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價控制措施
1目的
為了通過廣泛、深入、持續的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制定有效、可操作的安全控制措施,夯實集團公司及下屬各單位的安全管理基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實現安全生產目標,降低職業健康安全事故,特編制該程序。
2適用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危險源辨識的范圍、方法、評價、措施制定的要求。
適用于天燃氣停運、銷售及相關管理活動的危險源辨識。
3職責
3.1安全副總組織本公司不可接受危險源的評審并批準。
3.2安全管理處
是本程序運行的主管部門。
3.2.1在安全副總直接領導下,負責全公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控制措施制定活動的組織、協調。
3.2.2負責對公司所屬各單位、各機關專業科室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控制措施制定活動進行指導、檢查和考核。
3.2.3負責本公司危險源的評價及其信息發布,每年組織一次危險源調查和評價。
3.2.4不可接受危險源評價記錄的存檔。
3.3所屬各基層單位
3.3.1負責本單位危險源識別、評價、措施制定、級上報,負責設備更新、新工藝等危險源識別評價措施制定。
3.3.2各所屬基層單位的技術管理部門負責常規性安全操作規程的組織制定。
3.3.3所屬基層單位負責大修改造、更新、擴龍涉及的危險源辨識、措施制定的安全方案的評審,提出意見。
3.4各部門對本部門涉及的相關方危險源識別、措施制定、溝通等,
4工作程序
4.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范圍
4.1.1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職業安全衛生預評價、驗收評價:包括新、改、擴工程項目中的設計、施工、試運、操作;
4.1.2固定生產場所、工藝流程、產品、危險化學品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包括:
常規或非常規的活動;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包括承包方人員和訪問者)的活動;輸油生產設備、設施的安全運行狀況,包括電力、動力、安全監測、消防系統、站外及站內
管線和工藝管網;
設備設施的安全距離,工作場所內的采光、通風及防爆等;生產過程中的高溫、高壓、易燃、易爆、輻射、噪聲等;生產過程中使用或產生的易燃物、有害油體、粉塵、噪聲;站內生活設備、設施的運行狀況,如淋浴、飲食等;員工的能力、不良行為、心態、健康狀況及違章操作等其他人為因素等。已識別出來的危險源,但位于本公司的工作場外,能夠對工作場所內的人員的健康安全產生
不利影響的危險源;或在工作場所附近,由公司控制下的工作相關活動所產生的危險源;
對工作區域、過程、裝置、機器和(或)設備、操作程序和工作組織的設計,包括其對人的
能力的適應性。
4.1.3施工作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
4.1.4各種變更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
工藝流程、材料或的變更;設備、設施的變更、報廢、廢棄、拆除及廢物的處理;輸油計劃的更改;人員變更。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更改包括臨時性變更等,及其對運行、過程和活動的影響;
4.1.5自然災害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
a)自然條件及地質現象,如雷電、暴雨、洪水、地震等;
b)地方病和流行性疾病及突發性中毒等情況。
4.1.6相關方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
4.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周期
4.2.1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立項后進行職業安全衛生預評價。項目投產后,生產過程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納入固定作業場所管理。
4.2.2投產項目應在開工前進行驗收評價(作業條件基本相同的項目可直接引用前期項目評價結果)。
4.2.3固定生產場所每一年組織一次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
4.2.4固定作業場所發生技措、工藝改變、原材料變化時應及時進行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
4.2.5施工作業項目應在工程開工前進行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
4.2.6變更引起的風險在變更實施前進行識別與評價。
4.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組織機構
安全管理部組織各所屬單位成立危險源辨識及評價小組,小組成員由有經驗的操作員、生產管理人員、規章制度的制定者、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員、來自風險區域作業有直接關系的人員等組成。
