐漸縮小的過程。換句話說,是土司地區軍銜行政體制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土司制度“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⑥

第二,關于土司制度的區域研究。這一方面的學術成果豐富,有的學者側重于對西北土司制度進行研究,如高士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的學者主要研究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如范同壽《西南各族土司制度的瓦解與清代前期的改土歸流》(《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約翰?e?赫爾曼《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及清代早期對其改革的原因》(《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還有的學者從各個具體的區域進行研究。如,李玉成《青海土司制度興衰史略》(中央民院學報1987年第4期)、桑吉《卓尼土司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甘肅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龔蔭《關于明清云南土司制度的幾個問題》(《西南民院學報》1986年第3期)、林荃《云南土司制度的歷史特點及分期》(《西南民院學報》1993年第1期)、吳永章《明代貴州土司制度》(《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余宏模《試論清朝前期貴州的土司制度》(《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陳泛舟《試論明代對川西北民族地區的政策》(《西南民院學報》1986年第1期)、張雄、彭英明《湖廣土司制度初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6期)等。也有學者從區域對比中對土司制度進行研究,如賈霄鋒的碩士論文《元明清時期西北與西南土司制度比較研究》。這些論文和專著從各個不同的①張永國關于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12)

②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③張增祺關于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5)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④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⑤龔蔭略論土司制度的作用于流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2)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⑥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側面對各個地區的土司制度的特點、社會歷史原因等情況進行論述,分析了土司制度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

第三,土司制度的族別研究。對于相關民族土司制度的研究也是學界研究的主題之一。學者們重點對土族土司、彝族土司、土家族土司、苗族土司、壯族土司等進行了研究。而對于傣族土司、撒拉族土司、黎族土司等則論述較少。

第四、對改土歸流的研究。對于改土歸流,有學者認為,“在土司制度下,各民族還有相對的一定的平等和自由,改土歸流以后,僅有的這一點兒民族平等和自由也被搶奪過去了”。還有學者認為“改土歸流是一種強迫民族同化,不僅具有封建性,而且具有極大的反動性。”①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改土歸流是土司制度的必然歸宿,標志著土司地區郡縣行政體制的最終發展成熟,??土司地區這個特殊行政區域終于演變為大清王朝的一個正常行政區域。”②

除了對改土歸流的評價外,學界也對清雍正年間的一次重大的改土歸流事件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李世瑜提出“雍正改土歸流決不能僅僅看作是鄂爾泰的奏疏和胤禎的諭旨所起的作用,應該聯系土司制度本身和中央政權是否具備改流條件兩個方面進行考察。雍正王朝改土歸流的功業,實不下于秦始皇之廢諸侯而立郡縣。”③王鐘翰亦對改土歸流的歷史背景、經過、目的和影響進行了論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改流是土司統治地區各民族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一次大變革,它促進了改流地區各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改土歸流是建立在有利于大民族封建中央統治階級對各民族人民進行剝削的前提下進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

④迫依然存在。張曉松《論元明清時期的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土官制度與改土歸流》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約翰?e?赫爾曼《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及清代早期對其改革的原因》(《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曹相《清朝雍正年間滇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等文章也從各個側面對改土歸流的歷史條件、歷史原因、簡要經過、歷史作用和局限性等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二、關于土司制度的幾點看法

在對學者的觀點進行梳理的過程中,筆者有幾點淺顯的看法:

首先,關于土司制度的淵源。學者們從史實資料、從制度之間的對比中探究土司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時。筆者認為,土司制度作為封建王朝中央政權的邊疆政策的組成部分,應當從整體上把握土司制度。從秦漢開始的“道”到唐宋時期的羈縻都是當時中央政權邊疆政策的組成部分,它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拱衛中央政權,滿足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歷代王朝對蠻夷地區的承認,以及民族觀的不斷變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道”到羈縻,再到土司,最后改土歸流,所反映的正是中央王朝治理邊疆地區思想、方式的變化。所以,對土司制度的把握既要看到其對前期的政策的承接,也應該注意制度本身所發生的變化。不能夠孤立的看待該制度是發源于唐宋抑或元明,而應當整體的看待。

