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項目傷亡事故處理工作程序
工程項目傷亡事故處理程序
一、發生事故及時報告
1、發生傷亡事故后,負傷人員或最先發現事故的人應立即報告領導。對受傷人員歇工滿一個工作日以上的事故,要填寫傷亡事故登記表并及時上報。
2、對發生重傷和重大傷亡事故,必須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傷亡人數、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用快速辦法分別報告主管部門、行業安全管理部門和當地勞動、公安部門,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各有關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轉報各自的上級管理部門。
3、對于事故的調查處理,必須堅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的"三不放過"原則進行。
二、發生事故后要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1、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不要驚慌失措,要有組織、有指揮,首先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制止事故蔓延擴大。同時,為了事故調查分析需要,都有責任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傷員和排險,而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要做出標記。因為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所以要嚴加保護。要求現場各種物件的位置、顏色、形狀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結束時的原來狀態。必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
2、清理事故現場應在調查組確認取證完畢,并充分記錄后方可進行。不得借口恢復生產,擅自清理現場。
三、組織調查組
1.在接到事故報告后的單位領導人,應立即趕赴現場幫助組織搶救,并迅速組織調查組開展調查工作。
2.輕傷、重傷事故,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組成事故調查組。
3.死亡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及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4.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業的隸屬關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5.死亡和重大死亡事故調查組還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也還可邀請其他部門的人員和有關人員參加,與所發生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調查組。
四、現場勘查
在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必須到現場進行勘查。現場勘查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廣泛的科技知識的實踐經驗,必須及時、全面、細致、客觀。現場勘查的主要內容有;
1.作出筆錄。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氣象等;現場勘查人員的姓名、單位、職務;現場勘查起止時間、勘查過程;能量逸散所造成的破壞情況、狀態、程度等;設備損壞或導常情況及事故前后的位置;事故發生前勞動組合、現場人員的位置和行動;散落情況;重要物證的特證、位置及檢驗情況等。
2.現場拍照。方位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全面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中心拍照,反映事故現場中心情況;細目拍照,揭示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跡物、致害物等。人體拍照,反映傷亡者主要受傷和造成死亡傷害部位。
3.現場繪圖。根據事故類別和規模以及調查工作的需要應繪出下列示意圖:建筑物平面圖、剖面圖;事故時人員位置及疏散(活動)圖;破壞物立體圖或展開圖;涉及范圍圖;設備或工、器具構造圖等。
五、分折事故原因,確定事故性質
1.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竄觀、全面、細致、準確地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2.事故分析步驟,首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按GB6441-86標準錄A,對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法、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4.事故性質通常分為三類:
(1)責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過失造成的事故;
(2)非責任事故,即由于人們不能預見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條件變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在技術改造、發明創造、科學試驗活動中,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而發生的無法預料的事故。但是,對于能夠預見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傷亡事故,或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解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內。
(3)破壞性事故,即為達到既定目的而故意制造成的事故。對已確定破壞性事故的,應由公安機關和企業保衛部門認真追查破案,依法處理。
六、分清責任,嚴肅處理
根據對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的措施。同時,根據事故后果和事故責任者應負的責任提出處理意見。
輕傷事故也可參照上述執行。對于重大開遂事故不可掉以輕心,也應嚴肅認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嚴肅處理。
七、寫出調查報告
調查組應著重把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責任分析和處理意見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訓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等寫成文字報告,經調查組全體人員簽字后報批。如調查組內部意見有分歧,應在弄清事實的其中上,對照政策法規反復研究,統一認識,對于個別同志仍持有不同意見的允許保留,并在簽字時明自已的意見。
八、事故的審理和結案
1.事故調查處理結論報告出后,須經有關機關審批方可能結案。傷亡事故處理工作應當在90日內結案,特殊性況不得超過180日。
2.關于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根據其情節輕重和損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責任,重要責任,一般責任,還是領導責任等,予以應得的處分。
