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公司糾正與預防措施控制程序(5)
物業公司糾正與預防措施控制程序(五)
1.0目的
通過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對存在的或潛在的不合格原因進行調查分析,以防止問題的發生,從根本上消除產生不合格的原因或隱患,確保體系和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
2.0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物業管理全過程中及質量體系出現異常時,或通過資料分析發現物業管理質量體系存在異常時的對策與處理。
3.0術語
3.1不合格:沒有滿足要求。
3.2糾正措施:為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3預防措施:為消除潛在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0主要職責
4.1管理者代表負責批準所需采取的糾正和預防措施。
4.2各部門負責人負責組織對本部門需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問題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并監督實施。
4.3品質督察部主管對各部門制定和實施的糾正和預防措施的處理結果進行跟蹤和驗證。
5.0程序內容
5.1物業管理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現不合格,應制定糾正措施。
5.1.1在服務過程.服務評定.檢查中發現物品或服務不合格;
5.1.2業主投訴和意見反映;
5.1.3內部質量體系審核;
5.1.4管理評審;
5.1.5連續兩個月部門承擔的質量指標之一未達到規定時;
5.1.6設備、設施由于維護檢修不及時或未達到使用要求影響提供服務36小時及以上時:
5.1.7發生治安、刑事案件時;
5.1.8顧客嚴重投訴時;
5.1.9不合格進行了評審需采取糾正措施時。
5.2糾正措施
5.2.1服務過程中不合格所采取的糾正措施
a.服務過程中不合格,如屬于輕微不合格,不影響服務質量或造成不良后果,則按照《不合格控制程序》執行。
b.如服務過程中不合格重大影響質量或連續發生同類不合格,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合格,則由責任部門填寫《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對不合格原因進行分析,制定糾正措施,經管理者代表批準后實施,品質督察部對糾正措施的實施進行跟蹤驗證,并將驗證結果記錄在《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
5.2.2對于客戶或業主的投訴按《客戶滿意度控制程序》執行,必要時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并記錄。
5.2.3對管理評審中發現的不合格需制定糾正措施時,由管理者代表負責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糾正措施,并填寫《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內部質量體系審核中發現的不合格按《內部質量審核控制程序》執行。
5.3預防措施
5.3.1各部門根據來自各方的信息,包括影響服務質量的有關過程,對不合格評定結果、各種審核報告、服務報告質量記錄、業主投訴等通過對信息分析,發現、確定潛在不合格及其原因,填寫《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并交品質督察部主管。
5.3.2下列情況之一時(不局限于此),應制定預防措施:
a.當服務質量發生周期性、系統性波動,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導致不合格發生時;
b.內部質量審核、管理評審指出的潛在不合格的問題;
c.質量體系運行不暢發生"有事無人管理"或"工作推諉、扯皮"時;
d.對顧客的意見、建議、抱怨、期望進行分析,需采取措施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和期望時。
5.3.3品質督察部主管組織相應部門評價防止不合格發生的措施的需求,確定所需的措施,經管理者代表批準后實施。
5.3.4責任部門采取預防措施并進行控制,以保證預防措施的有效實施。
5.3.5品質督察部主管對所采取的預防措施進行驗證并記錄《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
5.4管理者代表負責將糾正、預防措施的有關信息交管理評審進行評價。達到預期目標的責成品質督察部納入相關文件或形成新的文件予以鞏固,對未按措施實施或實施結果未達到預期目標的應予以批評、處罰并由品質督察部再次填發《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由責任部門重新分析,再次制定并實施糾正、預防措施。
5.5由于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引起的文件更改,由各部門提出,經管理者代表審批后進行更改,具體按《文件控制程序》執行。
5.6糾正/預防措施的基本要求。
5.6.1必須從根源上分析實際和潛在的問題的原因,不應把糾正與糾正措施混淆。
5.6.2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合格,其根源可能是下述一種或多種。
a.人員:
----文化素質不夠,不能接受或掌握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缺乏必要且適宜的培訓;
----缺乏必要的教育,沒有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和責任感。
b.設備(含設施、裝置、測量設備):
----缺乏必要的設備或設備不配套;
----選用的設備與服務的質量要求不相宜;
----維護、保養、調整無規范或未按規范執行。
c.材料(含原材料、元器件、配件、輔材):
----選擇不當,不能滿足設備需要的要求;
----搬運貯存不當造成損壞或混料(批);
----使用錯誤;
----標識錯誤或不清。
d.方法(含作業、作業流程):
----必須的規范作業流程不完整、不適用;
----規范的要求不一致;
----未按規范執行;
----使用失效或作廢的文件。
5.6.3糾正/預防措施必須具體,盡可能定量化,并落實具體實施者和完成期限。措施所涉及的部門應予以實施或配合,并承擔相應責任。
5.6.4糾正/預防措施實施結束后,應提請品質督察部驗證。措施涉及的資源配置、文件更改或增添應按公司相應規程規定辦理。
5.7品質督察部應保存《不合格報告》和已完成驗證的《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
6.0支持性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不合格控制程序》
6.3《客戶滿意度控制程序》
6.4《內部質量審核控制程序》
6.5《糾正/預防措施處理單》
篇2:糾正預防措施管理制度
1、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是制定糾正與預防措施的最高管理機構;公司安全環保部為公司糾正與預防措施的主要執行部室;公司各部室及基層單位為糾正與預防措施實施的對象;
2、糾正與預防措施應涵蓋各級安全委員會的活動,培訓程序及培訓質量的評估、變化管理流程要求、職業衛生檢測、事故調查、事故分析、事故報告、公司標準化系統評價、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法律法規的獲取與識別、應急管理等內容;
3、確保公司糾正與預防措施溝通的有效性及實效性;
4、公司安全委員會全體成員系為公司糾正與預防措施溝通人員,建立相關的制度及職責;
5、溝通對象為公司所屬范圍內與安全工作有關或相關的事宜;
6、溝通方式或頻率為公司每月經濟運行會和公司調度
7、糾正與預防措施須設立計劃或方案,計劃或方案中須載明責任人員、行動步驟、時間要求、地點及行動的跟蹤要求等;
8、糾正與預防措施的文件、記錄應以檔案形式保管。
篇3:糾正預防措施實施保障制度
1、目的
針對不合格項采取糾正措施,針對可導致不合格的隱患采取預防措施,實現安全標準化體系的持續改進。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安全標準化實施中糾正、預防與改進措施的制定、實施和驗證。
3職責
3.1安全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對不合格項的識別,并確定相應的糾正與預防措施。
3.2安全科根據管理體系的要求,督促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并對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驗證。
3.3各采區、班組和部門負責在所轄區域實施相應的糾正和預防措施。
4、工作程序
4.1糾正措施
4.1.1安全管理者代表組織相關人員對安全標準化體系所涉及的個過程和環節可能出現的不合格項進行識別,并確定相應的糾正措施。
4.1.2各采區、班組和部門將安全標準化體系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不符合項及其他信息以書面形式向安全管理者代表報告。
4.1.3管理者代表組織人員對不符合項進行確認和原因分析。在全面衡量風險、成本、可靠性、安全性等基礎上確定所要采取的糾正措施及責任部門,包括預期要達到的目標和完成期限。
4.1.4各班組或相關崗位部門實施相應的糾正措施,安全科負責對措施實施情況進行監控和驗證,實施和驗證的過程應形成相應的記錄,驗證結果應書面報安全管理者代表。
4.1.5糾正措施的實施應保持各過程及環節的正常受控,并消除可導致不符合及偏差發生的原因。
4.1.6糾正與預防措施的實施應滿足對以下過程和活動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培訓、檢查系統、隱患整改、事故事件調查、風險評價。
4.2預防措施
4.2.1預防控制是安全標準化體系建立和運行的一項重要原則,廠長和安全科應遵循PDCA的原理,采用過程方法,收集影響安全標準化體系運行的有關信息,對每個過程進行分析,識別所有潛在的不符合項,并找出原因,確定和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必要時要為預防措施的執行制定專門的實施計劃。
4.2.2安全科要通過對管理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對作業過程及現場的觀察,經常性的對各個過程和環節的潛在不符合因素進行識別哦,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4.2.3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應形成記錄,預防措施的實施效果應予以驗證。
4.2.4安全科負責將所采取措施的有關信息和記錄提交給管理評審,包括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結果和驗證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