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質量事故報告調查
工程質量事故的報告與調查
(一)工程質量事故的報告
1、事故的歸口管理
(1)建設部歸口管理全國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國務院各有關主管部門管理所屬單位的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2)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歸口管理本轄區內的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3)一般質量問題,由地方質量監督機構督促處理。
2、事故報告的有關規定
(1)工程質量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必須及時報告;
(2)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必須在24小時內寫出書面報告,將事故的簡要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和事故發生地的市、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如有人身傷亡還應向地方檢察、勞動部門報告。
事故發生地的市、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向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屬于重大事故的,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立即向省級人民政府和建設部報告。
(3)一般質量問題:由事故發生單位向地方質量監督機構報告。
3、質量事故及質量問題書面報告內容
(1)重大或一般質量事故書面報告內容
①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工程項目名稱,事故發生單位及參建單位名稱;
②事故發生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及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③事故發生原因的初步分析與判斷;
④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⑤事故報告單位。
(2)一般質量問題書面報告內容
①質量問題發生的時間、地點、工程項目名稱,質量問題發生單位及參建單位名稱;
②質量問題情況:發現質量問題的時間和經過,質量問題現狀,質量問題的嚴重性(如是否危及結構安全)和迫切性(不及時處理是否會出現嚴重后果);
③質量問題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④質量問題報告單位。
4、事故現場保護及取證
(1)重大或一般質量事故的現場保護及取證
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和事故發生地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嚴格保護事故現場,采取有效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
因搶救人員疏導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應當作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并作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并拍照或錄像。
(2)一般質量問題的現場保護及取證
一般質量問題發生后,質量監督機構接到質量問題報告應立即派人到現場勘察,對質量問題現場的重要物件責令有關單位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必要時拍攝照片或錄像作為證據。如蕪湖市一道路工程排水施工中,使用廢舊涵管,質監人員現場拍攝了照片作為證據。
(二)工程質量事故的調查
1、工程質量事故調查的任務:
工程質量事故的處理與其他事情處理一樣,都要以實際情況和事實為依據,只有事故全部調查清楚,才能正確、合理地處理事故。否則可能事與愿違,不是事故沒能及時徹底地處理,就是事故反復處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要達到調查的目的,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查清事故涉及的范圍;
(2)初步的原因;
(3)事故的急迫性;
(4)確定事故的性質;
(5)為事故處理方法的選擇和確定處理時間提供依據;
(6)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7)區分事故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2、工程質量事故調查的主要內容
(1)設計情況:設計單位的資質情況,設計圖紙是否齊全,設計構造是否合理,結構計算簡圖和計算方法以及結果是否正確等;
(2)地基基礎情況:地基實際狀況、基礎構造尺寸和勘察報告、設計要求是否一致,必要時開挖檢查;
(3)結構實際狀況:包括結構布置、結構構造、連接方式、方法、構件狀況和支撐系統等;
(4)結構上各種作用的調查:主要指結構上的作用及其效應,以及作用效應組合的調查分析,必要時進行實測統計;
(5)施工情況: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執行規范情況、施工進度和速度,施工中有無停歇,施工荷載值的統計分析等;
(6)建筑變形觀測:沉降觀測記錄、結構或構件變形觀測記錄等;
(7)裂縫觀測:裂縫形狀與分布特征,裂縫寬度、長度、深度以及裂縫的發展變化規律等;
(8)技術資料情況:包括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出廠合格證和按批量復試情況,施工中的各項原始記錄和檢查驗收記錄,如施工日志、打樁記錄、混凝土施工記錄、預應力張拉記錄,檢驗批驗收記錄等。
3、工程質量事故補充調查的主要內容