其次,對土司制度的評價。從“道”、羈縻發展到土司制度,本身即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有可觀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背景。因此,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從客觀歷史發展狀況來看待土司制度。雖然中央王朝①

②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③李世瑜試論清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學學報1984(3)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④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在西北也實行土司制度,但西南地區一直是土司制度實行的核心地帶。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從南宋開始,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有關。隨著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南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強化對南方管理的要求。同時,在與南遷的漢族及其他民族的接觸中,南方各民族亦發生了變化。而此時,羈縻制度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土司制度正是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其次,對制度的評價不能孤立進行,而應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被任命的土司往往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是實施土司制度區域的部落酋長、政治領袖。另一方面,他又是朝廷命官。這種雙重身份,使得土司階層逐漸形成了國家認同的觀念,雖然他仍是當地的部落酋長,但從此時開始,土司地區已經不再是獨立的“邦國”,各級土司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央王朝任命的各級地方行政長官了。從這一角度看,土司制度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同時,土司制度實行后,中原地區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力度加大,漢族地區先進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都加速流入土司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當然,土司制度中包含了大量的舊制度的殘余。從史料的記載來看,土司之間和土司內部的暴力事件;土司不服從朝廷節制;土司對土民的殘酷剝奪等都是多有記載。而這些弊端也最終導致了改土歸流。

最后,關于改土歸流。從明朝開始,中央王朝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進行了改土歸流。按照全國統一的制度對土司地區進行管理。首先,改變土司地區的政治、軍事制度,如政治上出去土司的世襲制,采取設流官、戌兵、建城、編戶籍、立保甲的方法。軍事上對土司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其次,經濟上的改變,表現在,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的改變,即改原來的土司所有為科田納糧;另一方面是對賦稅制度的改變。將土司時期的按人頭征稅改為按田畝征稅,征收金錢代替勞役。最后,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的改變。按照漢族的禮儀標準對土司地區的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構建。應當說,改土歸流歷史發展的必然。隨著土司地區與內地經濟、文化差距的逐漸縮小,土司地區的行政體制的逐步發展和完善,改土歸流是土司制度的必然結果。改土歸流的一系列改變,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還是社會制度都是完全按照漢族地區的整體制度進行的改變。這種改變,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土司地區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這些地區的發展,加強了這些地區的國家認同意識,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完全按照漢族地區進行的構建,是否與當地的經濟社會形態相適應?通過政令方式所進行的改變是否能從根本上被當地的土民所接受,并形成內心的認同?這些都是筆者認為在思考改土歸流的后果時所應當考慮的。

第三篇:《塵埃落定》中的土司制度

淺析《塵埃落定》中土司制度滅亡的前兆

摘要:藏族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敘述了最后一個土司家族――麥其土司家族在歷史進程中,最后的輝煌與滅亡的結局。在從輝煌走向滅亡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統治階級缺失的人性,也看到了新文明慢慢的涌向舊的文明,滲透于康巴藏族地區的風土人情之中,而這正是土司制度滅亡的前兆。

關鍵詞:《塵埃落定》土司制度人性新文明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以史詩性的構思敘述了在風云變幻的世界的驅動下,康巴藏族地區最后一個土司家族――麥其土司家族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然后滅亡的過程。全書以“傻子”的敘述視角,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熔鑄與宏大的敘事中,使整個歷史事件飽含著人性正與反。“傻子”仿佛擁有了神

篇2:土司制度(精選)

第一篇:土司制度

中國土司制度摘要:中國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寬泛,從中央到地方行政無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存在著一種特殊的行政制――土司制度,所謂土司,就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世襲官職,本文分土司制度、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歷史意義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字:土司制度元明清時期