4.4評價方法
風險評價方法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4.4.1定性評價主要是將項目所存在的危害進行列舉、分類、通過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對所列舉的危害進行原因分析和事故后果的嚴重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安全檢查表、事故樹、關聯圖分析、矩陣法等。
4.4.2定量評價主要是將項目存在的危害用數學模型計算出危害程度的評價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作業條件風險評價法(LEC法)、職業衛生評價法等。
作業條件風險評價法公式:D=LEC
D—風險分值
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預料
6
相當可能
可能,但不經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不可能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分數值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
6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暴露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分數值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100
10人以上死亡
40
3~9人死亡
15
1~2人死亡
7
嚴重
重大,傷殘
1
引人注意
風險分值評價標準(D)
D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4.5委托評價
委托外部具有評價資質的評價組織進行健康、安全與環境的評價,由安全管理部與評價組織簽署技術咨詢合同,委托其編寫《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報告》。
評價人員在風險評價前應對評價項目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生產—儲存—運輸—銷售—服務全過程。
4.6風險的確定和管理
4.6.1不可接受風險的確定依據
A凡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直接列為不可接受風險,曾經發生過事故,又未采取防范措施的;
B通過LEC評價法,D≥160分的為不可接受風險,并寫入“不可接受危險源清單”中進行識別。
4.6.2不可接受風險的控制與管理
4.6.2.1各單位對判定的不可接受風險應確定控制措施,應確保在確定措施控制時考慮風險評價的結果,應按照如理順序考慮降低風險
A消除:如改變設計以消防危險源,如手動變使用機械操作,引用機械提升裝置以消防手舉或手提重物這一危險行為。
B替代:用低危害物質代替或降低系統能量,如較低的動力、電流、壓力、溫度等。
C工程控制:安裝通風系統、機械防護、連鎖裝置、隔音設施等,如制度的各項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及實施。
D標示、警告或管理控制:安全標志、危險區域標識、發光標識、人行道標識、警示器或警告燈、報警器、安全規程、設備檢修、操作牌、處業許可等。
E人身保護裝備:安全防護眼鏡、聽力保護裝置、面罩、安靜帽、安全帶、安全網、口罩、手套等。
4.6.2.2應用以上控制措施的層級選擇順序時,應考慮相關的成本、降低風險的益處、可用的選擇方案的可靠性,要考慮以下方面:
A上述各控制措施層級選擇順序中各要素的組合,采用組合控制措施的需求(如工程措施措施與管理措施的組合)
B以往管理活動中控制的良好習慣(如施工安全技術交底、各安全專項方案等)
C如何使工作適宜于人(如考慮人的心理和生理能力等)
E利用技術進步改進措施
F采用能保護每一個的措施(如采用可保護處于危險源附近的所有人的工程控制措施,優于僅對個人采用個體防護裝備)
G人的行為以及特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并能得到有效控制。
H典型人為失誤的基本類型(如頻繁、重復動作的簡單失誤、記憶錯誤或注意力分散、缺乏理解和判斷失誤、違反規則和程序等);
H風險挖掘措施失效時,對緊急或意外情況做也安排的可能需求。
I非組織聘用人員(如訪問者、承包方人員)對工作場所和現有控制措施陌生的可能性)。
4.6.2.3按照優先順序實施控制措施。在確定優先順序時,應考慮所策劃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的可能性;應優先考慮處置高風險活動的控制措施,或能夠帶來實質性風降低效果的控制措施。
4.6.2.4法律法規或國家、行業規范、標準等必須遵守的要求,應確定有能力達到這些要求。
4.6.2.5應持續對控制措施實施監控,以確保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得到保持。
A各部門對危險源適宜性進行監測,包括監測的例行監測、具體見《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監測控制程序》監測方法包括現場核查、設備檢查、人員行為檢查,針對檢查結果,及時更新危險源清單、制定措施,檢查問題由安全管理部以文件和會議形式傳達有關部門。
