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JSA風險分析危害辨識安全控制措施

JSA風險分析危害辨識安全控制措施

2024-07-12 閱讀 1248

一、范圍與應用領域

1、目的

為規范工作安全分析,識別工作中每個工序、每個環節、每個階段的風險因素,提出保護措施以消除風險或將風險降至可接受的程度,確保作業人員健康和安全,制定本程序。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河北瑞鵬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所屬的各施工項目部、臨時施工現場、以及各施工班組。

二、參考文件

1、公司工作安全分析管理程序

2、GWDCD1/EMS205-2008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控制程序

3、GWDCD1/HSEMS206-2008對危害因素識別、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控制程序

4、GWDCD1/HSEMS237-2008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5、GWDCD1/HSMS3023-2008“兩書一表”管理規定

三、術語和定義

1、工作安全分析(JobSafetyAnalysis簡稱JSA)注:以下正文中均使用該簡稱。

指:事先或定期對某項工作任務進行風險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控制措施,達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風險目的的方法。

2、暴露頻率

每單位時間某事件發生的(或估計發生)次數。

3、嚴重性

可能引起的后果的嚴重程度。

4、可能性

后果事件發生的概率。

5、危害

能引起人員的傷害或對人員的健康(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危害=暴露頻率×嚴重性)

6、風險

事件后果嚴重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的綜合度量。(風險=危害×可能性)

四、成立小組各成員職責

1、公司安全管理科組織制定、管理和維護本辦法,其他職能部門和所屬單位組織推行、實施本辦法,并提供資源保障。

2、公司所屬單位和基層隊伍按要求執行公司JSA管理實施辦法,組建JSA小組,指定組長,由JSA小組組長具體負責開展JSA工作;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咨詢本單位的HSE管理人員。

3、基層單位安全人員協助JSA組長確定需要進行JSA的工作,對員工提供JSA培訓、咨詢并參與JSA活動,JSA小組負責記錄相關活動,并移交安全人員存檔。

4、作業人員參與JSA過程,識別、認知作業活動風險,掌握風險控制措施,并監視工作環境的變化。

5、公司所屬單位按照公司JSA管理實施辦法的要求,實施安全工作分析;各單位制定JSA審核表和審核計劃,每月至少對基層井隊時候一次;各單位HSE管理人員每季度向公司安全管理科反饋實施意見和建議。

五、管理要求

1、工作任務初步審查

1.1工作任務分為新工作任務、以前作過分析或已有操作規程的工作任務、低風險任務。現場作業人員均可提出需要進行JSA的工作任務。(JSA流程見附錄)

1.2基層單位負責人對提出的需要進行JSA的工作任務進行初始審查,確定工作任務內容,判斷該工作任務是否需要做JSA,明確執行JSA人員所需要的能力,制定JSA計劃。

1.3若初始審查判斷出的工作任務風險無法接受,則應停止該工作任務,或者重新設定工作任務內容。一般情況下,新工作任務(指以前沒做過或分析過的工作任務)在開始前均應進行JSA。

1.4《作業指導書》和《作業計劃書》已經作過風險分析、制定并實施了風險削減措施或已有操作規程的工作任務可以不再進行JSA;但基層單位應審查以前JSA或操作規程是否有效,如果存在懷疑,應重新進行JSA。

1.5緊急狀態下的工作任務,如搶修、搶險等,執行應急預案;在應急預案執行過程中,如果現場第一責任人認為預案設定條件已經改變,必須重新進行工作安全分析。

1.6以前做過的低風險工作,現場負責人認為由有勝任能力的人員完成,可不作JSA,但應對工作環境進行分析。

2、作安全分析步驟

2.1基層單位或工程項目負責人指定JSA小組組長;組長選擇熟悉JSA方法的人員組成JSA小組,組員至少包括管理、技術、安全和操作人員。小組成員應了解工作任務,并熟悉所在區域環境、設備和相關的操作規程。

2.2JSA小組審查工作計劃安排,分解工作任務,搜集相關信息,實地考察工作現場,核查以下內容:

-以前此項工作任務中出現的健康、安全、環境問題和事故;

-工作中是否使用新設備;

-工作區域的環境、空間、光線、空氣流動、出口和入口等;

-實施此項工作任務的關鍵環節;

-實施此項工作任務的人員是否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和資質;

-是否需要作業許可及作業許可的類型;

-是否有嚴重影響本工作任務安全的交叉作業;

-其他。

2.3JSA小組識別該工作任務關鍵環節的危害及影響,進行初步風險評估然后并填寫JSA表(見附錄)。識別危害時應充分考慮在正常、異常、緊急三個狀態下的人員、設備、材料、環境、方法五個方面危害(見附錄),同時還應識別危害的影響和可能影響的人群,并應考慮工作場所內所有人員。