3.事故教訓是用鮮血換來的,是研究改進措施、進行安全教育、開展科學研究難得的資料。因此,要把事故調查處理的文件、圖紙、照片、資料等長期完整的保存起來。事故檔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1)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
(2)職工重傷、死傷事故調查報告書,現場勘察資歷料(記錄、圖紙、照片等);
(3)技術簽定和試驗報告;
(4)物證、人證調查材料;
(5)醫療部門對傷亡者的診斷結論及形印件;
(6)事故調查組的調查報告(在調查報告的最后),要表明調查組人員的姓名、職務,并要逐個簽字;
(7)企業或其主管部門對其事故所作的結案申請報告;
(8)受處理人員的檢查材料;
(9)有關部門對事故的結案批復等。
九、關于工傷事故統計報告中的
幾個具體問題
1.職工負傷后一個月內死亡的,應作為死亡事故填報或補報。超過一個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統計。
2.職工在生產(工作)崗位干私活或打鬧造成傷亡事故,不作工傷事故統計。
3.企業車輛執行生產運輸任務(包括本企業職工乘坐企業車輛)行駛在廠(場)外公路上發生的傷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門統計。
4.停薪留職的職工到外單位工作發生傷亡事故由外單位負責統計報告。
篇2:某燒結廠員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程序
1.目的
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滿足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下規范公司工傷事故管理,做好事故預防工作,避免或減少事故的重復發生,保證安全生產,特制定本程序。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燒結廠各部門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后,如何進行報告、調查、分析及處理的辦法。
3.術語和定義
3.1工傷事故:是指職工(包括勞動合同制職工、勞務工)在生產崗位上,從事與生產勞動相關的工作,或者由于勞動條件、作業環境等原因引起的人身傷害事故或職業病。
4.職責
4.1安全科負責各種工傷事故(包括輕傷、重傷、死亡、人身險肇事故、職業病)的調查、分析上報、涉及到兩部門之間責任事故的調查。
4.2安全科負責事故調查,查明事故經過、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情況;依照“四不放過”原則,查明事故原因和性質;確定事故責任,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提出防止事故發生的措施建議;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4.3綜合辦公室負責傷亡家屬善后處理工作以及社保部分工傷保險理賠工作。
4.4各職能科室負責廠內、外交通事故的調查、分析查明事故經過、查明人員傷亡事故原因和性質;確定事故責任,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提出防止事故發生的措施建議;寫出事故調查報告,并將事故處理結果報公司。
4.5相關方發生的安全事故、事件同樣依照本程序進行調查處理。
4.6各部門負責本部門發生的輕傷事故的調查處理,配合輕傷以上的事故調查并負責事故現場保護。
4.7事故調查組:查明事故發生經過、原因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確定事故責任者;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的建議;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5管理內容和要求
5.1報告程序
5.1.1工傷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必須立即報告班組長,班組長報告車間主任(科長),車間主任(科長)報告本安監科(同時,還應立即報告調度室)。事故部門應立即采取措施,保護現場,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5.1.2輕傷事故由事故部門負責人負責組織分析;事故單位應在當天向安監科報告事故經過、事故原因、人員受傷情況等。
5.1.3重傷事故、重大人身險肇事故由所在單位主管安全生產領導負責調查處理。重傷事故、重大人身險肇事故發生后,所在單位要立即上報安全科。
5.1.4死亡事故發生后,所在單位在上報安全科及調度室的同時,要立即上報公司有關部門。由公司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5.1.5一般事故、較大事故在規定時間內上報屬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時,同時上報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5.1.6發生緊急情況時,發現者可直接向安全管理部、總調度室報告。
5.2事故調查
5.2.1分級調查
5.2.1.1輕傷事故,由事故所在車間(科室)領導組織進行調查分析,事故單位安全部門參加;涉及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人等情況,相應職能部門要參加;事故涉及兩個部門以上的,由事故部門主管安全生產領導組織進行事故調查。
5.2.1.2重傷事故、人身險肇事故,應由所在部門主管安全生產領導組織生產技術、安全、設備、人事、保衛、工會等有關部門成員組成調查組及時進行調查,安全管理部參加。
5.2.1.3一次重傷三人以上(含三人)或死亡事故,按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規定執行,公司組織生產技術部、人力資源部、設備部、保衛部、安全管理部、工會等有關職能部門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
5.2.2事故調查組組成和工作要求:
5.2.2.1事故調查組成員應具備兩方面條件:具有事故調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專長;與發生事故沒有直接利害關系。
5.2.2.2事故調查組向事故發生部門了解有關情況和索取有關資料,事故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不得阻礙、干涉事故調查組的正常工作。事故調查組在查明事故情況后,如果對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責任者的處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由安全管理部做出結論性意見,報公司領導審批。參加事故調查組成員必須在事故調查報告書上簽字。
5.2.3事故調查
5.2.3.1現場處理
5.2.3.1.1事故發生后立即成立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5.2.3.1.2事故發生后,應救護受傷害者。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5.2.3.1.3保護事故現場。凡與事故有關的物體、痕跡、狀態,不得破壞。
5.2.3.1.4為救護受傷者需要移動現場某些物體時,必須做好現場標志。
5.2.3.2取證
5.2.3.2.1物證搜集
5.2.3.2.1.1現場物證包括破損部件、碎片、殘留物、致害物的位置。
5.2.3.2.1.2現場搜集到的所有物件貼上標簽、注明時間、地點、管理者。
5.2.3.2.1.3物件應保持原樣,不準沖洗擦拭。
5.2.3.2.2證人材料搜集
5.2.3.2.2.1對證人的口述材料應認真考慮其真實程度,并做好記錄;
5.2.3.2.2.2要求證人對口述的材料要寫成書面材料,并簽字確認。