B各部門監測新危險源,制定措施方案,落實實施,并檢查、保留有關記錄。
4.6.3記錄的保持
下列信息記錄應保存
4.6.3.1危險源辨識記錄、風險評價記錄
4.6.3.2分層級的控制措施(如安全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安全專項方案等)
4.6.3.3三級安全教育記錄、日常安全教育記錄
4.7危險源的更新要求
4.7.1各單位針對以下情況,對危險源進行調查,按照危險源調查評價程序,評價后,報安全管理部備案
A工作程序或標準改變、、組織機構職責改變、人員換崗、生產工藝發生變化以及工作區域的設備和設施有重大改變時,能及時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
B發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現重大不符合項時能及時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
C大修改造、一次性大型活動,應進行現場危險源識別,形成《不可接受危險源》清單
4.7.2安全管理部每年組織全公司進行一次危險源調查,進行《危險源清單》和《不可接受危險源清單》更新。
4.8持續評審
4.8.1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需持續進行,集團公司各所屬單位應人以下各方面的影響來考慮評審的時間安排和頻次。
A當判定現有風險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和可行時;
B對危險源的響應有需求時;
C對自身產生變更有響應需求時;
D對監視活動、事件調查、緊急情況或應急程序測試結果反饋有響應需求時;
E法律法規有變化時;
F外部因素,如新興的職業健康安全問題等;
G新技術和新設備推廣應用時;
H采取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所提議的變更。
4.8.2持續評審要求
A定期評審可助于確保不同人員在不同時間所完成的風險能夠保持一致。如果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和更好的風險管理技術已成為可用的技術時,那么就有必要做出改進;
B當評審標明現有的或策劃的措施仍然有效時,則無需實施新的風險評價。
5相關文件
5.1參照GB6441-86《企業傷亡事故分類》
5.21999年第50號《煤碳工業企業職工事故報告統計》結果列出的事故類型
5.3衛生部、原勞動部、總工會等頒發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
6記錄
6.1會議記錄
6.2危險源調查表
6.3不可接受危險源清單
篇2:風險辯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制度
一、編制目的全面識別項目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的風險源,準確做出評價檢測,為有效控制管理提供途徑和方法。二、適用范圍1.本制度適用于項目部安全生產管理涉及所有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活動與過程。2.安全科為本項工作的主控部門,負責本制度的編制、修訂并予監督實施。三、術語(一)風險源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二)風險源辨識識別風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三)風險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四)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的大小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五)可容許風險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安全生產方針,已降至組織可接受程度的風險。四、工作制度(一)職責1.項目經理審核批準項目風險源清單及各科室、各施工隊上報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2.安全科負責風險源綜合監督管理,匯總項目部風險源清單,編制風險危險源臺帳。負責組織對風險源辨識評價成果、管理方案的審查。3.各施工隊負責對設備購置、使用、維護過程中的風險源進行監督管理,參加對項目上報的風險源辨識評價成果、管理方案的審查。4.綜合辦公室負責辦公區風險源的辨識評價及管理。5.各施工隊負責人負責組織相關人員辨識轄區內的風險源并組織評價,編制、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二)工作程序1.風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時機1.1項目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之初和變更時。1.2工程項目開工前。1.3法律法規要求發生重大變更時。1.4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職業病、財產損失或相關方重大投訴時。1.5每年年初進行風險源辨識和評價更新時。1.6施工工藝或條件發生重大變更時。2.風險源辨識的過程2.1各科室、各施工隊應指定風險源辨識人。2.2各科室、各施工隊指定的風險源辨識人應具有相應的辨識能力,并經過風險源辨識的專項培訓。