一、土司制度簡介土司制度起源于“羈縻政策”,在秦、漢肇始時,不過略微管束,加以籠絡,使之不生異心而已;至唐、宋時,才漸次趨于強化。至元代,元王朝在總結歷代封建王朝特別是唐、宋以來推行的羈縻政策經驗的基礎上,施行“蒙、夷參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開始了土司制度。到明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王朝統治的深入,土司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并達到了鼎盛時期。及清代,少數民族地區地主經濟興起,土司制度對于社會發展漸次起著阻礙作用,自是土司制度始行崩潰,并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漸消亡。土司制度曾在維護國家統一、保持民族地區安定、促進社會發展、鞏固邊防等方面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土司制度畢竟是“封土封疆”世襲統治的殘余,殘酷剝削壓迫人民,愈來愈腐敗,故終于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

二、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出現在元代。元朝在統一全國后,開始在南方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由中央派蒙古官員達魯花赤進駐各級地方政府,實現對多民族漢族的統治,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地區也

有達魯花赤與土官共治。元朝土司制度統治的具體方法有如下幾點:

第一,設立各種土司職務。元朝土司官職大者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諸職。

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為各級土司土官。元朝比較廣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為土司土官,從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長官司到路、府、州、縣的長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擔任。

第三,明確了土司的義務。元朝對所任用的土司都規定必須向中央王朝盡一定的義務,貢賦包括朝貢和納賦兩項內容。

第四,規定了土官的信物、承襲、升遷、懲罰的制度。元朝對土司的管理,從土司的任命、承襲、升遷到對土司的懲罰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以上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經基本確立,只不過處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而已。明朝才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時期。

明襲元制,并大為恢拓,將圖司制度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制度。基于南方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各民族封建農奴制分散割據的

特殊情況,加之各民族豪酋的長期統治,采取“以夷制夷”為特點的土司制度。

明代是土司制度成熟的時期,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專門設置了區別于流官的士官職銜,一是改元代單純的懷遠、安撫為駕馭。【1】土司職銜的確立。元代雖然設立了土司制度,但是沒有單純的為土司設官職,土司和流官都可擔任。明政府完善土司制度的首要一點,就是分別土流,專門設置了區別于流官的土司職銜有:宣慰使司,宣撫司,安撫司等;凡府、洲、縣各級官職由土司充任著均冠以“與”字,以區別流官,如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等。【2】駕馭土司的手段。明代改安撫政策為對土司的駕馭,企圖以加強對土司的控制,牢固掌握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權。分三點:一是在土司繼承問題上顯示駕馭問題;二是從制度上規定,所有土司必須受地方文武長官的約束,這樣就把土司的自主權壓縮的很小;三是在土司衙門安插流官,以便對土司進行監視、制約。【3】

關于土司的俸祿,不如流官有俸銀,皆以流官相同等級支給米,每月各支米俸如下:月二十六石者宣慰同知;月二十一石者:宣慰副使,宣撫司宣撫使;月一十六石者:宣慰僉事,宣撫副使,招討使,安撫使,副千戶;月一十石者:宣撫同知,長官司長官,宣撫僉事,副招討;月八石者:副長官,安撫副使”。明朝對土官雖有

此規定,但實際上土官之俸米是取之于民,朝廷并不頒給,土官仍為無俸之官,只是在土官受罰俸處分時,則按月支米數受罰。在承襲方面,明朝對土官的承襲規定甚嚴,前后變化較大,所有的明文法令皆在防冒襲及因承襲不明引起族人的爭端。承襲的經過大概是:土司應將承襲之人依次呈報,在呈請襲職時,要取上司印結、本人宗支圖及鄰境保結方能承襲。根據《明會典》記載,明代各朝對土司承襲的規定是:1436年(正統元年)奏準:土官在任,先具應襲子侄姓名開報合于上司,候亡故,照名起送承襲。

在升遷與懲罰上,明朝對土司有考察制度,對土司實行升遷和懲罰。升遷途徑有:軍功,明代土司的升遷,以軍功升官的最多;忠勤,一些土司“積有年老”,忠于職守,到一定時間給予升官;納米,明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駐守大量軍隊,需要糧食,故采取“納米升授”土司官職辦法;進貢,土司以進貢取悅朝廷,從而得到晉升。懲罰辦法有:典型,土司有罪,也與流官一樣受到懲罰,而且懲罰也很嚴厲;革降,將違法土司裁革或降職;遷徙,把有罪土司遷到其他地方安置。[4]

