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S要素2: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
2.1總則
對公司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夠控制和可以期望通過程序文件的運行對其施加影響的危害進行辨識和危險評價,對公司進行一次全面、科學、客觀的初始狀態評審,
以確定公司的重大危險。
2.2職責
a)管理者代表負責或其指定人員負責組織對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的組織領導工作;
b)各單位負責危害的辨識和危險評價的基礎工作,并將結果匯總到安全處;
c)安全處負責對公司所有的危害進行分析、歸納,并進行危險評價,評出重大危險。
2.3控制要求
a)危害的辨識范圍應覆蓋公司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控制和可能對其施加影響的各個方面;
b)進行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所需要的信息必須真實可靠;
c)進行危險評價,應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覆蓋過去、現在和將來,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
d)重大危險的影響應考慮:重大危險的規模和范圍,重大危險的影響程度大小,影響持續的時間及發生的概率等;:
e)不斷對公司范圍內的危害作出辨識并進行危險評價,確定出重大危險。
2.4相關文件
…/…/…——1999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程序
MS0701
OHS要素/3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3.1總則
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獲取OHS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確認其符合性并跟蹤其變化以及時更新。
3.2職責
3.2.1安全處負責OHS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的獲取及適用性確認,對符合性進行檢查。
3.2.2各單位應嚴格遵守已確認的OHS法律、法規、標準和其它要求。
3.3控制要求
a)安全處確定獲取OHS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的途徑與頻次;
b)安全處對OHS法律、法規、標準及公司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的適用性進行確認;
c)建立適用的OHS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的臺帳;
d)根據公司生產的變化,確定新的重大危險對法律、法規、標準的符合性;
e)跟蹤法律、法規、標準和其它要求的變化,并及時更新相應臺帳。
f)已確認適用于公司的OHS法律、法規、標準和其它要求應發放到各個單位(部門)以便做好各自的職業安全健康工作。
3.4相關文件
…/…/…——1999:OHS法律、法規識別確定程序
法律、法規、標準清單
篇2: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