2.3各科室、各施工隊依據生產經營活動或服務過程,確定所管轄的作業活動。2.4各科室、各施工隊對所管轄的作業活動逐一辨識期間存在的風險源。2.5各科室、各施工隊應將其辨識出的風險源填入《風險源辨識表》中并上報安全科。2.6安全科應對各部門、各施工隊上報的《風險源清單》進行審核確認,并歸納匯總為項目部《風險源清單》。3.風險源辨識的方法3.1各科室、各施工隊應根據所管轄的作業活動的特性,選用不同的風險源辨識方法。風險源辨識方法包括:現場觀察法和安全檢查表法。3.2現場觀察法亦稱經驗判斷法,是指風險源的辨識人通過對工作環境的現場觀察,就其間是否存在風險源做出判斷的方法。3.3安全檢查表法:亦稱SCL法,是指風險源的辨識人運用已編制好的安全檢查表對某一工作環境內的作業活動進行安全檢查,以辨識其間是否存在風險源的方法。安全檢查表一般由安全科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管理者、操作人員共同編制,并行文下發生各有關科室,作為進行風險源辨識的依據。安全檢查表通常采用以下格式:序號檢查項目檢查內容檢查方法檢查結果檢查意見備注123各科室、各施工隊在風險源辨識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辨識空間內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所有進入作業現場人員的活動,作業現場內所有的設施,風險情況發生的時態、狀態、類型;以及風險源的分布,傷害方式和途徑。4.組織風險評價4.1各科室、各施工隊負責其職責范圍內的風險評價。4.2風險評價的過程項目部應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組成風險評價小組。風險評價小組成員在投入評價工作前應接受相關知識的培訓。風險評價小組應針對《風險源清單》中的每一風險因素逐一做出風險程度評價。風險評價小組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填入《風險評價表》中。4.3風險評價依據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曾發生過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相關方合理抱怨或要求直接觀察到的危險4.3風險評價的方法風險評價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把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作為L,把暴露于風險環境的頻繁程度作為E,把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作為C,根據不同情況和可能性賦予不同分值,將L、E、C分數值相乘,得出之積為D,再根據D的分數不同確定不同的風險等級。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準則如下表:發生事故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預料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6相當可能0.1極不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3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見的暴露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10010人以上死亡7嚴重403-9人死亡3重大,致殘151-2人死亡1引人注目在評價風險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在假定控制計劃或現行控制措施一旦失敗后所造成的結果。5.確定風險分級5.1風險評價小組負責確定風險分級。5.2確定風險分級的過程安全科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和風險等級劃分標準確定風險分級。5.3風險等級劃分準則依據作業風險性評價的結果將風險劃分為5級:劃分標準如下表所示:風險級別D分數值危險程度一級<7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二級70—160一般危險、需要注意三級160—320顯著危險、應該整改四級>320高度危險、立即整改6.判定重大風險因素6.1安全科負責判定重大風險因素。6.2安全科依據風險分級的結果和重大風險因素判定準則,斷定重大風險因素。6.3重大風險因素判定準則風險因素的風險級別為3級以上時,該風險因素為重大風險因素。項目部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認為的風險因素。本年度發生傷亡事故的風險因素。7.實施風險控制策劃7.1各科室、各施工隊負責實施職責范圍內的風險控制策劃。7.2風險控制策劃的過程:各科室、各施工隊應針對每一重大風險因素的特性及風險控制原則,確定對該重大風險因素的控制途徑和控制措施。經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批準后下發執行。8.風險控制的原則風險控制原則是指風險控制的主導思想如下表所示:風險級別風險程度控制原則一級低度無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持記錄二級中度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需要監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三級高度努力降低風險四級極高緊急行動降低風險9.風險控制的途徑風險控制途徑是指風險控制措施選擇的順序如下圖所示控制措施選用順序風險程度人員防范