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時期。清代的土司機構大體都設置于順、康、雍年間。在清代有新的民族首領歸附,因此,清朝政府決定凡土司來降者,皆授原職世襲,雍正十年,在青海玉樹地區進

行戶口清查劃定界限,將一百多個大小部落頭人分別委任為土千戶,百戶,百長,又新增設七百多家小土司。在土司官職、承襲、朝貢、賦稅、升遷、懲罰、限制等方面也制定有一套制度。其內容與明朝又有(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所區別。特別在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以后,對殘存土司的統治有了很大的變化,土司的勢力大為減弱,只在形式上為土司統治,實際上是在清朝所設的各種流官機構的管轄之下。

改流后土司區的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四川土司數有明顯的增加,而湖廣、云南卻有減少,尤以湖廣減少最多,與明朝的土司制度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說明清朝土司制度已經大大衰落,在南方民族地區推行了幾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基本結束了。

三、土司制度的歷史意義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南方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封建民族政策,它產生的初期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統治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應當說是一種進步,因為土司制度適應了當時南方各民族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就必然對南方各民族社會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總的來說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該制度暫時維護了地方的穩定和鞏固了祖國的統一。元、明、清三朝建立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意圖,主要是為暫時安定情況十

分復雜的南方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以求得暫時的相安無事。第二,該制度促進了南方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土司制度建立的初期,地方得以相對安定,為南方各民族社會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第三,該制度溝通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土官成為朝廷命官,使南方各民族貴族與中央王朝的聯系加強了。第四,該制度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從元朝土司制度創立之始到明、清時的土司制度確立的全過程中,各朝都注意到土司地區文化的發展。參考文獻【1】【2】【3】參考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論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社1998年9月出版

[4]本段參考龔蔭的《中國土司制度》云南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第二篇:關于土司制度的幾點看法

對土司制度的幾點看法

土司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王朝對境內的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帶有一定程度自治性質的管理制度。它標示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政權的存在。在我國的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中,土司制度的研究始終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土司制度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對土司制度的研究開始很早,有學者從我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上將20世紀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即20世紀前40多年為初創時期,后50余年為發展時期。①學者們的研究總體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總論性研究。這其中主要涵蓋兩個方面的問題:土司制度形成的時間和含義研究;關于土司制度的評價。

首先,關于土司制度形成時間和含義的研究。尤中提出:“土司制度最早產生于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的同時,仍封夜郎王、滇王為王,句町、漏臥的部落酋長為侯,這些土著的王、侯就是土司。”②王鐘翰認為“土司制度是一種封建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在邊疆民族聚居區和雜居地帶實行的一種特殊的統治制度”,其“淵源甚早,起于秦漢,中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的不斷變化,至元代正式形成為土司制度,明代則臻于完善,清代改土歸流以后始日趨衰微。”③p734白耀天認為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中央繼羈縻制之后在僻遠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它確立于元代并盛于元代,在明朝開始走上末路。④⑤張永國則認為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同志南方少數民族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一套管理土司的制度,它形成于明代而非宋元。⑥于玲將土司制度界定為“我國封建社會晚期中央王朝對境內的一些特殊區域,主要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帶有一定程度自治性質的

⑦管理制度。”

在對土司制度的含義的研究中,學者們也廣泛的探討了與土司制度相關的概念。(1)土司與土官。有的學者認為,土司和土官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出現時間、內涵兩個方面的差異。⑧張永國認為土官泛指針對封建王朝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分封當地“土酋”的世襲之官;土司主要是指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分封的宣慰司、宣撫司、長官司等各司的土官⑨。此外,白耀天、史繼忠、曹相等學者也分別著文論述過二者之間的關系。(2)土司制度與羈縻州制。王鐘翰認為,土司的設置,在于羈縻。即源于中央王朝最早實行的羈縻政策。秦在統一全國后,在南方民族地區設立“道”的特殊行政機構。漢沿秦制,繼續推行郡縣統治之法,仍令其君長治之,這實際就是土司制度的緣起。⑩p734-736張永國認為土司制度與羈縻制度都屬于封建王朝統治少數民族的一種政治制度,都具有世襲①

