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工程質量問題事故處理規定

工程質量問題事故處理規定

2024-07-12 閱讀 1535

工程質量問題(事故)處理規定

一.為了規范工程管理,對質量問題(事故)的調查處理,根據有關建筑工程質量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工程管理的具體情況,制定本規定。

二.建筑工程質量問題(事故)的分類:

1.質量問題的分類

1)一般質量問題:

不影響建筑物的近期使用,也不影響建筑物結構的承載力、剛度及完整性,但卻影響美觀或耐久性。

2)較嚴重質量問題:

不影響建筑物結構的承載力,卻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使結構的使用功能下降,有時還會使人有不舒適和不安全感。

3)嚴重質量問題:

影響建筑物結構的承載力或使用安全。

2.質量事故分類:

1)一般質量事故:

由于勘察、設計、施工過失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伍仟元以上(含伍仟元)、十萬元以下的。嚴重質量問題大面積出現或建筑物傾斜超過設計和規范允許值造成建筑結構臨近破壞或局部破壞,損失在十萬元以下的,也可當作一般質量事故來處理。

2)重大質量事故:

其分類按建設部3號部長令的規定分類。

三.質量問題(事故)上報處理程序:

1.一般質量問題:

由責任監理工程師填發監理記錄,監督責任方處理并檢查驗收。

2.較嚴重質量問題:

1)責任監理工程師簽發整改通知書,并報總監工程師。若需審查整改方案,應在整改通知中注明。

2)責任監理工程師收到責任方報來的整改完成報告書后,應及時檢查驗收。

3.嚴重質量問題:

1)責任監理工程師簽發整改通知書,并及時報總監工程師,經總監工程師同意發局部暫停施工通知。

2)責任監理工程師收到有關方的調查處理方案后,立即初審上報工程部。調查處理方案必須經監理方總監代表及設計部門審核認可。

3)調查處理方案經設計部門審核簽字后報告工程部及監理單位總監代表。

4)工程部和總監代表分別簽署責任追究意見后,由總監代表簽發復工通知書。

4.質量事故:

1)責任監理工程師責成參建有關方填寫并上報工程質量事故報表。

2)責任監理工程師立即報工程部,工程部根據事故嚴重程度和范圍大小等因素決定調查處理程序。一般情況下組織本公司技術部及設計單位現場分析事故情況,提出處理方案,經設計部門簽字認可后,責任方無償組織施工。

3)經調查若屬于重大質量事故的,必須立即報告行政主管部門(當地工程質量監督站),由當地建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組論證,提出處理意見,報請設計部門修改設計。

4)專家論證意見和修改設計完成后,由總監代表簽發復工通知書。

篇2:施工現場傷亡事故處理規定

一、發生事故及時報告

1、發生作亡事故后,負傷人員或最先發現事故人員應立即報告領導。企業對受傷人員歇工滿一個工作日以上的事故,要填寫傷亡事故登記表應及時上報。

2、企業發生重傷和重大傷亡事故,必須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傷亡人數、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用快速辦法分別報告企業主管部門、行業安全管理部門和當地勞動、公安部門,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各有關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轉達報各自的上級管理部門。

3、對于事故的調查處理,必須堅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的“三不放過”原則進行。

二、發生事故后要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1、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不要驚慌失措,要有組織、有指揮,首先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制止事故蔓延擴大,同時,為了事故調查分析需要,都有責任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傷員和排險,而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要做出標記。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要嚴加保護。要求現場各種物件的位置、顏色、形狀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事故結束時的原來狀態。必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

2、清理事故現場應在調查組確認取證完畢,并充分記錄后方可進行,不得借口恢復生產,擅自清理現場。

三、組織調查組

1、在接到事故報告后的單位領導人,應立即趕赴現場幫助組織搶救,并迅速組織調查組開展調查工作。

2、輕傷、重傷事故,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組成事故調查組。

3、死亡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及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4、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業的隸屬關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5、死亡和重大死亡事故調查組還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也還可邀請其他部門的人員和有關技術人員參加,與所發生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調查。

四、現場勘查

在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必須要到現場進行勘查。現場勘查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廣泛的科技知識和實踐經驗,必須及時、全面、細致、客觀。

現場勘查的主要內容是:

1、作出筆錄。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氣象等;現場勘查人員的姓名、單位、職務;現場勘查起止時間、勘查過程;能量逸散所造成的破壞情況、狀態、程序等;設備損壞或異常情況及事故前后的位置;事故發生前勞動組合、現場人員的位置和行動;散落情況;重要物證的特證、位置及檢驗情況等。

2、現場拍照。方位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全面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中心拍照,反映事故現場中心情況;細目拍照,揭示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跡物、致害物等;人體拍照,反映傷亡者主要受傷和造成死亡傷害部位。

3、現場繪圖。根據事故類別和規模以及調查工作分析需要應繪出下列示意圖:建筑物平面圖、剖面圖;事故時人員位置及疏散、活動圖;破壞物立體圖或展開圖;涉及范圍圖;設備或工、器具構造圖等。