降低風險
消除風險個體防護管理控制措施工程技術控制措施將危害與人員隔離改用低危害性物質防止使用危害性物質10.風險控制的措施風險控制的措施是指消除風險的方法與手段分為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兩類,包括針對具體重大風險因素采取:A、制定管理目標?B、制定控制目標?C、制定管理方案D、編制運行制度?E、編制操作規程?F、編制作業指導書G、強化現場監管H、做好應急準備?I、保持現有措施更新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相關信息安全科負責組織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相關信息的更新。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更新分為動態評審和動態更新兩種情況。11.定期評審安全科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對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的評審,并根據評審的結果對相關信息予以更新。12.動態更新當有新的安全生產法規頒布,對安全生產有影響的設備更新、工藝過程變化等情況發生時,安全科應立即組織相關科室對風險源進行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進行更新。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更新的方法執行本制度中相關規定。13.運行記錄《風險源清單》《風險評價表》《重大風險因素清單》?
篇3:20萬噸年胎圈鋼絲鹽酸庫環境風險評價
胎圈鋼絲項目使用的鹽酸屬于危險化學品,儲存過程中存在環境風險。1、鹽酸的性質簡介氯化氫的水溶液即鹽酸,純鹽酸無色,工業品因含有鐵、氯等雜質,略帶微黃色。,有強烈的腐蝕性,能腐蝕金屬,對動植物纖維和人體肌膚均有腐蝕作用。濃鹽酸在空氣中發煙,觸及氨蒸氣會生成白色云霧。氯化氫氣體對動植物有害。鹽酸是極強的無機酸,與金屬作用能生成金屬氯化物并放出氯;與金屬氧化物作用生成鹽和水;與堿起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與鹽類能起復分解反應生成新的鹽和新的酸。
表1?鹽酸特性一覽表國標編號81013CAS號7647-01-0中文名稱鹽酸英文名稱Hydrochloric別名氫氯酸分子式HCl外觀與形狀無色有刺激性和臭味的氣味分子量36.46蒸汽壓熔點-114.8℃溶解性易溶于水密度穩定性危險標記主要用途2、風險識別本項目所用酸不屬于劇毒物質和一般毒物(屬低毒類);酸屬腐蝕,爆炸危險物質;根據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重規定,項目酸庫儲存酸的數量約70噸,超過臨界量,構成重大危險源。酸的使用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對照《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58-92)規范標準,酸裝置在正常運行時不會釋放易燃物質;即使釋放也是在酸泵的軸封處和閥門、法蘭、管件接頭等密封處偶爾的、短時的發生。第二級釋放源存在的區域,可劃為2區。2區的概念是在正常運行時不可能出現爆炸性氣體混合物的環境。正常運行是指正常的開車、運轉、停車,易燃物質產品的裝卸,密閉容器的開閉,安全閥、排放閥、以及所有設備都在其設計參數范圍內工作的狀態。“當通風良好時,易燃物質可能出現的最高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的10%”,可劃為非爆炸危險區。從上述分析中得知,出現最高濃度能超過爆炸下限10%的概率近似為零。同時酸的比重很輕,因此,它難以聚集到爆炸極限的濃度。因此,可以將酸系統作為非爆炸危險區看待。同時,酸在正常工況下的自然損耗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發生酸泄漏的常見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工人違章操作以及設備、容器陳舊,管道破裂,閥門損漏,或者運輸不當等導致生產性事故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綜上所述,本項目按庫存環境風險來源酸泄漏。酸泄漏因素主要有:1)管路系統漏泄(包括管道、閥門、連接法蘭、泵的密封等設備及部位);2)儲罐泄漏;3)自認因素,如地震、雷擊等。根據類比資料,酸泄漏一般產生酸儲罐泄漏,本項目酸儲罐酸量最大為70噸,根據統計資料,本次評價酸儲罐發生事故時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3、重大危險源識別根據HJ/T169-2004《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附錄A.1重爆炸性物質、易燃物質和有毒物質名稱及臨界量表,對項目涉及的危險化學品進行識別,本項目所涉及的危險物質為液酸。表2?