②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③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④白耀天土司制度確立于元代說廣西民族研究1999(4)

⑤白耀天土司制度盛于元衰于明論貴州民族研究1999(4)

⑥張永國關于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12)

⑦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⑧杜玉亭土官土司兩類說考疑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12)⑨張永國略論土司制度的演變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

(12)

⑩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其官、世有其土的特點,可以說都是土官制度,但羈縻州制是土官制度的雛形階段,而土司制度則是土官制度的成熟階段。①于玲認為,土司制度與唐宋時期在同一區域實行的羈縻府州只有某種聯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但它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土司制度的實施標志著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思想、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使元明清時期的國家結構和前代相比也有了根本改變。②

其次,對土司制度的評價。對于土司制度早期有學者持否定的觀點,如張增祺提出“土司制度,不但不能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反而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③而大多數學者持較客觀、較積極的態度。王鐘翰認為,土司制度是時代和歷史的產物,其影響具有雙重性,即初期、中期在維護地方穩定、促進南方社會經濟發展、溝通邊境與內地、促進各民族文化發展、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以及后期阻礙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土司之間及民族之間隔閡等方面的消極作用,而其固有的落后性也使得廢除土司制度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④p748-751龔蔭認為,土司制度在明代中期以前,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發展,曾起到過積極有益的作用。國家得到了統一,統治強化,社會秩序安定生產有了大的發展,文化教育逐漸興起,提高了民族素質。土司制度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逐漸走向反面,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⑤于玲認為,“土司制度的實施過程正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作一個特殊行政區域逐漸喪失其特殊性的過程,即土司地區與內地經濟、文化差距逐漸縮小的過程。換句話說,是土司地區軍銜行政體制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土司制度“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⑥

第二,關于土司制度的區域研究。這一方面的學術成果豐富,有的學者側重于對西北土司制度進行研究,如高士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的學者主要研究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如范同壽《西南各族土司制度的瓦解與清代前期的改土歸流》(《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約翰?e?赫爾曼《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及清代早期對其改革的原因》(《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還有的學者從各個具體的區域進行研究。如,李玉成《青海土司制度興衰史略》(中央民院學報1987年第4期)、桑吉《卓尼土司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甘肅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龔蔭《關于明清云南土司制度的幾個問題》(《西南民院學報》1986年第3期)、林荃《云南土司制度的歷史特點及分期》(《西南民院學報》1993年第1期)、吳永章《明代貴州土司制度》(《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余宏模《試論清朝前期貴州的土司制度》(《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陳泛舟《試論明代對川西北民族地區的政策》(《西南民院學報》1986年第1期)、張雄、彭英明《湖廣土司制度初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6期)等。也有學者從區域對比中對土司制度進行研究,如賈霄鋒的碩士論文《元明清時期西北與西南土司制度比較研究》。這些論文和專著從各個不同的①張永國關于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轉引自賈霄鋒二十多年來土司制度研究綜述中國邊疆史研究2014(12)

②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③張增祺關于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5)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④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⑤龔蔭略論土司制度的作用于流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2)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⑥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側面對各個地區的土司制度的特點、社會歷史原因等情況進行論述,分析了土司制度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

第三,土司制度的族別研究。對于相關民族土司制度的研究也是學界研究的主題之一。學者們重點對土族土司、彝族土司、土家族土司、苗族土司、壯族土司等進行了研究。而對于傣族土司、撒拉族土司、黎族土司等則論述較少。

第四、對改土歸流的研究。對于改土歸流,有學者認為,“在土司制度下,各民族還有相對的一定的平等和自由,改土歸流以后,僅有的這一點兒民族平等和自由也被搶奪過去了”。還有學者認為“改土歸流是一種強迫民族同化,不僅具有封建性,而且具有極大的反動性。”①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改土歸流是土司制度的必然歸宿,標志著土司地區郡縣行政體制的最終發展成熟,??土司地區這個特殊行政區域終于演變為大清王朝的一個正常行政區域。”②