工程質量事故發生后,在已調查資料還不能分析、處理事故時,往往需要做某些試驗、檢驗和測試工作,這些工作稱為補充調查,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對有懷疑的地基進行補充勘測:如持力層以下的地質情況,樁基工程中原勘探孔之間的地質情況等;
(2)測定所用材料和結構構件的實際性能:如取鋼材、水泥進行力學試驗、化學分析;在結構上取試樣,檢驗混凝土或磚砌體的實際強度或用回彈儀、超聲波等設備作無損檢測;
(3)進行結構內部缺陷檢查:如用錘輕擊結構表面,來檢查有無起殼和空洞;從表面或原有的預留洞、預埋管中注水,來檢查內部有無大的孔洞或滲漏,鑿開可以部位的表層,檢查內部質量,用超聲波探傷儀測定結構內部的孔洞、裂縫和其他缺陷等;
(4)荷載試驗:根據設計或使用要求,對結構或構件進行荷載試驗,檢查其實際承載能力、抗裂性能與變形情況;
(5)較長時期的觀測:對結構中已出現的缺陷如裂縫、變形等進行較長時間的觀測檢查,以確定缺陷是否已穩定,還是在繼續發展,并進一步尋找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等等。
4、事故調查組的組成和分級管理
(1)重大工程質量事故的調查由事故發生地的市、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組織成立調查組負責進行。
調查組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事故發生單位的主管部門和勞動部門,以及參建各方的上級主管部門的人員組成,并應邀請人民檢察機關和工會派員參加,調查組可以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協助進行技術鑒定、事故分析和財產損失的評估工作。
一、二級重大事故由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成調查組提出意見,報人民政府批準。
三、四級重大事故由事故發生地的市、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成調查組提出意見,報人
民政府批準。
(2)一般質量事故,由建設單位組成調查組提出意見,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調查組可根據情況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協助進行技術鑒定、事故分析。
(3)一般質量問題,由質量問題發生單位組成調查提出意見,報地方量監督機構批準,并根據質量問題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參加。
5、工程質量事故的調查報告,應包括的內容
(1)工程概況:重點介紹事故有關部分的工程情況;
(2)事故概況:主要有事故發生或發現時間、事故現狀和發展變化情況;
(3)事故是否作過處理:對缺陷部分進行封堵或掩蓋,為防止事故惡化而設置的臨時支護措施;如已作過處理,但未達到預期效果,也應予以注明;
(4)事故調查中的實測數據和各種試驗數據;
(5)事故原因分析;
(6)結構可靠性鑒定結論;
(7)事故處理的建議;
(8)預防類試事故再發生的建議。
6、提出事故處理方案
對質量事故、質量問題處理的決策是復雜而重要的工作,它直接關系到工程的質量、費用與工期,質量事故的處理方案應當是在正確地分析和判斷事故原因的基礎上進行,通常是由原設計單位根據質量事故的實際情況,結合檢測報告提供的數據提出處理方案;對于事故性質不嚴重,影響和危害尚未擴展的一般質量事故和一般質量問題,可由施工單位提出處理方案,經參建各方研討后,必要時還應請專家論證后確定。
根據質量事故、質量問題的性質,常見的處理方案有以下幾種:
(1)結構損傷修補處理
這是最常采用的一類處理方案。通常當工程的某些部分的質量雖未達到規范、標準或設計要求,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經過修補后還可以達到要求的規定,又不影響使用功能或外觀要求,在此種情況下,可以做出修補處理決定。
屬于修補類的具體方案有很多如封閉保護、復位糾偏、結構補強、表面處理等。例如某些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經調查分析該部位修補處理后,不會影響其使用及外觀;某些結構混凝土發生表面裂縫,根據其受力情況,僅作表面封閉保護即可。
(2)對結構的加固處理
加固的目的是要恢復和提高結構的承載力,使結構能繼續使用或改作其他用途。在加固之前,要檢測評定結構的可靠性,即對結構上的荷載,結構的混凝土質量,結構的受損程度,結構中鋼筋的狀況,結構的連接狀況,結構的地基狀況等作出全面的檢測與分析,提出加固方案,經設計、施工、監理、建設等單位取得一致意見后,必要時請有關方面專家進行分析論證,確定加固方案。加固的方法通常類型有:增大截面加固法、外包角鋼加固法、粘鋼加固法、增設支點加固法、增設剪力墻加固法、預應力加固法等,加固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研究確定。
(3)返工處理
當工程質量未達到規定的標準或要求,有明顯的嚴重質量問題,對結構的使用和安全有重大影響,而又無法通過修補的辦法糾正所出現的缺陷情況下,可以作出返工處理的決定,十分嚴重的質量事故要做出局部甚至整體拆除的決定。
(4)限制使用
當工程質量缺陷按修補、加固等方式處理無法保證達到規定的使用要求和安全,而又無法返工處理的情況下,不得已時可以做出結構卸荷或減荷以及限制使用的決定。
(5)不做處理
某些工程質量缺陷雖然不符合規定的要求,但如其情況不嚴重,對工程或結構的使用及安全影響不大,經過分析、論證和慎重考慮后,也可做不作專門處理的決定,不做處理的情況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不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要求的。如有的建筑物出現放線定位偏差,若要糾正則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若其偏差不大,不影響使用要求,在外觀上也無明顯影響,經分析論證后可不做處理。又如某些隱蔽部位的混凝土表面裂縫,經檢查分析屬于表面養護不夠的干縮裂縫,不影響使用及外觀,也可不做處理。
②有些不嚴重的質量缺陷,經后續工序可以彌補的,如混凝土的輕微蜂窩麻面或墻面,可以通過后續的抹灰、噴漆或刷白等工序彌補,可以不對該缺陷專門進行處理。
③出現的質量缺陷,經復核驗算,仍然滿足設計要求者。如某一結構構件如樓板厚度偏小,但經復核后仍能滿足設計的承載能力,可考慮不再處理,這種做法實際上在設計中有一定的余量,因此需要慎重處理。
