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質量事故預防處理措施
目前,礦井正處于全面建設時期,礦建、土建及安裝三類工程全面展開。保證工程質量,實現質量目標和經濟效益,預防工程質量事故的發生,是礦井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認真切實地抓好,做好有關各項工作。
工程質量事故的原因及分類
工程質量事故為凡在施工(包括設備調試)過程中,發生不符合設計要求或施工誤差超出規程、規范、質量標準的允許值范圍,需要返工或造成永久性缺陷的,或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操作、使用、調整及保管不當造成設備、器材損壞的。
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違反基本建設程序
勘察和設計錯誤
施工程序或方法錯誤
材料、設備器件不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人員過失
其它原因
工程質量事故按其嚴重程度分為一般事故和重大事故。
一般事故為礦建工程直接經濟損失金額一次達一萬元以上(含一萬元),不滿十萬元;土建、機電安裝工程直接經濟損失金額一次達三千元(含三千元)以上,不滿十萬元;或返工金額礦建在一萬元以內,土建、機電安裝在三千元以內但返工影響關鍵路線進度十天以上的
重大事故可分為四個等級
一級:死亡三十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三百萬元以上;
二級:死亡十人以上,二十九人以下或直接經濟損失一百萬元以內,不滿三百萬元;
三級:死亡三人以上,九人以下或重傷二十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三十萬元以上,不滿一百萬元;
四級:死亡二人以下或重傷三人以上,十九人以下或直接經濟損失十萬元以上,不滿三十萬元。
工程質量事故的預防
1.認真學習并嚴格執行相關的建設規范、規定、作業規程及設計要求等;
2.全面貫徹執行各項工程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
3.貫徹“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職業道德,強化勞動紀律觀念,盡職盡責;
4.嚴格控制工程質量,不斷提高施工技術水平,并建立質量管理組織,嚴格檢查制度;
5.必須明確各級質量責任制,行政正職為質量第一責任者,各級技術負責人在技術上對工程質量負責;
6.嚴格抓好工程質量管理,落實好各項檢查工作,創優良品,消滅不合格品;
7.貫徹“防檢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控制影響工程質量的各種因素,嚴格把好各個關口,抓好工程施工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控制,嚴格履行各項手續及簽證;
8.杜絕事故苗頭,一旦發生質量事故及時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事故調查及報告
1.發生工程質量事故必須進行調查分析,事故的調查分析必須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反對草率行事,嚴禁隱瞞事故,并做到“三不放過”。事故單位不得私自處理質量事故和重大質量事故;
2.對于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分部、分項工程堅決推倒重來;
3.質量事故發生后,施工人員立即向班(組)長報告,班(組)應在事故發生當日進行事故情況及危害程度的調查、分析,并當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擴大、惡化,并做好事故記錄;
4.一般事故發生后班(組)長應于當日將事故情況向施工隊報告,施工隊應盡快組織調查分析,并在接到事故信息3日內發出調查報告,送公司質量管理部門,由質量管理部門進一步調查,明確責任,查清損失和后果,制訂返修及防范措施,提出處理意見,寫出事故報告,報公司領導和質監站;
5.重大事故發生后,施工單位必須立即報公司質量管理部門及主管領導或總工,同時報董事會和質監站。公司各級領導和有關人員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并及時制訂處理方案。公司主管生產領導人,總工程師應在發生事故十日內負責完成事故調查分析;分析會后五日內,由事故責任單位寫出質量事故報告,報公司質量管理部門及有關領導,由公司報質監站、質監中心站;
6.對防止事故發生或減少事故損失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違反規定、程序、制度造成事故或隱瞞事故不報者,應根據情節,嚴肅處理。
篇2: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簡稱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應急預案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應急預案管理應當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企地銜接、動態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應急預案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預案的規定,符合工作實際和工程項目實際情況。
第二章預案編制和內容
第五條應急預案體系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
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本部門綜合應急預案;
建設單位應當編制本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并按照影響工程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
施工單位應當編制所承擔工程項目的綜合應急預案,并按工程事故、影響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同時制定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第六條各類應急預案編制內容各有側重。
綜合應急預案是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對工作的總體安排。主要規定工作原則、組織機構、預案體系、事故分級、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培訓、演練與評估等,是應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各類質量安全事故的綜合性文件。
工程項目應急預案是指針對某一類型或某幾種類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主要規定應急響應責任人、風險防范和監測、信息報告、預警響應、應急處置、人員疏散組織和路線、可調用或可請求援助的應急資源情況以及實施步驟等,體現自救互救、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特點。
現場處置方案是指針對某一特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事故現場處置工作而預先制定的方案。主要規定現場應急處置程序、技術措施及實施步驟。側重于細化企業先期處置,明確并落實生產現場帶班人員、班組長和調度人員直接處置權和指揮權;嚴格遵守安全規程,科學組織有效施救,確保救援人員安全,并強化救援現場管理。現場處置方案是工程項目應急預案的技術支持性文件。
第七條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在開展風險評估、應急資源調查和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質量安全風險類別見附件。
第八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應急預案相銜接。
第九條應急組織機構、應急救援隊伍、應急裝備物資儲備清單、應急集結路線圖等應急資源信息應當及時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應急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應急資源信息的及時更新與管理。
第三章預案評審和發布
第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各自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組織評審。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可視情況組織評審。
第十一條評審人員應當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安全生產或應急管理方面的專家,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相關人員。
評審人員與應急預案編制單位不得存在隸屬關系。
第十二條評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應急預案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等,是否與有關應急預案進行了銜接;
(二)主體內容是否完備,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責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確;
(三)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是否具有針對性;
(四)響應級別設計是否合理,應對措施是否具體簡明、管用可行;
(五)應急保障資源是否完備,應急保障措施是否可行。
評審后應形成書面評審意見。