重大危險源辨識結果名稱臨界量t現實儲存量t是否構成重大危險源生產場所儲存區生產場所儲存區生產場所儲存區鹽酸0.01500否是4、源強分析對于高壓(低溫)液化儲罐,當裂口處位于液相空間時,盡管液體流出并可能發生閃蒸,但由于液體的流出阻力大,內壓下降速度緩慢,儲罐內過熱液體不會發生蒸氣爆炸。閃蒸所需能量來自過熱液體中所儲存的能量,即Q=mCp(To-Tb),m為過熱液體的質量,Cp是液體的熱容,To是降壓前液體的溫度,Tb是降壓后液體的沸點。當Q遠遠小于液體的蒸發熱△Hv時可認為泄漏的液體不會發生閃蒸,此時的瞬時泄漏量可用流體力學的努利方程計算:Ql=CdAp√2(P-Po)/P+2gh式中:QL---液體泄漏速度,kg/sCd---液體泄漏系數,此值常用0.6-0.64A----裂口面積,m2P-------容器內介質壓力,PaPo------環境壓力,Pag-------重力加速度h-------裂口之上液體高度,m。本次評價考慮當酸儲罐出現一個1cm2裂口時,此時容器內壓力位1.4MPa,環境壓力設定為1個標準大氣壓,由于酸儲罐一般為臥式,考慮底部出現裂口,高度取1m,將上述數據代入得出此時的酸泄漏速度是0.021Kg/S。假設一個鹽酸儲罐發生泄漏,10min內快速處理泄漏事故,則鹽酸泄漏時間為10min。5、泄漏事故對環境敏感點的影響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中的最高容許濃度為評價標準。泄漏的鹽酸被收集在防火堤之內,假定一個儲罐發生泄漏,搶險在10min內完成,在不利氣象條件(常風1.9m/s,F穩定度)對鹽酸泄漏下風向不同時間氯化氫的濃度進行預測。表3?鹽酸泄漏在不同時間的氯化氫濃度分布時間.4592132.482523.65720..4592132.482572.016645.24266..4592132.482572.016645.242623.09392..359445.242223.09398.230370..42268.327161..112174.83500由表3可以看出,鹽酸發生泄漏時,隨著時間與距離的擴大,其濃度越來越低;對泄漏控制的越及時,其濃度分布范圍越小。表4鹽酸泄漏對環境的最大影響范圍時間2min4min8min15min30min45min53.5min最大落地濃度mg/m31871.4161848.5351848.535113.248811.78722.30070.9882距離m短時間接觸濃度控制范圍m表5?鹽酸泄漏揮發的氯化氫對環境的最大影響及范圍時間2min5min10min12min15min20min最大落地濃度mg/m3205.9422205.9422205.942260.208619.44487.1977距離m短時間接觸濃度控制范圍m根據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限值(TJ36-39),本項目發生泄漏時將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因此項目應加強設備管理維護,嚴防鹽酸泄漏事故的發生。6、鹽酸泄漏事故預防措施1)酸、堿裝置均采用露天布置,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和對操作人員的傷害,有利于有毒氣體的擴散。2)為防止酸堿物質對人體的灼傷。在必要的位置設置沖洗管、洗眼器,萬一出現酸堿泄漏,噴射傷人時可及時應急沖洗處理。3)對酸堿設施周圍采用耐腐蝕地坪,防止泄露物質對地坪的腐蝕。對于大量泄漏的硫酸,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排放。4)對運轉設備、閥門、管道材質的選型選用先進、可靠的產品。對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嚴格遵守有關規范、規定執行。5)在各危險地點和危險設備處,設置防護罩、防護欄等隔離設施,并設立安全標志或涂刷相由于酸堿物質均有一定的揮發性,為防止揮發氣體對周圍人員的傷害,在有可能發生泄漏的生產現場配置防毒面具、耐酸手套和膠靴、安全帽、防護眼鏡和膠皮手套,進入高濃度作業區時應戴防毒面具,車間常備救護用具及藥品。7)裝置鋼框架及設備裙座均采用相應的耐腐蝕材料;8)本工程主要是原料鹽酸的運輸,建議運輸車輛和裝備應符合懸掛規定的標志和配置標志燈的規定,車輛、容器、裝卸機械工具符合規定的條件,遵守公安機關規定的行車路線和行車時間,中途不得隨意停車,路過居民區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7、鹽酸泄漏事故防范處理措施1)、具有易燃、易爆介質的生產廠房遵守防火、防爆等安全規范、標準的規定,建筑物按《建筑防火設計規范》的規定進行設計,對易泄漏有害介質的管道及設備盡量露天布置。2)、具有化學灼傷危險的作業區,應設計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防護措施,并在裝置區設置救護箱。工作人員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3)、電氣設計均按環境要求選擇相應等級的F1級防腐型和戶外級防腐型動力及照明電氣設備。根據車間的不同環境特性,選用防腐、防水、防塵的電氣設備,并設置防雷、防靜電設施和接地保護。4)、應定期對有害氣體危害崗位進行監測,并根據結果,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有塵毒危害崗位的工人應配備相應的個體防護用品,并嚴格按要求穿戴。5)、危險化學品的輸送管道應使用無縫鋼管或鑄鐵管,管道連接采用焊接或法蘭連接,法蘭連接使用墊片的材質應與輸送介質的性質相適應,不應使用易受到輸送物溶解、腐蝕的材料。6)、危險化學品倉庫按照貯存危險化學品的種類要求,必須按標準設置相應的消防器材。7)、廠內交通應加強管理,劃出專用車輛行駛路線、限速標志等并嚴格執行。