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中毒危害及預防措施
1.概述
氨(NH)為無色強烈辛辣刺激性惡臭味氣體,易燃,燃燒后生成氨氧化物有毒煙霧,氨和空氣的混合物有爆炸性。氨在常溫下可加壓液化。氨又極易溶于水而形成氨水,即氫氧化銨(NH4OH),此為極易揮發的無色溶液,為強堿性,有刺鼻氣味。
2.接觸機會與健康危害
職業接觸主要見于使用氨的工業生產,如硫銨、碳氫銨、尿素等多種化肥生產及制堿、制藥、鞣革、塑料、樹脂、染料、炸藥、合成纖維等有機化學工業,還常作制冷劑使用。一般在這些職業活動中很少發生吸人事故。但往往由于液氨鋼瓶、儲罐的爆炸、運輸管導或閥門的破裂,或運輸中的意外等而造成中毒事故。此外,在下水道內氨常與硫化氫同時存在,對下水道維修工人是一種隱患。
氨對人員健康的危害與當時環境中氨的濃度和接觸時間的長短有關。侵害途徑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吸人,并伴有對眼和皮膚的損害。低濃度氨主要對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結膜、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加等。高濃度氨可產生腐蝕作用,可造成組織溶解性壞死,引起皮膚及上呼吸道黏膜化學性炎癥及灼傷、肺充血、肺水腫及肺出血等,造成呼吸功能障礙,出現低氧血癥,乃至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心腦缺氧。嚴重氨中毒除呼吸道病變外,還常有心肌、肝臟及腎臟損害,使病情更為復雜和嚴重。氨被吸收后使血氨升高,可引起糖代謝紊亂。腦氨增高,可產生神經毒作用,開始興奮,隨后驚厥,繼而嗜睡、昏迷。還可通過神經反射作用引起心跳和呼吸驟停。
空氣中氨濃度與中毒征象間的對應關系為:氨濃度為0.7mg/m3時吸入45min可聞到氣味;濃度為67.2mg/m3吸入45min鼻咽部有刺激感;濃度為175~300mg/m3吸入28min鼻、眼明顯刺激,呼吸心率加快;氨濃度達350~700mg/m3時,工人不能工作;氨濃度達1750~4000mg/m3時可危及生命。在氨的生產和儲運過程中,若大量泄漏被人吸入或接觸皮膚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3.臨床表現
職業性急性氨中毒是指在職業活動中,短時間內吸人高濃度氨氣引起的以呼吸系統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并常伴有眼和皮膚灼傷,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職業性急性氨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刺激反應
僅有一過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如流淚、咳嗽、咽痛、胸悶、頭暈、頭痛等。肺部無陽性體征,胸部*射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2)眼或皮膚的灼傷
眼和皮膚接觸氨或氨水均可造成灼傷,眼灼傷主要表現為眼結膜水腫、疼痛、角膜潰瘍、虹膜炎、晶體混濁,嚴重者甚至角膜穿孔而失明。皮膚灼傷一般以顏面、頸部、腋下、腹股溝及陰囊等潮濕部位為主,出現紅斑或水皰,或因水分吸收、脂肪皂化而壞死。大面積灼傷還可能導致休克。
(3)輕度中毒
表現為流淚、咽痛、聲音嘶啞、咳嗽、咳痰;肺部出現干啰音,胸部*射線檢查顯示肺紋理增強,邊緣模糊,符合急性氣—支氣管炎表現,或有I一Ⅱ度喉水腫。
(4)中度中毒
出現支氣管肺炎,表現為聲音嘶啞、胸悶、呼吸困難、劇烈咳嗽、有時有血絲痰;呼吸頻數、輕度紫紺、肺部出現干、濕啰音;胸部*射線影像檢查顯示肺紋理增多、紊亂,邊緣模糊的散在的斑片狀陰影;呈低氧血癥;或有Ⅲ度喉水腫。
(5)重度中毒
出現肺泡性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嚴重喉水腫或并發較重的氣胸或縱隔氣腫,或窒息。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劇烈咳嗽、咳大量粉紅色泡沫痰、胸悶、氣急、心悸、呼吸困難、明顯紫紺、雙肺滿布干、濕噦音。胸部*射線影像檢查顯示兩肺野有大小不等邊緣模糊的斑片狀或云絮狀陰影,有的可融合成大片狀或蝶狀陰影。血氣分析呈現重度低氧血癥。
4.救治原則與其他處置
(1)現場救護
①脫離接觸現場,迅速將傷員轉移到空氣新鮮處,維持呼吸、循環功能。
②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被污染的眼和皮膚,必要時可用硼酸溶液徹底沖洗眼睛。