第十三條應急預案發布前,編制單位應當征求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意見。
第十四條應急預案應經編制單位主要負責人或分管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的負責人審批。審批方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第十五條應急預案發布后,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達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
第四章預案備案
第十六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在綜合應急預案印發后20個工作日內,向有關單位備案。
(一)建設主管部門綜合應急預案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設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建設主管部門備案;
(三)施工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工程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備案。
第十七條應急預案備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三)應急預案評審意見。
第五章演練和培訓
第十八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實戰演練、桌面推演等方式,組織開展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計劃,結合實際情況定期組織預案演練。建設主管部門每3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有針對性地經常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視情況可加大演練頻次。
第二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進行評估,并針對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評估和修訂意見應當有書面記錄,并及時存檔。
鼓勵委托第三方進行演練評估。
第二十一條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定期開展應急預案和相關知識的培訓,至少每年組織一次,并留存培訓記錄。應急預案培訓應覆蓋預案所涉及的相關單位和人員。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培訓開展情況。
第六章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二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
第二十三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修訂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中的有關規定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主要負責人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規模發生較大變化的;
(四)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發生較大變化的;
(五)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工法等發生較大變化的;
(六)在事故應對和應急演練中發現重大問題,需要作出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編制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
第二十四條對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應急處置程序、主要處置措施、分類分級標準等重要內容進行修訂的,應當按本辦法規定進行評審和備案。
第七章人力和經費保障
第二十五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
第二十六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將應急預案編制、評審、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按照預案要求落實相應的應急物資、裝備及隊伍,保證相應費用的投入。確保專款專用,不得挪用。
第八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建設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本部門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附件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類別
一、工程施工風險
(一)明挖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圍護結構施工、基坑降水、支撐架設及拆除、土方開挖、主體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永久結構、圍護結構(圍護樁、連續墻等)、邊坡、支撐構件(錨索、圍檁、鋼支撐)、模板支架的穩定性,以及基坑進水、基底隆起的風險。
(二)盾構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盾構吊裝、盾構始發和到達、盾構開倉及換刀、管片拼裝、電瓶車運輸、聯絡通道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進出洞土體的穩定性、開倉過程中土體穩定性及有害氣體、盾構進水的風險。
(三)礦山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豎井開挖、隧道開挖、爆破作業、聯絡通道施工、初支及二襯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冒頂、片幫、涌水、模板支架坍塌的風險。
(四)高架段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基礎施工、墩身施工、架橋機架設作業、橋面鋪裝作業、預應力張拉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模板支架穩定性。
(五)軌行區及機電安裝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軌行區吊裝、鋪軌、安裝、裝修等作業以及機電設備吊裝、運輸及安裝調試作業的操作風險。
(六)其他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工程施工過程中(含施工前場地“三通一平”及房屋拆遷、管線拆改遷、臨時建筑物搭建、臨時電路架設等前期工作)可能造成設備傾覆、起重傷害、機械傷害、觸電、腳手架垮塌、物體打擊、高空墜落、火災、車輛傷害、爆炸傷害(鍋爐、容器、瓦斯、炸藥)等風險。
二、自然環境與周邊環境風險
(一)自然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天氣災害風險、地震災害風險、地質災害風險以及河湖海洋災害風險等。
(二)周邊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工程鄰近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橋梁、隧道、道路、軌道交通設施等風險。
篇3: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報告處理制度
1、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包括:
(1)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生的質量(安全)事故;
(2)由于勘察、設計、施工等過失造成工程質量低劣,而在交付使用后發生的質量(安全)事故;
(3)因工程質量達不到合格標準,而需加固補強、返工或報廢,且經濟損失達到質量事故級別的。
2、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按相關法規監督站參與處理,一般工程質量(安全)事故由在監的監督站處理。
3、監督站參與處理質量(安全)事故的主要職責:
(1)責成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向監督站報告;
(2)督促事故發生單位按規定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3)督促事故發生單位嚴格保護事故現場;
(4)對發生事故的工程提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發出停工通知;
(5)參與事故發生單位及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事故調查;
(6)督促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處理完畢后按規定時限寫出事故處理報告并報各級主管部門和監督站;
(7)按有關規定編寫事故調查報告,并向主管部門提出處理的建議。
4、受監工程發生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后,應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5、重大質量(安全)事故處理完畢后應及時將事故報告及有關資料整理,經站長審核后歸檔。
6、監督科應定期對受監的工程質量(安全)事故進行統計歸類,寫出文字分析資料,并歸入監督業務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