2.4對存在潛在危害的關鍵活動或重要步驟進行風險評價。根據判別標準確定初始風險的等級和風險是否可接受。風險評價宜選擇半定量風險矩陣法或LEC法(附錄:半定量風險矩陣;附錄:LEC法)。

2.5JSA小組應針對識別出的每個風險制定控制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圍。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控制措施的優先順序。該過程宜參照風險控制措施優先順序示意圖(見附錄)。

2.6如果作業任務風險無法接受,則應停止該工作任務,或者重新設定作業任務內容。

2.7制定出所有風險的控制措施后,還應確定以下問題:

-是否全面有效的制定了所有的控制措施;

-對實施該項工作的人員還需要提出什么要求;

-風險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2.8在控制措施實施后,如果每個風險的殘余風險均可以接受,進行作業前準備。作業應得到JSA小組的一致同意,若殘余風險不可以接受,則應制定附加控制措施和應急措施。

3、作業許可和風險溝通

3.1需要辦理作業許可證的作業活動,作業前應獲得相應的作業許可,才可開展工作。作業許可應同原始風險高低相當,并獲得相應屬地主管的許可。具體執行《作業許可管理程序》。

3.2作業前應召開工作安全分析會,進行有效的溝通,確保:

-讓參與此項工作的每個人理解完成該工作任務所涉及的活動細節及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每個人的分工及責任;

-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進一步識別可能遺漏的危害因素;

-如果作業人員意見不一致,異議解決后并達成一致,方可作業;所有參與作業的人員意見一致,確認自己清楚地接受了所有活動細節及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每個人的分工及責任后,簽字確認。

-如果在實際工作中條件或者人員發生變化,或原先假設的條件不成立,則應對作業風險進行重新分析。

六、程序流程1、成立JSA小組

作業地點小組成員加油站組長郭占斌成員鄭慶濤、高松山、王新利、王向東說?明1、JSA小組要具備的能力包括;熟悉JSA方法;了解工作任務、區域環境和設備;熟悉相關的操作規程。2、小組成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1

