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安全事故處理工作程序
一、事故發生及時報告
建筑施工現場發生傷亡事故后,負傷人員或最先發現事故的現場人員人應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傷亡人數、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報告本單位工程項目經理部領導或安全技術人員,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并有組織、有指揮地搶救傷員、排除險情。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和施工現場情況,用快速辦法分別通知和報告公安機關、勞動部門、工會、人民檢察院及上級主管部門。
二、發生事故后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事故發生后,首先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預防事故的蔓延擴大。同時,為了調查事故、查清事故原因,必須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負傷人員和排除險情而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要進行錄像、攝影或畫清事故現場示意圖,并做出標記。因為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所以要嚴加保護。要求現場各種物體的位置、顏色、形狀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事故發生時的狀態。必須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
清理事故現場應在調查組確認現場取證完畢,并征得上級勞動安全監察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等同意后進行。不得借口恢復生產,擅自清理現場將現場破壞。
三、組織事故調查組
一般事故,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組成事故調查組。較大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事故發生地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安全監察、公安、工會組成的事故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根據事故性質,可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或有關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鑒定。但與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事故調查組。
四、現場勘察
在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必須到現場進行勘察?,F場勘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廣泛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對事故的現場勘察必須及時、全面、細致、客觀?,F場勘察的主要內容有:
1、作出筆錄。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氣象等;現場勘查人員的姓名、單位、職務;現場勘查起止時間、勘查過程;能量逸散所造成的破壞情況、狀態、程度等;設備損壞或導常情況及事故前后的位置;事故發生前勞動組合、現場人員的位置和行動;散落情況;重要物證的特證、位置及檢驗情況等。
2、現場拍照。方位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全面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中心拍照,反映事故現場中心情況;細目拍照,揭示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跡物、致害物等。人體拍照,反映傷亡者主要受傷和造成死亡傷害部位。
3、現場繪圖。根據事故類別和規模以及調查工作的需要應繪出下列示意圖:建筑物平面圖、剖面圖;事故時人員位置及疏散(活動)圖;破壞物立體圖或展開圖;涉及范圍圖;設備或工、器具構造圖等。
五、分析事故原因、確定事故性質
通過事故的調查,分析事故原因,總結教訓,制定預防措施,避免類似事故的重復發生;確定事故性質,明確事故的責任人,為依法處理提供證據。
1、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客觀、全面、細致、準確地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2、事故分析步驟,首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按GB6441-86標準錄A,對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法、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4、事故的性質,通常分為三類:
(1)、責任事故,即由于人的過失造成的事故。
(2)、非直接責任事故,即由于人們不能預見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條件變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時在技術改造、發明創造、科學試驗活動中,由于科學條件限制而發生的無法預料的事故。但是,能夠預見并可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傷亡事故,或由于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解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內。
(3)、破壞性事故,即為達到既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對已確定為破壞性事故的,應由公安機關和企業保衛部門認真追查破案、依法處理。
六、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調查組應著重把事故發生經過、原因、責任分析和處理意見以及本次事故教訓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等,按照《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規定內容逐項寫出文字報告,經調查組全體人員簽字后報批。如調查組內部意見有分歧,應在弄清楚事實的基礎上,對照政策法規反復研究,統一認識。對于個別同志持有不同意見,允許保留,并在簽字時寫明自己的意見。事故調查報告提交期限為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特殊情況的,延長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3、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4、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5、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事故的審理與結案
事故的審理與結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一)事故的審理和結案的權限和期限
企業及其主管部門負責處理的內容包括:(1)執行對事故有責任人員的行政處分;(2)組織防范措施的實施;(3)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
企業及其主管部門根據事故調查組提出的調查報告中的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建議,寫出《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報告書》,報經勞動監察部門審查同意批復后視為結案。
企業在接到對傷亡事故處理的結案批復文件后,要在企業職工中公開宣布批復意見和處理結果。關于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根據其情節輕重和損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責任,重要責任,一般責任,還是領導責任等,予以應得的處分。對有關人員的處分要存入受處分人的檔案。但依法應由司法機關處理的除外。
一般情況下,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處理應當在75天內結案;特別重大事故,在90天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天。
(二)事故檔案
事故的教訓是用鮮血換來的寶貴財富,應予以記載并歸檔案保存。這是研究改進措施,進行安全教育,并展開科學研究難得的資料。因此,要把事故調查處理的文件、圖集、照片、錄像帶、資料等長期完整的保存下來。
當事故處理結案后,應歸檔的事故資料如下:
1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
2.職工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及批復材料;
3.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
4.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5.物證、人證材料;
6.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材料;
7.事故責任者的自述材料;
8.醫療部門對傷亡人員的診斷書;
9.發生事故時的工藝條件、操作情況和設計材料;
10.處分決定和受處分人員的檢查材料;
11.有關事故的通報、簡報及文件;
12.注明參加事故調查的人員姓名、職務、單位等;
篇2:食品安全事故處理工作程序(食品公司)
食品股份公司食品安全事故處理程序
根據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職責,對本公司內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依照以下程序組織處理。
一、信息來源
(一)公司各部門和各黨支部的報告;
(二公司有關部門的通報;
(三)國內公開發行媒體所報道的涉及我公司食品安全的信息;
(四)消費者的舉報;
(五)公司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的批示;
(六)其他來源。
建立報告、通報、舉報登記制度。對食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部門的報告、有關部門的通報、消費者舉報的食品安全信息采用統一的格式詳細記錄,根據性質、情節、危害范圍及程度,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必須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交待。
二、組織查辦
(一)有公司直相關職能部門調查處理的食品安全事故,各職能部門應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向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和公司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向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相關成員單位抄送《食品安全事故處理通報》
(二)涉及各部門的食品安全事故,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向相部門食品安全委員會發《食品安全事故核查通知書》有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或組織調查處理。
(三)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由相關職能部門直接查辦,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備案;對重大的或者造成較大影響的食品安全事故,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組成調查組調查處理。
(四)加強督辦工作?!妒称钒踩鹿侍幚硗▓蟆泛汀妒称钒踩鹿屎瞬橥ㄖ獣钒l出后,應當件件有查處結果。對未按規定時間反饋結果的,應加強督辦。
三、查處結果的通報與發布
(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報工作,按照《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制度》執行。
(二)由各相關職能部門查處的案件,查處結果由查辦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并向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通報情況。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組織查處并負責督辦的案件,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向社會公布。
四、本制度經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討論通過,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篇3:工程項目工傷事故處理工作程序
工程項目工傷事故處理程序
1)、發生安全事故后,最先發現事故的人應該立即報告領導及有關部門,工地至少保持一部電話和三部手機,及時進行必要的通訊聯系。
2)、事故一旦發生,要有組織、有指揮。首先搶救傷員,排除險情,防止事故蔓延擴大。
3)、采取一切措施保護觀場,嚴禁任何人以任何借口破壞現場。
4)、迅速組織調查組,進行現場斟察并認真分析事故原因。
5)、針對事故原因,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弄迅速組織實施與落實徹底消滅事故隱患。建立事故檔案,按調查分析原則、規定進行處理報告,認真做好“三不放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