7、事故處理實施方案審定
質量事故經過調查、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處理方案后,施工單位應根據設計文件和要求,編制事故處理的實施方案。根據質量缺陷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
(1)建設、監理認可
對于一些輕微的質量缺陷,在調查、分析后對工程結構安全影響不大,由施工單位提出實施方案,經建設、監理認可后,即可實施。
(2)設計核定
對于一些較嚴重的質量缺陷,在質量事故處理設計方案確定后,由施工單位編制實施方案,這類處理實施方案,須經設計核定,建設、監理單位認可。
(3)專家論證
對于嚴重質量缺陷,可能涉及的技術領域比較廣,或問題很復雜,如結構的加固處理、返工處理、限制使用等事故處理方案,經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對處理方案進行較充分的、全面和細致的分析、研究、論證,提出切實的意見與建議,通過專家論證會議的形式形成會議紀要,這對于嚴重質量缺陷問題處理做出恰當的決定是十分有益的。
8、形成事故調查報告
對于較嚴重質量問題的處理,組成事故調查組后必須根據前述要求,寫出調查報告報有關部門。對于一些輕微質量問題的處理,視情節的嚴重程度,由責任單位寫出書面檢查和情況匯報,報質量監督機構備案。
篇2: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簡稱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應急預案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應急預案管理應當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企地銜接、動態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應急預案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預案的規定,符合工作實際和工程項目實際情況。
第二章預案編制和內容
第五條應急預案體系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
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本部門綜合應急預案;
建設單位應當編制本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并按照影響工程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
施工單位應當編制所承擔工程項目的綜合應急預案,并按工程事故、影響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同時制定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第六條各類應急預案編制內容各有側重。
綜合應急預案是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對工作的總體安排。主要規定工作原則、組織機構、預案體系、事故分級、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培訓、演練與評估等,是應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各類質量安全事故的綜合性文件。
工程項目應急預案是指針對某一類型或某幾種類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主要規定應急響應責任人、風險防范和監測、信息報告、預警響應、應急處置、人員疏散組織和路線、可調用或可請求援助的應急資源情況以及實施步驟等,體現自救互救、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特點。
現場處置方案是指針對某一特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事故現場處置工作而預先制定的方案。主要規定現場應急處置程序、技術措施及實施步驟。側重于細化企業先期處置,明確并落實生產現場帶班人員、班組長和調度人員直接處置權和指揮權;嚴格遵守安全規程,科學組織有效施救,確保救援人員安全,并強化救援現場管理。現場處置方案是工程項目應急預案的技術支持性文件。
第七條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在開展風險評估、應急資源調查和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質量安全風險類別見附件。
第八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應急預案相銜接。
第九條應急組織機構、應急救援隊伍、應急裝備物資儲備清單、應急集結路線圖等應急資源信息應當及時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應急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應急資源信息的及時更新與管理。
第三章預案評審和發布
第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各自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組織評審。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可視情況組織評審。
第十一條評審人員應當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安全生產或應急管理方面的專家,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相關人員。
評審人員與應急預案編制單位不得存在隸屬關系。
第十二條評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應急預案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等,是否與有關應急預案進行了銜接;