除了對改土歸流的評價外,學界也對清雍正年間的一次重大的改土歸流事件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李世瑜提出“雍正改土歸流決不能僅僅看作是鄂爾泰的奏疏和胤禎的諭旨所起的作用,應該聯系土司制度本身和中央政權是否具備改流條件兩個方面進行考察。雍正王朝改土歸流的功業,實不下于秦始皇之廢諸侯而立郡縣。”③王鐘翰亦對改土歸流的歷史背景、經過、目的和影響進行了論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改流是土司統治地區各民族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一次大變革,它促進了改流地區各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改土歸流是建立在有利于大民族封建中央統治階級對各民族人民進行剝削的前提下進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

④迫依然存在。張曉松《論元明清時期的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土官制度與改土歸流》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約翰?e?赫爾曼《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及清代早期對其改革的原因》(《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曹相《清朝雍正年間滇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等文章也從各個側面對改土歸流的歷史條件、歷史原因、簡要經過、歷史作用和局限性等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二、關于土司制度的幾點看法

在對學者的觀點進行梳理的過程中,筆者有幾點淺顯的看法:

首先,關于土司制度的淵源。學者們從史實資料、從制度之間的對比中探究土司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時。筆者認為,土司制度作為封建王朝中央政權的邊疆政策的組成部分,應當從整體上把握土司制度。從秦漢開始的“道”到唐宋時期的羈縻都是當時中央政權邊疆政策的組成部分,它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拱衛中央政權,滿足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歷代王朝對蠻夷地區的承認,以及民族觀的不斷變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道”到羈縻,再到土司,最后改土歸流,所反映的正是中央王朝治理邊疆地區思想、方式的變化。所以,對土司制度的把握既要看到其對前期的政策的承接,也應該注意制度本身所發生的變化。不能夠孤立的看待該制度是發源于唐宋抑或元明,而應當整體的看待。

其次,對土司制度的評價。從“道”、羈縻發展到土司制度,本身即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有可觀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背景。因此,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從客觀歷史發展狀況來看待土司制度。雖然中央王朝①

②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于玲土司制度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③李世瑜試論清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學學報1984(3)轉引自龔蔭20世紀中國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思想戰線2014(5)

④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增補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

在西北也實行土司制度,但西南地區一直是土司制度實行的核心地帶。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從南宋開始,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有關。隨著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南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強化對南方管理的要求。同時,在與南遷的漢族及其他民族的接觸中,南方各民族亦發生了變化。而此時,羈縻制度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土司制度正是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其次,對制度的評價不能孤立進行,而應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被任命的土司往往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是實施土司制度區域的部落酋長、政治領袖。另一方面,他又是朝廷命官。這種雙重身份,使得土司階層逐漸形成了國家認同的觀念,雖然他仍是當地的部落酋長,但從此時開始,土司地區已經不再是獨立的“邦國”,各級土司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央王朝任命的各級地方行政長官了。從這一角度看,土司制度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同時,土司制度實行后,中原地區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力度加大,漢族地區先進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都加速流入土司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當然,土司制度中包含了大量的舊制度的殘余。從史料的記載來看,土司之間和土司內部的暴力事件;土司不服從朝廷節制;土司對土民的殘酷剝奪等都是多有記載。而這些弊端也最終導致了改土歸流。

最后,關于改土歸流。從明朝開始,中央王朝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進行了改土歸流。按照全國統一的制度對土司地區進行管理。首先,改變土司地區的政治、軍事制度,如政治上出去土司的世襲制,采取設流官、戌兵、建城、編戶籍、立保甲的方法。軍事上對土司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其次,經濟上的改變,表現在,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的改變,即改原來的土司所有為科田納糧;另一方面是對賦稅制度的改變。將土司時期的按人頭征稅改為按田畝征稅,征收金錢代替勞役。最后,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的改變。按照漢族的禮儀標準對土司地區的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構建。應當說,改土歸流歷史發展的必然。隨著土司地區與內地經濟、文化差距的逐漸縮小,土司地區的行政體制的逐步發展和完善,改土歸流是土司制度的必然結果。改土歸流的一系列改變,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還是社會制度都是完全按照漢族地區的整體制度進行的改變。這種改變,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土司地區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這些地區的發展,加強了這些地區的國家認同意識,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完全按照漢族地區進行的構建,是否與當地的經濟社會形態相適應?通過政令方式所進行的改變是否能從根本上被當地的土民所接受,并形成內心的認同?這些都是筆者認為在思考改土歸流的后果時所應當考慮的。