③呼吸道如有燒傷,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嚴重者應進行現場急救處理。
④用弱酸噴霧劑經呼吸道吸人中和,以防止氨繼續產生腐蝕作用。
(2)治療原則
①早期防治肺水腫,應根據中毒情況盡早、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質激素、莨菪堿類藥物,尤其要注意嚴格限制補液量,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②保持呼吸道通暢:可給予氣管解痙劑、除泡劑(如10%二甲基硅油等)、霧化吸人療法,必要時應予氣管切開術,以清除氣道堵塞物,防止窒息。
③對腐蝕引起的皮膚、黏膜燒傷,應按燒傷治療處理。參照GBZ54或GBZ51。
④合理氧療,并防止繼發感染,及時合理應用抗菌素。同時應及時進行*射線和血氣觀察,加強護理。
(3)其他處置輕度中毒者,治愈后可回原崗位工作。中、重度中毒者,視疾病恢復情況,一般應調離刺激性氣體作業崗位。對留有喘息性支氣管炎、間質性肺纖維化或氣道狹窄等后遺癥的患者,可按“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GB/T16518—1996)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5.預防、安全與勞動保護
為預防職業性急性氨中毒的發生,首先必須強化安全意識,做好勞動保護工作。①工程條件控制:密閉系統,做好通風。
②防火防爆。
預防火災與爆炸措施:在作業場所禁止明火、禁止火花、禁止吸煙。現場所用電器和照明燈具應有防爆安全設置。
消防與滅火方法:周圍環境著火時,允許使用各種滅火劑。著火時可噴水保持儲氨鋼瓶冷卻。
③儲運安全:在儲運氨氣鋼瓶時,應避免受日光及熱輻射的影響和相互碰撞,以免瓶內壓力升高而發生爆炸。氨氣鋼瓶應與氧化劑、酸、鹵素分開存放,并保持陰涼。應儲存在通風良好的處所。需做好防火工作。
④樹立安全健康、勞動保護意識,加強對作業人員上崗和定期的職業安全衛生知識培訓。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防止跑、冒、滴、漏現象,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重點企業還應制訂應急救援預案。
⑤在氨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要經常檢修閥門和管道是否密閉,并應強調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加強個人防護措施。一是吸人防護,采用通風、局部排氣或呼吸防護器;二是皮膚防護,使用隔冷手套及防護服;三是眼睛防護,使用面罩或眼睛防護結合呼吸防護器。
⑥做到工作環境符合勞動衛生標準:空氣中氨的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為20mg/m3,短時間接觸的容許濃度為30mg/m3。
⑦勞動者上崗前應進行體檢,在崗期間應每年體檢一次。凡查出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疾病,或有明顯的肝臟或腎臟疾病,或明顯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均應禁止上崗或脫離氨氣危害作業。
篇2:餐飲公司食物中毒預防措施
餐飲有限公司食物中毒預防措施
為了加強我公司餐飲食品衛生管理,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保障學校師生、企業員工身體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及《廣東省集體食堂預防食物中毒指引》,制定本措施如下:
一、加工、經營場所應當保持內外環境整潔,采取消除蒼蠅、老鼠、蟑螂和其它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條件的措施,并防止病媒生物進入的設施。
二、食品原料及食品采購
(1)到持有衛生訴、許可證的經營單位采購食品,必須索要對方的衛生許可證復印件及產品檢驗合格證,并相對固定采購場所。
(2)采購新鮮潔凈的食品原料,不買不賣不用有
篇3:食物中毒及預防措施
一、豆漿中毒
1、中毒原因:生大豆含有一種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體內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對胃腸有刺激作用。
2、中毒表現:潛伏期數分鐘到1小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有的腹瀉、頭痛,可很快自愈。