(二)主體內容是否完備,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責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確;
(三)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是否具有針對性;
(四)響應級別設計是否合理,應對措施是否具體簡明、管用可行;
(五)應急保障資源是否完備,應急保障措施是否可行。
評審后應形成書面評審意見。
第十三條應急預案發布前,編制單位應當征求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意見。
第十四條應急預案應經編制單位主要負責人或分管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的負責人審批。審批方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第十五條應急預案發布后,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達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
第四章預案備案
第十六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在綜合應急預案印發后20個工作日內,向有關單位備案。
(一)建設主管部門綜合應急預案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設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建設主管部門備案;
(三)施工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工程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備案。
第十七條應急預案備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三)應急預案評審意見。
第五章演練和培訓
第十八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實戰演練、桌面推演等方式,組織開展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計劃,結合實際情況定期組織預案演練。建設主管部門每3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有針對性地經常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視情況可加大演練頻次。
第二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進行評估,并針對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評估和修訂意見應當有書面記錄,并及時存檔。
鼓勵委托第三方進行演練評估。
第二十一條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定期開展應急預案和相關知識的培訓,至少每年組織一次,并留存培訓記錄。應急預案培訓應覆蓋預案所涉及的相關單位和人員。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培訓開展情況。
第六章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二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
第二十三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修訂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中的有關規定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主要負責人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規模發生較大變化的;
(四)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發生較大變化的;
(五)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工法等發生較大變化的;
(六)在事故應對和應急演練中發現重大問題,需要作出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編制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
第二十四條對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應急處置程序、主要處置措施、分類分級標準等重要內容進行修訂的,應當按本辦法規定進行評審和備案。
第七章人力和經費保障
第二十五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
第二十六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將應急預案編制、評審、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按照預案要求落實相應的應急物資、裝備及隊伍,保證相應費用的投入。確保專款專用,不得挪用。
第八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建設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本部門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附件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類別
一、工程施工風險
(一)明挖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圍護結構施工、基坑降水、支撐架設及拆除、土方開挖、主體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永久結構、圍護結構(圍護樁、連續墻等)、邊坡、支撐構件(錨索、圍檁、鋼支撐)、模板支架的穩定性,以及基坑進水、基底隆起的風險。