五、分析事故原因,確定事故性質

1、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客觀、全面、細致、準確地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2、事故分析步驟,首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對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傷害方法、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4、事故性質通常分為三類:

(1)責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過失造成的事故。

(2)非責任事故,即由于人們不能預見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條件變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在技術改造、發明創造、科學試驗活動中,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而發生的無法預料的事故。對于能夠預見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傷亡事故,或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解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內。

(3)破壞性事故,即為達到既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對已確定破壞性事故的,應由公安機關和企業保衛部門認真追查破案。依法處理。

六、分清責任,嚴肅處理

根據對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的措施,同時,根據事故后果和事故責任者應負的責任提出處理意見。

輕傷事故也可參照上述要求執行,對于重大未遂事故不可掉以輕心,也應嚴肅認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嚴肅處理。

七、寫出調查報告

調查組應把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責任分析和處理意見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訓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等寫成文字報告,經調查組全體人員簽字后報批。如調查組內部意見有分歧,應在弄清事實的基礎上,對照政策法規反復研究,統一認識。對于個別同志仍持有不同意見的允許保留,并在簽字時寫明自己的意見。

八、事故的審理和結案

1、事故調查處理結論報出后,須經有關機關審批方能結案。傷亡事故處理工作應當在90日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日。

事故案件的審批權限,同企業的隸屬關系及干部管理權限一致。縣辦企業和縣以下企業,由縣審批;地、市辦的企業,由地、市審批;省屬企業的重大事故,由其主管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征得當地勞動部門同意,報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復。

2、關于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根據其情節輕重和損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責任,重要責任,一般責任,還是領導責任等,予以應得的處分。

3、事故教訓是用鮮血換來的,是研究改進措施進行安全教育、開展科學研究難得的資料,因此要將事故調查處理的文件、圖紙、照片、資料等長期完整的保存起來。

篇3:質量事故處理管理規定

1、安裝、調試過程中發生產品質量不滿足某個規定的要求,稱為不合格。

2、工程質量不合格,必須進行返修、加固或報廢處理,由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低于5000元的稱為質量問題;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的稱為工程質量事故。

3、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所有質量問題、事故,監理單位均需參加處理,并提出處理意見。

4、質量事故的分類。

4.1一般質量事故: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一般質量事故。

4.1.1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元以上,不滿50000元;

4.1.2影響使用功能和工程結構安全,造成永久質量缺陷的。

4.2嚴重質量事故: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嚴重質量事故。

4.2.1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0元以上,不滿10萬元;

4.2.3嚴重影響使用功能和工程結構安全,存在重大質量隱患的;

4.2.4事故性質惡劣或2人以下重傷的。

4.3重大質量事故: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重大事故范疇。

4.3.1工程倒塌或報廢;

4.3.2由于質量事故,造成人員死亡或重傷3人以上;

4.3.3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

按國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建設工程重大事故分為四個等級:

1)凡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在300萬元以上為一級;

2)凡造成死亡10人以上29以下或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不滿300萬元為二級;

3)凡造成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傷20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在30萬元以上,不滿300萬元為三級;

4)凡造成死亡2人以下或重傷3人以上19人以下或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不滿30萬元為四級;

4.4特別重大事故:凡具備國務院頒布的《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所列發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在500萬元及其以上,或其他性質特別嚴重,上述影響三個之一均屬特別重大事故。

5、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的依據。

5.1質量事故實況資料。

5.1.1施工單位的質量事故調查報告;

(1)質量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2)質量事故狀況的描述;

(3)質量事故發展變化的情況;

(4)有關質量事故的事實資料。

5.1.2監理單位調查研究獲得的第一手資料。

5.2有關合同及合同文件。

5.3有關的技術文件和檔案。

5.3.1有關的設計文件;

5.3.2與施工有關的技術文件、檔案和資料。

5.4相關的建設法規:

《建筑法》、《建筑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報告和調查程序規定》、《建筑安全生產監督理規定》、《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建設工程監理規范》。

6、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程序。

7、工程質量事故處理方案的確定。

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的確定目的是消除質量隱患,以達到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正常使用各項功能及壽命要求,并保證施工的正常進行。其一般原則是:正確確定事故性質,是表面性還是實質性、是結構還是一般性、是迫切性還是可緩性;正確確定處理范圍,除直接發生部位,還應檢查處理事故相鄰影響作用范圍的結構部位或構件。要求滿足設計要求和用戶的期望;保證結構安全可靠,不留任何質量隱患;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

7.1工程質量事故處理方案的類型

(1)修補處理;

(2)返工處理;

(3)專家論證、方案比較;

8、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的鑒定驗收。

8.1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的檢查驗收;

8.2工程質量事故處理后的必要鑒定;

8.3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的驗收結論。

(1)事故已排除,可以繼續施工;

(2)隱患已消除,結構安全有保證;

(3)經修補處理后,完全能夠滿足使用要求;

(4)基本上滿足使用要求,但使用時有附加限制條件,例如限制荷載;

(5)對耐久性的結論;

(6)對建筑物外觀影響的結論;

(7)對短期內難以作出結論的,可提出進一步觀測檢驗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