第三篇:《塵埃落定》中的土司制度

淺析《塵埃落定》中土司制度滅亡的前兆

摘要:藏族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敘述了最后一個土司家族――麥其土司家族在歷史進程中,最后的輝煌與滅亡的結局。在從輝煌走向滅亡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統治階級缺失的人性,也看到了新文明慢慢的涌向舊的文明,滲透于康巴藏族地區的風土人情之中,而這正是土司制度滅亡的前兆。

關鍵詞:《塵埃落定》土司制度人性新文明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以史詩性的構思敘述了在風云變幻的世界的驅動下,康巴藏族地區最后一個土司家族――麥其土司家族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然后滅亡的過程。全書以“傻子”的敘述視角,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熔鑄與宏大的敘事中,使整個歷史事件飽含著人性正與反。“傻子”仿佛擁有了神

篇3:中國的土司制度

一、土司制度簡介

土司制度起源于“羈縻政策”,在秦、漢肇始時,不過略微管束,加以籠絡,使之不生異心而已;至唐、宋時,才漸次趨于強化。至元代,元王朝在總結歷代封建王朝特別是唐、宋以來推行的羈縻政策經驗的基礎上,施行“蒙、夷參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開始了土司制度。到明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王朝統治的深入,土司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并達到了鼎盛時期。及清代,少數民族地區地主經濟興起,土司制度對于社會發展漸次起著阻礙作用,自是土司制度始行崩潰,并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漸消亡。土司制度曾在維護國家統一、保持民族地區安定、促進社會發展、鞏固邊防等方面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土司制度畢竟是“封土封疆”世襲統治的殘余,殘酷剝削壓迫人民,愈來愈腐敗,故終于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

二、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出現在元代。元朝在統一全國后,開始在南方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由中央派蒙古官員達魯花赤進駐各級地方政府,實現對多民族漢族的統治,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地區也

有達魯花赤與土官共治。元朝土司制度統治的具體方法有如下幾點:

第一,設立各種土司職務。元朝土司官職大者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諸職。

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為各級土司土官。元朝比較廣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為土司土官,從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長官司到路、府、州、縣的長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擔任。

第三,明確了土司的義務。元朝對所任用的土司都規定必須向中央王朝盡一定的義務,貢賦包括朝貢和納賦兩項內容。

第四,規定了土官的信物、承襲、升遷、懲罰的制度。元朝對土司的管理,從土司的任命、承襲、升遷到對土司的懲罰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以上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經基本確立,只不過處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而已。明朝才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時期。

明襲元制,并大為恢拓,將圖司制度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制度。基于南方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各民族封建農奴制分散割據的特殊情況,加之各民族豪酋的長期統治,采取“以夷制夷”為特點的土司制度。

明代是土司制度成熟的時期,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專門設置了區別于流官的士官職銜,一是改元代單純的懷遠、安撫為駕馭。

土司職銜的確立。元代雖然設立了土司制度,但是沒有單純的為土司設官職,土司和流官都可擔任。明政府完善土司制度的首要一點,就是分別土流,專門設置了區別于流官的土司職銜有:宣慰使司,宣撫司,安撫司等;凡府、洲、縣各級官職由土司充任著均冠以“與”字,以區別流官,如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等。

駕馭土司的手段。明代改安撫政策為對土司的駕馭,企圖以加強對土司的控制,牢固掌握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權。分三點:一是在土司繼承問題上顯示駕馭問題;二是從制度上規定,所有土司必須受地方文武長官的約束,這樣就把土司的自主權壓縮的很小;三是在土司衙門安插流官,以便對土司進行監視、制約。