5.2.3.2.3事實材料的搜集
5.2.3.2.3.1事故發生的單位、地點、時間、受害者的個人基本情況;
5.2.3.2.3.2受害人的接受安全教育情況,是否持證上崗;
5.2.3.2.3.3有關工作環境方面的狀況;
5.2.3.2.3.4個人防護措施狀況;
5.2.3.2.3.5出事前受害人的健康狀況;
5.2.3.2.3.6其他可能與事故有關的細節或因素。
5.2.4原因分析
根據事故發生的有關經過、搜集的有關資料進行事故原因的分析。分析事故原因時,應從直接原因入手,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再深入到間接原因,從而分析出事故的全部原因。
5.2.4.1屬于下列情況為直接原因
5.2.4.1.1?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不安全狀態。
5.2.4.1.2?人的不安全行為;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不安全行為。
5.2.4.2?屬于下列情況為間接原因
5.2.4.2.1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工業構件、建筑物、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工藝過程、操作方法、維修檢驗等的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問題;
5.2.4.2.2教育培訓不夠、沒有培訓、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術;
5.2.4.2.3勞動組織不合理;
5.2.4.2.4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
5.2.4.2.5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
5.2.4.2.6沒有實施事故防范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
5.2.4.2.7其他
5.2.5責任分析
5.2.5.1根據事故調查所確認的事實,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
5.2.5.2在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中,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5.2.5.3根據事故后果和事故責任者應負的責任由事故調查組提出對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5.2.6形成事故調查報告
5.3事故責任認定
5.3.1輕傷事故由事故發生部門領導人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意見。
5.3.2重傷事故由事故調查組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意見,報公司領導審閱后執行。
5.3.3死亡事故由事故調查組對事故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報公司領導審閱后執行。
5.3.4一般事故由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組成的事故調查組對事故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
5.3.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具體由人力資源部負責實施。
5.3.6對事故責任單位的經濟處罰,發生事故瞞報、遲報、謊報者,公司進行從嚴處罰。
5.4預防事故重復發生的措施
5.4.1事故調查組提出的糾正和預防措施按照《糾正/預防措施管理程序》執行。對糾正和預防措施的風險評價按照《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策劃程序》執行。
5.4.2事故單位根據提出的要求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
5.4.3措施完成后反饋到安全管理部,安全管理部組織人員進行落實。
5.4.4對事故的調查和糾正引起的文件的修改按照《文件控制管理程序》執行。
5.5工傷保險
5.5.1工傷認定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由政府部門進行。
5.5.1.1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5.5.1.1.1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
5.5.1.1.2醉酒導致傷亡的;
5.5.1.1.3自殘或者自殺的。
5.5.1.2工傷認定上報時間
5.5.1.2.1職工發生事故傷害后,職工或者現場人員應當立即向本部門報告。
5.5.1.2.2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部門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5.5.1.3工傷認定申請需提交下列材料:
5.5.1.3.1工傷認定申請表;
5.5.1.3.2勞動合同或者勞動關系有效證明;
5.5.1.3.3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
5.5.1.3.4職工本人身份證明;
5.5.1.3.5其他相關證明材料。
5.5.2工傷鑒定
5.5.2.1由天津市社會勞動保障局進行工傷認定,填寫工傷認定書;
5.5.2.2市工傷鑒定服務中心根據認定書,組織進行工傷鑒定。
5.5.3工傷賠償
5.5.3.1職工工傷鑒定得出,屬于工傷的由天津市社會勞動保障局頒發《工傷證》;
5.5.3.2職工領到工傷證后,由勞動人事部具體辦理工傷理賠。
5.6職業病調查處理程序
5.6.1各部門及冶金醫院發現職業病或疑似職業病立即上報安全管理部。
5.6.2安全管理部組織對職業危害崗位進行檢查。發現職業病的用人部門與人力資源部及時協商,及時將職業病人或疑似職業病人調離原崗位并妥善安置。安全管理部接到報告后將有關情況上報給天津市勞動社會保障局。
5.6.3天津市勞動社會保障局辦理有關手續委托職業病鑒定中心進行鑒定。
5.6.4鑒定出患有職業病的,由天津市勞動社會保障局頒發職業病《工傷證》。
5.6.5人力資源部具體辦理社保部分工傷理賠手續。
5.7事故結案歸檔
5.7.1工傷事故檔案材料應包括以下資料:
5.7.1.1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
5.7.1.2職工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及事故結案批復文件;
5.7.1.3事故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等;
5.7.1.4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5.7.1.5物證、人證調查材料;
5.7.1.6事故責任者的自述材料;
5.7.1.7醫療部門的診斷書或法醫的報告;
5.7.1.8事故發生時的工藝條件、操作情況和設備資料;
5.7.1.9處分決定和受處分人員的檢查材料;
5.7.1.10事故調查分析會議記要;
5.7.1.11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計算的詳細材料;
5.7.1.12有關事故通報、簡報及文件等;
5.7.1.13參加事故調查組的人員姓名、職務、單位及簽字;
5.7.1.14市社保中心工傷保險部門同意工傷認定批復書;
5.7.1.15其它有關材料。
5.7.2工傷事故檔案作為一種特殊的檔案,應永久保存(20年以上)。
5.7.3檔案管理人員應對事故檔案妥善保管,保證不損壞、腐蝕、丟失或雜亂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