2、1?高處作業高空作業危害識別及控制措施任務步驟潛在危險危險控制作業人員分析作業人員身體狀況不好易出現危險對患有職業禁忌證和年老體弱、疲勞過度、視力不佳及酒后人員等,不準進行高處作業作業前安全教育作業人員不清楚現場危險狀況容易發生事故作業前必須進行安全教育,安全技術交底要清晰明了,嚴格按照施工方案作業安全監護監護不到位易發生事故指派專人監護,并監守崗位檢查PPE不佩戴勞動PPE容易受到傷害按規定佩戴安全帶手套安全帽防護眼鏡等,能夠正確使用防墜落用品與登高器具、設備檢查高處作業現場材料、設備及機具材料、器具、設備不安全易出現重大事故檢查材料、器具、設備,必須安全可靠爬上爬下作業上下時手中持物(工具、材料、零件等)容易高空落物和自己失手墜落。上下時必須精神集中,禁止手中持物等危險行為,工具、材料、零件等必須裝入工具袋;1.8米以上直爬梯須設置防墜器,人員安全帶正確使用百分百系掛高處帶電作業帶電高處作業操作不當意外觸電必須使用絕緣工具或穿絕緣服;動火作業使設置接火盆及防火布,電纜線嚴禁直接懸掛于腳手架鋼管上;作業完畢須及時關閉電源。檢查作業現場環境遇大風及雨雪天氣已發生事故禁止高空作業交叉作業上下垂直交叉作業操作不當易出現事故遇有交叉作業時,需與對方協商并經APCI批準方可施工。施工區域下方用警示帶圍護,有專人監護。作業過程中的其他情況高空墜物傷人高空墜落施工用工具用手繩固定,跳板用鐵絲固定;施工人員需百分之百系掛安全帶,必要時用防墜器。2.2動火作業:崗位工作步驟危害因素可能的后果LSR風險等級控制措施LSR可否接受備注動火作業作業前不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違章作業引發事故133輕微風險嚴格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122可接受安全措施不落實引發事故133輕微風險動火負責人負責安全措施的落實133可接受沒有安排監護人不能及時發現處理作業現場出現的問題133輕微風險安排責任心強有經驗的人員進行監護133可接受檢修的設備、管線清洗置換不合格火災、爆炸、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嚴格按照處理方案進行清洗置換,并分析合格133可接受檢修的設備、管線不與外界隔絕火災、爆炸、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安排專人進行加盲板或者拆除一段管線進行隔絕133可接受動火作業周圍下水道、井蓋沒封堵、易燃雜物沒清理火災、爆炸、人員傷害133輕微風險安排專人進行清理133可接受監護人不到位出現事故不能及時處置,造成事故擴大224一般風險安排責任心強有經驗的人員進行監護122可接受消防器材不到位不能及時滅火,造成事故擴大133輕微風險作業前仔細檢查落實配備到位133可接受作業證手續不全引發事故224一般風險嚴格按照公司有關管理規定辦理作業票證122可接受作業中焊接把線、電焊把子漏電觸電、人員傷害122輕微風險使用前認真檢測檢查122可接受不正確接電焊機或不按規定接地線觸電、人員傷害、財產損失224一般風險由專業人員進行接線122可接受焊接時焊煙大、超標人員傷害122輕微風險加強通風、佩戴勞動防護用品122可接受焊渣飛濺人員傷害122輕微風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122可接受焊光強烈人員傷害224一般風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122可接受氣割時勞保護品穿戴不齊全燙傷224一般風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122可接受焊花飛濺燙傷224一般風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122可接受氧氣瓶、乙炔瓶與動火點之間的距離小于10米爆炸、火災、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按要求定置133可接受氧氣瓶與乙炔瓶之間的距離小于5米爆炸、火災,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按要求定置133可接受作業人員不穿戴勞動保護用品人員傷害224一般風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122可接受完工后現場沒有清理人員傷害122輕微風險及時清理122可接受余火沒有撲滅引發事故、人員傷害224一般風險撲滅余火后方可離開現場122可接受2.3臨時用電審核人:??審核日期:??崗位工作步驟危害因素可能的后果LSR風險等級控制措施LSR可否接受臨時用電作業作業前不按規定要求辦理用電許可證,亂接電源觸電、人員傷害133輕微風險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電工不掌握使用設備的性能或缺乏相應專業知識觸電、人員傷害133輕微風險配備專業電工進行作業,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作業中電源線路、絕緣不符合要求,有斷裂破損情況觸電、人員傷害224一般風險更換符合標準的電線,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電工個人防護用品佩戴不齊或佩戴不當觸電、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必須使用符合要求的防護用品絕緣工具,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電箱安裝位置不當,現場重要或危險部位,沒有醒目電氣安全標志觸電、人員傷害224一般風險專業電工負責進行安裝,設置明顯安全標志,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停電時未掛警示牌,帶電作業現場無監護人觸電、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懸掛警示牌,安排責任心強的監護人,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電纜過路無保護措施觸電、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電纜進行穿管埋地保護措施,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搬遷或移動用電設備未切斷電源、未經電工妥善處理觸電、人員傷害224一般風險專業電工負責相關事項,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施工用電設備和設施線路裸露,電線老化破皮未包觸電、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更換符合標準的電線,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36V安全電壓照明線路混亂和接頭處未用絕緣膠布包扎觸電、人員傷害143一般風險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在潮濕場所不使用安全電壓觸電、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按照規定使用安全電壓,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開關箱無漏電保護器或失靈觸電、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嚴格檢查,更換符合標準的保護器,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電箱無門鎖無防雨措施觸電、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增加門鎖及防雨措施,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22可接受各種設備未作保護接零或無漏電保護器觸電、人員傷害236一般風險做好保護接零或安裝漏電保護器,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作業條件發生變化觸電、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重新辦理用電許可證,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完工后沒有及時拆除臨時用電設施觸電、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專業電工拆除,嚴格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非電工人員拆除臨時用電設施觸電、人員傷害144一般風險嚴格監督,安排專業電工拆除,執行《臨時用電作業安全管理制度》133可接受注:依據表中進行風險評價分級(R=L*S),評價結果分為:輕微風險(R=1-3)、一般風險(R=4-6)、中度風險(R=8-12)、高度風險(R=15-25)四個等級。

篇2: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實施程序,實施程序應包括:

――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

――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的設施,無論是由組織還是由外部所提供的設施。

組織應確保在確立職業安全健康目標時,對這些危險評價的結果及控制的效果進行考慮,并將此文件化并保持最新。

組織所采用的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的方法應該:

――依據其范圍、性質和時間安排進行確定,以保證其方法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確定危險級別;

――與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危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

――為確定設備要求、明確培訓需求和開展運行控制,提供適宜信息;

――提供必要的監測活動,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1.理解要點

標準要求組織有一個或多個程序,程序的作用是便于辯識(確定)、評價危險因素,實施控制措施,特別是對重大危險因素。這一條強調的是對程序要求,不是對危險因素本身的要求。程序應能夠滿足確定危險因素及判斷其重要程度,并在出現新問題時及時更新,等要求。

對于尚未建立OHS管理體系的組織,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初始評審,評審的目的是了解組織的OHS管理現狀。初始評審的內容包括:

法律、法規要求;

危險因素識別和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

對所有現行OHS管理活動與程序的審查;