關于土司的俸祿,不如流官有俸銀,皆以流官相同等級支給米,每月各支米俸如下:月二十六石者宣慰同知;月二十一石者:宣慰副使,宣撫司宣撫使;月一十六石者:宣慰僉事,宣撫副使,招討使,安撫使,副千戶;月一十石者:宣撫同知,長官司長官,宣撫僉事,副招討;月八石者:副長官,安撫副使”。明朝對土官雖有此規定,但實際上土官之俸米是取之于民,朝廷并不頒給,土官仍為無俸之官,只是在土官受罰俸處分時,則按月支米數受罰。

在承襲方面,明朝對土官的承襲規定甚嚴,前后變化較大,所有的明文法令皆在防冒襲及因承襲不明引起族人的爭端。承襲的經過大概是:土司應將承襲之人依次呈報,在呈請襲職時,要取上司印結、本人宗支圖及鄰境保結方能承襲。根據《明會典》記載,明代各朝對土司承襲的規定是:1436年(正統元年)奏準:土官在任,先具應襲子侄姓名開報合于上司,候亡故,照名起送承襲。

在升遷與懲罰上,明朝對土司有考察制度,在升遷與懲罰上,明朝對土司有考察制度,對土司實行升遷和懲罰。升遷途徑有:軍功,明代土司的升遷,以軍功升官的最多;忠升遷途徑有軍功,明代土司的升遷,以軍功升官的最多;勤,一些土司“積有年老”,忠于職守,到一定時間給予升官;納一些土司“積有年老”忠于職守,到一定時間給予升官;米,明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駐守大量軍隊,需要糧食,故采取明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駐守大量軍隊,需要糧食,“納米升授”土司官職辦法;進貢,土司以進貢取悅朝廷,從而得納米升授”土司官職辦法;進貢,土司以進貢取悅朝廷,到晉升。懲罰辦法有:典型,土司有罪,也與流官一樣受到懲罰,到晉升。懲罰辦法有:典型,土司有罪,也與流官一樣受到懲罰,而且懲罰也很嚴厲;革降,將違法土司裁革或降職;遷徙,而且懲罰也很嚴厲;革降,將違法土司裁革或降職;遷徙,把有罪土司遷到其他地方安置。土司遷到其他地方安置。

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時期。清代的土司機構大體都設置于順、康、雍年間。在清代有新的民族首領歸附,因此,清朝政府決定凡土司來降者,皆授原職世襲,雍正十年,在青海玉樹地區進

行戶口清查劃定界限,將一百多個大小部落頭人分別委任為土千戶,百戶,百長,又新增設七百多家小土司。在土司官職、承襲、朝貢、賦稅、升遷、懲罰、限制等方面也制定有一套制度。其內容與明朝又有所區別。特別在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以后,對殘存土司的統治有了很大的變化,土司的勢力大為減弱,只在形式上為土司統治,實際上是在清朝所設的各種流官機構的管轄之下。

改流后土司區的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四川土司數有明顯的增加,而湖廣、云南卻有減少,尤以湖廣減少最多,與明朝的土司制度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說明清朝土司制度已經大大衰落,在南方民族地區推行了幾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基本結束了。

三、土司制度的歷史意義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南方民族地區采取的一種封建民族政策,它產生的初期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統治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應當說是一種進步,因為土司制度適應了當時南方各民族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就必然對南方各民族社會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總的來說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該制度暫時維護了地方的穩定和鞏固了祖國的統一。元、明、清三朝建立和推行土司制度的意圖,主要是為暫時安定情況十分復雜的南方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以求得暫時的相安無事。

第二,該制度促進了南方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土司制度建立的初期,地方得以相對安定,為南方各民族社會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第三,該制度溝通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土官成為朝廷命官,使南方各民族貴族與中央王朝的聯系加強了。

第四,該制度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從元朝土司制度創立之始到明、清時的土司制度確立的全過程中,各朝都注意到土司地區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