(二)盾構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盾構吊裝、盾構始發和到達、盾構開倉及換刀、管片拼裝、電瓶車運輸、聯絡通道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進出洞土體的穩定性、開倉過程中土體穩定性及有害氣體、盾構進水的風險。
(三)礦山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豎井開挖、隧道開挖、爆破作業、聯絡通道施工、初支及二襯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冒頂、片幫、涌水、模板支架坍塌的風險。
(四)高架段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基礎施工、墩身施工、架橋機架設作業、橋面鋪裝作業、預應力張拉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模板支架穩定性。
(五)軌行區及機電安裝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軌行區吊裝、鋪軌、安裝、裝修等作業以及機電設備吊裝、運輸及安裝調試作業的操作風險。
(六)其他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工程施工過程中(含施工前場地“三通一平”及房屋拆遷、管線拆改遷、臨時建筑物搭建、臨時電路架設等前期工作)可能造成設備傾覆、起重傷害、機械傷害、觸電、腳手架垮塌、物體打擊、高空墜落、火災、車輛傷害、爆炸傷害(鍋爐、容器、瓦斯、炸藥)等風險。
二、自然環境與周邊環境風險
(一)自然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天氣災害風險、地震災害風險、地質災害風險以及河湖海洋災害風險等。
(二)周邊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工程鄰近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橋梁、隧道、道路、軌道交通設施等風險。
篇3:車輛維修質量責任事故處理辦法
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維修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真正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將責、權、利有機結合,特制定本辦法。
一、質量保證條件
(1)整車大修或發動機總成大修,保修期為100天或行駛里程不超過20000公里(兩者超一不可,下列條款同等)。
(2)二級維護:保修時間為30天或行駛里程為5000公里。
(3)一級維護及重點修理保修時間為10天或行駛里程為2000公里。
(4)合同修理以簽訂合同為準,特殊事項須約定。
二、維修質量保證范圍
(1)在質量保證期內(時間和里程范圍須同時具備)可保修,否則不予保修,但可提供有償服務。
(2)只對維修項目內的質量事故進行保修。
(3)只對早期出現的維修質量進行保修,對于用戶判斷失誤等人為因素而導致損失擴大部分,不予保修。
(4)對質量事故出現后,用戶應及時與維修廠聯系,用戶不得自行處理,并保持原始現場,否則維修廠不予處理。
(5)對于總成大修,一、二級維護,涉及轉向,制動方面的重點修理,
必須檢驗而用戶未讓檢驗自行出廠的車輛,出現一切事故,責任自負。
(6)因用戶自購料修理而引發的質量問題,保修廠概不負責(須以合同約定)。
三、維修質量責任事故處理權限及要求
1.維修質量責任事故處理權限
(1)損失在500元以下,以過程檢驗鑒定為準。
(2)損失在501-1000元之內,由主管技術科長鑒定為準。
(3)損失在1000元以上,由主管廠長組織召開安全質量領導小組會議,分析鑒定及處理決定。
2.具體要求
(1)維修質量事故發生后,生產科和技術科應立即安排主修工及技術檢驗人員前往現場,主修工應積極配合,服從調動,對無故不去者,每次處罰50元,從當月工資中扣除。另外根據技術鑒定結果還應承擔相應質量事故責任。
(2)積極索取原始技術資料,保存損壞件,技術檢驗人員返回后應出出具書面技術報告,上報主管廠長,根據責任損失情況,按權限處理。
(3)技術科應定期組織召開技術檢驗人員質量會,總結前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吸取經驗教訓,從而提高維修質量。
四、維修質量責任事故的劃分及處理辦法
1.屬維修人員的責任事故處理辦法
(1)維修質量責任事故發生后,經有關技術人員或質管會鑒定屬維修人員不按技術規范要求,或漏保、漏修、作業項目不徹底而引發造成維修質量事故(或經濟損失),過程檢驗人員未履行職責的,維修人員除無條件返工外,不得二次計提工時收入,且承擔質量事故損失費用(主要為材料費)的30%-40%,檢驗人員承擔10%-20%,主管技術科長承擔10%。
(2)對于出現的車輛回修或未造成大的質量事故,對用戶不積極處理、推諉、隱瞞情況不報的,致使后期失去用戶,經用戶投訴或之后出現情況證實,由廠長辦公會議制定,每次處罰主修工50元,過程檢驗30元,技術科長(正、副)20元/人。從工資中扣除。
2.屬技術、檢驗人員的責任事故處理辦法
因技術、檢驗人員責任心不強,工作過失,指揮失誤,主修工提出疑議而不聽勸阻引發的質量事故,技術、檢驗人員承擔主要責任,按總損失費用30%-40%處罰,情節嚴重者調離工作崗位;主管技術科長承擔10%,主管廠長承擔5%。
3.因維修工失誤,檢驗人員責任心不強,漏檢而造成的安全責任事故,
除按上述責任劃分處罰外,還應承擔上級部門的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4.屬材料質量問題的處理辦法
(1)因用戶自購料修理而引發的質量問題(修理合同應約定),均由用戶承擔一切責任。
(2)若系材料采購人員不負責任,購買偽劣產品而造成質量事故,應對其處罰總損失費用的30%-40%,主管領導承擔10%。
(3)若材料系正宗廠家生產的產品所引起的質量問題,視需要技術部門協助配件供應部門出具技術鑒定(按規定由三包鑒定員鑒定),向廠家要求索賠,配件部門應墊付維修勞務費。
5.上述各責任事故的處罰均從本人工資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