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急性職業中毒綜合防治措施

急性職業中毒綜合防治措施

2024-07-16 閱讀 4213

為減少或杜絕急性職業中毒的發生切實保護職工的身體健康.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自1997年起我們會同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綜臺防治措施,現報告如下。

1存在問題

1.1使用和生產有毒化學品的企業規模大小不一,有毒化學品種類不盡相同,使用和生產有毒化學品的行業分布和接觸幾數見表1.新項目投產時,對新的化工原料、產品的毒性了解甚少,相應的防護措施不能及時跟上.工人在工作時不執行正常的操作規程,發生中毒事故時缺乏正確的現場應急處理方法,出現不應有的損害,加重了中毒程度。

表1有毒化學品的行業分布和接觸人數

l.2非職業病專業醫院的醫療工作人員對職業中毒的特殊性缺乏認識職業中毒教治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不能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案,延誤了救治良機.加重了病情。

1.3企業生產和使用的有毒化學品,有些只知代號不知道其中的化學成份,無法了解其毒性,難以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1.4企業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有毒化學品,很少制訂安全操作規程,和配備醫療急救用品發生急性中毒事故后.報告不及時甚至不報,使病人得不到及時教治,事故得不到正確處理。

1.5許多企業對接觸有毒化學品的職工不執行就業前體檢和定期職業性健康檢查制度.對職工不進行防毒知識教育,工人防護意識差,導致職工上崗后不久就出現中毒現象。

2綜合防治措施

2.1執行有毒化學品登記制度從1997年開始,我區對企業生產和使用的有毒化學品進行登記并且每年進行審棱和變更.對生產和使用新化學品的企業,在執行登記制度的同時,還要同企業索取其毒性評審資料。

2.2實行有霉有害化學品定點掛牌制度對存在有毒有害化學品的作業場所實行定點掛牌制度.牌子的內容是有毒有害化學品的名稱及職業危害;有毒有害化學品的安全操作規程;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應急防護措施;作業場所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濃度和檢測時間。

2.3建立急性職業中毒救援網絡為加強對急性職業中毒現場救護和臨床診治的能力.由衛生局牽頭,經委、勞動局配臺舉辦了急性職業中毒防治知識培訓班.培訓對象為區屬及鄉鎮各醫療單位的內科醫生.存在有毒有害化學品的企業領導.安保員及廠醫,專門聘請有豐富職業病預防和臨床經驗的專家前來授課.培訓內容是:職業衛生法規職業中毒的預防、現場救護、臨床診斷與救治、學員還發放了《職業病防治法規匯編》、《急性職業中毒的預防與救治》等學習材料。在全區建立起了以區直醫療單位—鄉鎮衛生院—企業安保人員為主的三級救援網絡。

2.4加大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的監督檢測力度依據國家衛生標準及有關職業衛生法規.加強對有毒有害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場所的監督和檢測工作.重點檢查廠房布局是否合理:生產設備有無跑、冒、滴、漏現象;職工是否按規程操作,通風排毒敬果;個人防護措施和應急設施等。發現情況,及時下發現場監督筆錄和監督意見書.告知企業生產現場存在的問題及潛在隱患,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和限期整改意見.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議采用先進生產工藝.用低毒、無毒原料代替高毒原料采用密閉化、機械化、自動化管道化生產;減少人體接觸毒物的機會等措施對毒物危害嚴重的企業增加監督、檢測次數將危害消滅在萌芽狀態。

3效果分析

3.1我區的職業危害因素以有毒氣體、揮發性有機溶劑為主,中毒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吸收,未實行綜臺防治措施前急性職業中毒的發生情況見表2。

表21987~1996年急性職業中毒發生情況

3.2自1997年實行綜合防治措施后,截止到2000年度.全區只發生一起輕度CO急性中毒事故,中毒原因是某建村廣煤氣管道的開關茁閉不嚴.工人在操作時發生CO急性中毒.由于三級救援網絡的建立,中毒病人很快得到救治,恢復健康。

3.3急性職業中毒綜臺防治措施的實施,使衛生行政部門在急性職業中毒的防治上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職能部門的作用。接觸有毒有害化學品的職工能熟知所在崗位毒物均名稱、職業危害及應急防護措施.能按正確的操作規程去操作,個人防護意識也大大增強。企業針對各自毒物的特點.配備了相應的應急防護和救護設施.效益好的企業還改善了生產工藝.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一系列綜臺防治措施的實施,最大限度地控制與減少了急性職業中毒的發生。

篇2:職業中毒綜合防治措施

預防多種生產性職業中毒,是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職業中毒的綜合防治措施如下:

1生產性毒物的來源與存在狀態及進入人體的途徑

1.1概念生產性毒物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和使用的毒物。

1.2來源生產性毒物可來源于多種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業或生產環節中各有差異。

1.2.1來源于原料、中間產品(中間體)輔助原料、成品、夾雜物、副產品或廢棄物。

1.2.2來源于熱分解產物及反應產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熱至160℃一170℃可分解產生氯化氫。

1.2.3化學物品在一定條件下分解,如磷化鋁遇濕分解成磷化氫。

1.3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或氣溶膠。

1.4進入人體的途徑呼吸道、皮膚、消化道。

2組織管理措施

2.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2.1.1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職業中毒防治工作負全責,或者配套專職或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

2.1.2制定職業中毒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2.1.3建立健全職業中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2.1.4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2.1.5建立健全工作場所生產性毒物監測及評價制度

