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2024-07-14 閱讀 5366

生產安全事故和職業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風險評價的范圍一般包括:

(1)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2)常規和異常活動;

(3)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4)所有進入作業場所的人員的活動;

(5)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6)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

85

(7)人為因素,包括違反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

(9)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

3、公司成立風險評價小組,指導全公司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完成公司內常規生產經營活動過程的風險評價。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對識別和評價結果進行評審。

4、各部門識別本部門非常規生產經營活動的危害和風險評價,制訂重大風險控制管理措施,報安全管理辦公室審定后實施。

5、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識別公司內的重大隱患,接收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的重大隱患通知,并建立檔案,制定隱患治理實施方案。

6、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識別公司內的重大危險源,建立檔案,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采取的應急措施。

7、公司成立風險評價工作小組,可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各職能部門成立以本部門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為組長的風險管理小組,負責本部門非常規活動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

8、初始狀態評審

在體系建立之前,公司風險評價小組對初始狀態進行評審,提供開展安全標準化持續改進的起點。評審的主要內容有:

1)相關法律、法規及其他應遵守的要求;

2)識別公司活動、產品、服務或運行條件中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3)對公司有關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慣例、制度的調查。

4)對以往事件、事故和緊急狀態調查的資料進行評估。、

9、危害識別、風險評價的時機與頻次規定。

86

1)每年組織一次對常規活動中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非常規活動,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常規活動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每年2月份進行。

2)非常規活動主要包括:新的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新改擴建設項目、動土、拆除、設備檢維修、重要工藝變更、設備變更、危險性較大的作業、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等。

10、危害識別順序及內容

1)部門;

2)生產現場;

3)生產現場平面布局;

4)生產工藝過程;

5)生產設備、裝置;

6)危險作業;

7)有害作業部位(粉塵、毒物、噪音、振動、高低溫);

8)各項制度(勞動保護、體力勞動強度等);

9)生活設施和應急;

10)外出工作人員和外來工作人員。

11、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1986)及其附錄A16不安全狀態和附錄A-17不安全行為對危害逐項進行辨識,辨識中應充分考慮事件的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12、根據安全標準化要求,結合公司實際,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檢查表分析(SCL)法對危害進行辨識。

87

(1)工作危害分析法:從作業活動清單選定一項作業活動,將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后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風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該方法是針對作業活動而進行的評價。

(2)安全檢查表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經驗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員針對分析的對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與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確定檢查項目。再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制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安全檢查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工藝、作業場所或操作規程的分析。

13、通過風險評價確定風險等級,風險評價準則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嚴重性S及風險度R,風險度R=可能性L×后果嚴重性S,其判斷準則見本制度附件。

14、重大風險的記錄和處理:

1)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可直接判定為重大風險以上等級。

2)對重大風險以上等級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并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直到可接受程度。

3)將重大風險以上等級記錄于《重大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中。

15、控制措施:

風險評價小組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及經營運行情況等,對風險確定優先控制的順序,采取措施消減風險,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預防事故的發生。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進性和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經濟合理性及企業的經營運行情況;

88

4)可靠的技術保證和服務。

選擇的控制措施應包括:

1)工程技術措施,實現本質安全;

2)管理措施,規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

4)個體防護措施,減少職業傷害。

16、風險控制措施策劃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1)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

2)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

3)是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

4)受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17、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識別重大隱患并建立檔案,對項目的立項、治理、

竣工驗收等過程進行管理。重大隱患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評價報告與技術結論;

評審意見;隱患治理方案,包括資金概預算情況等;治理時間表和責任人;竣工驗收報告。

18、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的控制措施,包括修訂和新制定的操作規程,及時向從業人員進行宣傳、培訓教育,以使從業人員熟悉其崗位和工作環境中的風險,應該采取的控制措施,保護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保證生產安全。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