3、預防措施:豆漿必須煮開再喝。
二、豆角中毒
1、中毒原因:豆角品種很多,豆角引起中毒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由于豆角中所含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引起的。
2、中毒表現:潛伏期為數十分鐘至五小時。主要為胃腸炎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以嘔吐為主,并伴有頭暈、頭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燒灼感,預后良好,病程一般為數小時或1-2天。
3、預防措施:"燒熟煮透"。
三、發芽土豆中毒
1、中毒原因:土豆中含有一種生物堿,叫龍葵素。正常土豆中龍葵素的含量較少,為2-10毫克%。當土豆發芽后皮肉變綠,龍葵素含量增高。人一次食用0.2~0.4克可發生中毒。
2、中毒表現:一般在進食后十分鐘至數小時出現癥狀,胃部灼痛,舌、咽麻,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中毒者體溫升高,頭痛,昏迷,出汗,心悸。兒童常引起抽風、昏迷。
3、預防措施:⑴土豆應貯存在低溫、通風、無直射陽光的地方,防止生芽變綠。⑵生芽過多或皮肉大部分變黑、變綠時不得食用。⑶發芽很少的土豆,應徹底挖去芽和芽眼周圍的肉。因龍葵素溶于水,可侵入水中泡半小時左右。
四、亞硝酸鹽中毒
1、中毒原因:亞硝酸鹽可使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輸送氧氣的功能。因而出現青紫和組織缺氧現象。
2、中毒表現:潛伏期30分鐘-3小時,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膚青紫,呼吸困難,并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的昏迷,抽搐,終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預防措施:⑴不吃腐爛變質蔬菜。⑵加強宣傳、不要誤食亞硝酸鹽。
五、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
1、病原菌:沙門氏菌屬是很大的一組細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有鼠傷寒,豬霍亂,腸炎沙門氏菌,付傷寒甲、乙等。這種細菌在外環境中的生活力較強。在水、牛乳及肉類食品中能生存幾個月,其繁殖的最適溫度為37℃。乳與乳制品中的沙門氏菌經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2、中毒食物和污染源: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動物性食品,特別是肉類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類、奶類食品引起。
3、臨床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潛伏期一般12-24小時,短的數小時;長則2-3天。前驅癥狀有惡心,頭痛,全身乏力和發冷等。主要癥狀有嘔吐,腹瀉,腹痛,糞便為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帶膿血和粘液。一般發熱38℃-40℃。重病人出現寒戰,驚厥,抽搐和昏迷。病程為3-7天,一般預后良好。但是,老人,兒童和體弱者如不及時進行急救處理也可導致死亡。
4、預防措施:⑴防止食品被沙門氏菌污染;⑵控制食品中沙門氏菌的繁殖;⑶徹底殺死沙門氏菌。
六、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
含組胺高的魚類主要是青皮紅肉的海產魚類。如鮐魚、青魚、沙丁魚、秋刀魚等。
1、中毒原因:這類魚含有較高量的組氨酸,經有些細菌作用,在適宜的條件下魚肉中的組氨酸經脫羧酶作用產生組胺和類組胺物質--秋刀魚素。
2、中毒表現:組胺中毒與人的過敏體質有關。中毒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毛細血管擴張。潛伏期為數分鐘至數小時,特點是發病快,癥狀輕,恢復快,少有死亡。主要癥狀為皮膚潮紅,結膜充血,似醉酒樣,頭暈,劇烈頭痛,心悸,有時出現蕁麻疹。一般體溫不高,多于1-2日內恢復。
3、預防措施:⑴加強魚類食品衛生管理;⑵過敏體質的人不能食用;⑶對容易產生大量組胺的鮐魚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