2.1.6建立健全職業中毒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2加強宣傳教育對從事或將要從事接觸生產性毒物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培訓及在崗期間定期培訓,使他們了解職業中毒易于防治、難于治療的特點;了解可能接觸到的毒物性質,對人體的危害,國家規定的接觸限制,操作規程,防毒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職業中毒事故隱患的發現和報告辦法等。宣傳防毒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提倡技術革新,改善勞動條件。

3防毒技術的應用

采取相應的防毒技術措施,控制生產性毒物在生產過程中的散發,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措施:

3.1以無毒的、低毒的材料或工藝代替有毒、高毒的材料或工藝,尤其是以無毒代替有毒是從根本上解決防毒問題的最好辦法,例如使用無氰電鍍、無汞儀、無苯稀料等。

3.2生產設備密閉化,革新生產工藝.盡可能管道化,使用密閉的生產設備,或者把敞口設備改為密閉設備,盡量減少有毒物質外逸和散發。在生產條件允許時,盡可能使密閉設備內保持負壓狀態,并加強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跑、冒、滴、漏現象。

3.3通風排毒。由于生產條件限制而設備無法完全密閉,仍有有毒氣體或粉塵逸出時,就必須采取通風排毒措施來防毒。通風排毒的方法有局部排風、局部通風和全面通風換氣等。

3.3.1局部排風。局部排風就是把有毒氣體罩起來直接從發生源抽走。這可做到耗用風量小、排毒效果好,還便于有毒氣體的凈化和回收,這種辦法最經濟,使用效果最好,最為常用。局部排風系統由排氣罩(吸氣罩)、風道、風機、凈化或排放裝置組成。

3.3.2局部送風。局部送風則是把新鮮空氣直接送到工人操作地點,對工作操作地點的有毒氣體有沖淡稀釋作用,但由于其排毒不徹底,很少被采用,而多

用于防暑降溫。

3.3.3全面通風換氣。全面通風換氣又稱稀釋通風,是用大量新鮮空氣將整個車間空氣中有毒氣體沖淡,直至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3.4隔離操作和儀表控制(自動化)。隔離操作,就是把工人操作地點與生產設備隔離開來。可以是把生產設備放在隔離室內,而用排風使隔離保持負壓狀態;也可以是把工人操作地點設在隔離室內,而用送風使隔離室內處于正壓狀態,從而使勞動者與生產性毒物有效地隔離開來。儀表控制,是用儀表控制生產而使工人操作地點離開生產設備,因而也叫遠距離控制。

4個人防護設施

個人防護措施主要考慮對皮膚和呼吸的防護,大致有以下幾種:

4.1防護服。防酸堿對皮膚的損傷,常用耐酸堿性能好的布料制作,如丙綸、絳綸或氯綸布料;防止有毒物質經皮膚進人人體的防護服,常采用對所防有毒物質不滲透或滲透率較小的聚合物,涂于布料上制作。

4.2防護眼鏡。防護眼鏡要充分透明,不影響視力,屈光一致;防毒眼鏡,多為密閉式,鏡框周邊嵌有軟墊與眼周皮膚緊密接觸,為了避免鏡片發霧,可在框邊上留有換氣小孔。

4.3防護面罩。防御固體碎屑及有毒液體的面罩一般采用透明的有機玻璃制作,要求面罩完全包覆面部。

4.4呼吸防護器。呼吸防護器主要用于對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包括透風面盔、防毒面具和口罩。

5衛生保健措施

5.1個人衛生。為了防止有毒物質污染人體,特別是防止有毒物質經消化道進人人體,必須做到飯前洗臉、洗手;車間內禁止吃飯、飲水和吸煙;班后淋浴;工作服定期清洗并與便服隔離存放。

5.2職業性健康檢查。可分為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性健康檢查,發現有職業禁忌癥患者,應當改換其他工作崗位或采取其他預防措施。

5.3中毒急救。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作業場所,應設置報警裝置,配備現場急救用品,培訓監護人員。要有急性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對已發生的職業中毒事故,要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已遭受或可能遭受職業中毒危害的勞動者要及時組織救治,并到專業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6建立健全工作場所有毒物質的檢測及評價機制

及時掌握有毒物質的濃度,評價防護措施的效果,掌握有毒物質濃度變化的規律,將職業中毒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

6.2防護眼鏡。防護眼鏡要充分透明,不影響視力,屈光一致;防毒眼鏡,多為密閉式,鏡框周邊嵌有軟墊與眼周皮膚緊密接觸,為了避免鏡片發霧,可在框邊上留有換氣小孔。

6.3防護面罩。防御固體碎屑及有毒液體的面罩一般采用透明的有機玻璃制作,要求面罩完全包覆面部。

6.4呼吸防護器。呼吸防護器主要用于對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包括透風面盔、?防毒面具和口罩。

篇3:煤礦職業中毒防治措施

一、建立健全職業危害管理機構。配備專人和專用儀器,按規定開展有毒有害氣體檢測。煤礦作業場所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限值如下:化學毒物名稱最高允許濃度(%)一氧化碳CO0.0024氧化氮(換算成二氧化氮NO2)0.00025二氧化碳CO20.5硫化氫H2S0.00066二、化學毒物監測時應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業地點,其中應包括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作業人員接觸時間最長的作業地點。采樣應在正常的生產狀態下進行。在不影響作業人員工作的情況下,采樣點要盡可能靠近作業人員,空氣收集器盡量接近作業人員工作時的呼吸帶。三、氮氧化合物至少每3個月監測1次、硫化氫至少每月監測1次、碳氧化合物至少每3個月監測1次,煤層有自然傾向的,根據需要隨時監測。四、加強個體防護,佩戴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五、在相應的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說明牌。六、露天煤礦實施爆破后,須待炮煙擴散完畢后,人員方可進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