8)、揮發性物品裝置均采用露天布置,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和對操作人員的傷害,有利于有毒氣體的擴散。9)、為防止化學品對人體的灼傷。在必要的位置設置沖洗管、洗眼器,萬一出現泄漏噴射傷人時可及時應急沖洗處理。10)、采用耐腐蝕地坪,防止化學品泄露對地坪的腐蝕。對于大量泄漏的腐蝕性化學品,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排放。11)、在各危險地點和危險設備處,設置防護罩、防護欄等隔離設施,并設立安全標志或涂刷相應的安全色。12)、在有可能泄漏化學品的地方設置事故洗眼淋浴器。生產現場配置防毒面具、耐酸手套和膠靴、安全帽、防護眼鏡和膠皮手套,進入高濃度作業區時應戴防毒面具,車間常備救護用具及藥品。13)、在裝置區內儲罐及沿道路設置消火栓和消防管網,并按規定在裝置區內設置一定數量的手提式滅火器。14)、裝置鋼框架及設備裙座均采用相應的耐腐蝕材料。15)、在鹽酸儲罐周圍設計圍堤及與大于儲罐容積事故排放池,防止儲罐泄漏流出。8、急救措施鹽酸主要經呼吸道吸入,也可經皮膚及消化道進入人體。毒理學簡介:人吸入LCLo:1300ppm/30M;LCLo:3000ppm/5M。大鼠吸入LC50:3124ppm/1H。小鼠吸入LC50:1108ppm/1H。氯化氫吸入后大部分被上呼吸道粘膜所滯留,并被中和一部分,對局部粘膜有刺激和燒灼作用,引起炎性水腫、充血和壞死。在高濃度氯化氫作用下,動物尸檢可發現肺水腫及出血。兔吸入6400mg/m^3濃度的氯化氫30分鐘,可因喉痙攣、喉水腫、肺水腫死亡;吸入5000mg/m^3,1.5小時,在2~6天后死亡。鹽酸屬強酸,可使蛋白質凝固,造成凝固性壞死。其病理變化是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壞死和潰瘍。嚴重時可引起受損器官的穿孔、瘢痕形成、狹窄及畸形。臨床表現:本品煙霧吸入后即刻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出現嗆咳、流淚、咳嗽、胸悶、呼吸加快;檢查可見鼻腔及咽喉粘膜充血及水腫,并有漿液性分泌物;肺部可聞及干性或濕性羅音。吸入高濃度煙霧可引起肺水腫,出現紫紺,呼吸及脈搏加快,咳嗽加重,咳血性泡沫痰;兩肺可聞濕羅音,體溫升高或正常,血壓下降。胸部*線檢查可見肺水腫影象。高濃度吸入時,有時尚可引起喉痙攣或水腫,甚至導致窒息,很快死亡,其原因是由于喉痙攣或支氣管痙攣,或反射性呼吸中樞抑制。誤服鹽酸后,口腔、咽部、胸骨后和腹部發生劇烈的灼熱性疼痛。嘴唇,口腔和咽部可見有灼傷,甚至形成潰瘍。嘔吐物中有大量褐色物及食道及胃粘膜的碎片;嚴重者可發生胃穿孔、腹膜炎、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以及便秘、腹瀉等。皮膚受氯化氫氣體或鹽酸霧刺激后,可發生皮炎,局部潮紅、癢感,或出現紅色小丘疹以至水泡;若皮膚接觸鹽酸液體,則可造成化學性灼傷。處理:急性吸入中毒:立即脫離現場,除去被污染的衣物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鹽酸煙霧所致急性氣管炎時,可用4%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必要時給氧。如刺激癥狀明顯,咳嗽頻繁,并有氣急、胸悶等癥狀,可以0.5%異丙基腎上腺素1ml及地塞米松2mg霧化吸入。誤服中毒:嚴禁洗胃,也不可催吐,以免加重損傷或引起胃穿孔。可用2.5%氧化鎂溶液、牛奶、豆漿、蛋清、花生油等口服。禁用碳酸氫鈉洗胃(或口服),以免產生二氧化碳而增加胃穿孔的危險。其他進行對癥療法。皮膚和眼的處理:脫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灼傷處用5%碳酸氫鈉液洗滌,爾后處理創面同燒傷。濺入眼內,即以大量溫水沖洗,爾后以2%碳酸氫鈉或生理鹽水沖洗,最后用可的松眼液滴眼。創面較大時,需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9、應急預案表6應急預案內容序號項目內容1應急計劃區危險目標:裝置區、儲罐區、環境保護目標2應急組織機構、人員工廠、地區應急組織機構人員3預案分級響應條件規定預案的級別及分級響應程序4應急救援保障應急設施、設備、器材等5報警、通訊聯絡方式規定應急狀態下的報警通訊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6應急環境監測、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由專業隊伍對事故現場進行偵查監測,對事故性質、參數、后果進行評估,為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7應急監測、防護措施、清除措施和器材事故現場、臨近區域、防火區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和相應設備。8人員緊急撤離、疏散、應急劑量控制、撤離、組織計劃事故現場、工廠臨近區、受事故影響的區域人員及公眾對毒物應急劑量控制規定,撤離組織計劃及救護,醫療救護與公眾健康。9事故應急救援關閉程序與恢復措施規定應急狀態終止程序,事故現場善后處理,恢復措施;臨近區域解除警戒及善后恢復措施10應急培訓計劃應急計劃制定后平時安排人員培訓與演練11公眾教育和信息對工廠臨近地區展開公眾教育、培訓和發布有關信息。10、結論綜上所述,在鹽酸的使用過程中如能嚴格遵守有關法規,在發生意外時能及時采取措施,本項目產生的有害氣體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