對以往事件、事故調查以及糾正、預防措施的評價。

實施初始評審后,組織將對自己的活動、危險因素、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及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其中最重要的是危險因素,尤其是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和評價。

危險因素的考慮應包括: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類型。

三種狀態是: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組織生產過程許多是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運行生產的,是正常狀態。生產車間的開車、停機、檢修等情況下,危險因素與正常態有較大不同,屬異常狀態。緊急狀態則是發生火災、爆炸、洪水等情況。對可預見的緊急狀態,應有相應的計劃、措施,以保證其影響的最小化。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組織在對現場的、現有的危險因素進行充分考慮時,也要看到以往遺留的危險以及計劃中的活動可能帶來的危險性。組織要盡可能全面地考慮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拓開思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使危險因素得到控制。

七種危險因素類型:(1)機械能;(2)電能;(3)熱能;(4)化學能;(5)放射能;(6)生物因素;(7)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危險控制措施包括:消除、限值、處理、轉移等。組織的OHS方針、目標和指標應建立在與其活動、產品或服務相關的重大危險影響的基礎之上,危險因素的辯識、評價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該過程也包括明確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組織自身業務發展、工藝更新、原材料替代及相關方要求等方面的影響,為此,OHSMS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組織及時更新這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危險辯識、評價方法有:(1)安全檢查表;(2)預先危險分析(PHA);(3)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4)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5)事件樹分析(ETA);(6)故障樹分析(FTA);(7)危險指數方法;(8)風險概率評價法(PRA)等。

2.審核要點

1)組織的活動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是什么,是否已列出重大危險清單。

2)組織識別危險因素的程序是否正確,能否滿足和適應現場的生產需要。

3)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是否產生某些重大風險,有無進行風險分級。

4)組織是否具備新項目OHS預評價的程序。

5)組織的現場是否有特殊的OHS要求。

6)組織危險因素識別程序是否考慮了供應商和合同方的影響。

7)對活動、產品或服務的任何可能的更改或補充,將如何改變危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影響。

8)是否根據危險評價結果,制訂了具體的危險控制措施計劃。

9)如何考慮其影響、可能性、嚴重程度和頻次的情況來評價什么是重大事故因素。

10)如何監測危險辯識、評價、控制,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篇3: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識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識別本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職業健康安全的危險源,評價風險因素,從而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并在新問題出現或其他情況時對其進行更新和持續改進。

2.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危險源識別、風險評價及更新。

3.定義

危害辨識:辨識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性質的過程。

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全過程。

4.職責

4.1辦公室、生產部負責組織公司各部門進行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識、評價與更新工作。

4.2其他部門按照程序要求辨識本部門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進行初步評價。

4.3相關部門負責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處置。

5.管理規則及流程

5.1職業安全健康危害辨識評估和控制

5.1.1按職責分工,成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對存在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進行辨識與評價。

5.1.2危害因素辨識的范圍必須覆蓋公司的生產作業活動全過程。

5.1.3辨識依據

1)國家、政府各部委頒布的政策、法規、標準、規定、條例等;

2)當地的地方法規、標準、規定、條例等;

3)認證機構和檢驗檢測機構的檢測及認證結果或反饋的信息。

5.1.4危害因素的辨識方法

1)直觀經驗法:a.對照、經驗法、b.類比方法。

2)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各部門根據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的要求,對本部門內生產作業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分析、判斷,找出可能對職業安全健康不利影響的各類危害因素。

5.1.5評價依據:

1)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規、行業協會的規定;

2)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影響的范圍、嚴重程度、頻次;

3)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對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程度;

4)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對公司發展的影響程度;

5)社會、員工、投資方對職業安全健康的要求。

5.1.6評價方法

1)由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組織對潛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評審;

2)職業安全健康風險評價采用“風險評價指數矩陣法”。

3)風險分類:不可接受的風險稱為重大風險,不希望有的風險稱為重要風險。

4)評價結果應形成《各崗位安全及職業危害風險評估報告》。

5)根據風險程度及公司能力和發展規劃,制訂相關的糾正或預防措施。

5.1.7當發生以下情況時,須對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重新進行辨識與評價

1)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變更和增加時;

2)發生重大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污染事故后;

3)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時;

4)第三方審核或監測提出新的要求時。

5.1.8風險控制措施

1)不需要評審即可接受的風險: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

2)有條件接受的風險:通過評審決定是否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如需要,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改進措施。同時,需要通過監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

3)不希望有的風險:應努力降低風險,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并應在規定時間期限內實施措施減少風險。在該風險與嚴重事故后果相關的場合,進行進一步的評價,以確定是否需要改進的長遠控制措施和當前簡易可靠的控制措施;

4)不可接受的風險: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

1.相關文件

《現場安全與個人防護用品的選擇和使用管理程序》

2.表單

《各崗位安全及職業危害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