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質量缺陷防治措施篇
?混凝土工程質量缺陷有:麻面、蜂窩、露筋、裂縫、孔洞、爛邊、爛根、氣泡、爆模、脹模、錯臺、掛簾、夾渣、疏松、外形缺陷、外表缺陷、連接部位缺陷等。
1、麻面
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呈現出無數綠豆般大小的不規則小凹點,直徑通常不大于5㎜。
成因分析:⑴、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凈,附有水泥漿渣等雜物;⑵、澆筑前模板上未撒水濕潤或濕潤不足,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吸去或模板拼縫漏漿,靠近拼縫的構件表面漿少,拆模后出現麻面;⑶、混凝土攪拌時間短,加水量不準確致使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澆筑時有的地方砂漿少石子多,形成蜂麻面;⑷、混凝土沒有分層澆筑,造成混凝土離析,出現麻面;⑸、混凝土入模后振搗不到位,氣泡未能完全排出,拆模后出現麻面。⑹、振搗過遲,振搗時已有部分凝固;
?預防措施:⑴、模板表面清理干凈,脫模劑應涂刷均勻;⑵、混凝土攪拌時間要適宜,一般應為1~2分鐘;⑶、澆筑混凝土時,無論那種模型,均需撒水濕潤,但不得積水;⑷、澆筑前檢查模板拼縫,對可能漏漿的縫,設法封堵;⑸、振搗遵循快插慢拔原則,振動棒插入到拔出時間控制在20S為佳,插入下層5-10㎝,振搗至混凝土表面平坦泛漿、不冒氣泡、不顯著下沉為止;
?修補方法:混凝土表面的麻點,對結構無大影響,通常不做處理,如需處理,可采用如下方法:⑴、用稀草酸溶液將該處脫模劑油點或污點用毛刷洗凈,在修補前先用水濕透;修補用的水泥品種必須與原混凝土一致,砂子為細砂,粒徑最大不宜超過1㎜,按照漆工刮膩子的方法,將砂漿用刮刀大力壓入麻點,隨即刮平;水泥砂漿的配合比為1:2或1:2.5,由于數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勻,隨拌隨用,必要時摻拌白水泥調色;修補完成后,用麻袋進行保濕養護。
2、蜂窩
蜂窩是指混凝土表面無水泥漿,骨料間有空隙存在,形成數量或多或少的窟窿,大小如蜂窩,形狀不規則,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深度不漏主筋,可能漏箍筋。
?成因分析:⑴、模板漏漿或振搗過度,跑漿嚴重致使出現蜂窩;⑵、混凝土塌落度偏小,配合比不當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于多,加上振搗時間不夠或漏振形成蜂窩;⑶、混凝土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沒有采用帶漿法下料和趕漿法振搗;⑷、混凝土攪拌與振搗不足,使混凝土不均勻,不密實,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造成局部砂漿過少。
?預防措施:⑴、澆筑前檢查并嵌填模板拼縫以免澆筑過程中跑漿;⑵、澆筑前澆水濕潤模板以免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吸去;⑶、振搗工具的性能必須與混凝土的工作度相適應;振搗工人必須按振搗要求精心振搗,尤其加強模板邊角和結合部位的振搗;⑷、混凝土拌制時間應足夠、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墻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后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修補方法:小蜂窩可按麻面方法修補,大蜂窩采用如下方法修補:⑴、將蜂窩軟弱部分鑿去,用高壓水及鋼絲刷將結合面沖洗干凈;⑵、修補用的水泥品種必須與原混凝土一致,砂子用中粗砂,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用抹子大力將砂漿壓入蜂窩內,刮平,在棱角部位用靠尺將棱角取直;⑶、水泥砂漿的配比為1:2到1:3,并攪拌均勻,有防水要求時,在水泥漿中摻入水泥用量1%~3%的防水劑,起到促凝和提高防水性能的目的;⑷、修補完成后,用麻袋進行保濕養護。
3、孔洞
孔洞是指砼表面有超過保護層厚度,但不超出截面尺寸1/3缺陷,結構內存在著空隙,局部或部分沒有混凝土。
成因分析:⑴、內外模板距離狹窄,振搗困難,骨料粒徑過大,鋼筋過密,造成混凝土下料中被鋼筋卡住,下部形成孔洞;⑵混凝土流動性差,或混凝土出現離析,粗骨料同時集中到一起,造成混凝土澆筑不暢形成孔洞;⑶未按澆筑順序振搗,有漏振點形成孔洞;⑷沒有分層澆筑,或分層過厚,使下部混凝土振搗作用半徑達不到,形成松散狀態形成孔洞;
預防措施:⑴、可采用小料、大料兩種配比的混凝土,前兩斗混凝土拌小料,水平分層澆筑,附著式振搗器振搗,其它部位混凝土采用大料按上述方法澆筑,插入式振搗器振搗;⑵、對構件角點和結合部重點檢查,特別注意振搗,不能用機械振搗時,可改用人工插搗,插搗應反復數次,確保混凝土不出現孔隙;⑶、混凝土配合比中摻加高效減水劑,確保混凝土流動性滿足工作要求,在混凝土運輸、澆筑的各個環節采取措施保證混凝土不離析;⑷、一次卸料過多避免過多,振搗應密實,不允許出現漏振點;⑸、嚴防雜物出現在拌制好的混凝土當中。
修補方法:⑴、修補前用濕麻袋或濕棉紗頭填滿,保持濕潤72小時;⑵、將修補部位的不密實混凝土及突出的骨料顆粒鑿去,洞口上部向外上斜,下部方正水平;⑶、用高壓水及鋼絲刷將基層沖洗干凈;⑷、修補用的水泥品種應與原混凝土一致,為減少新舊混凝土之間的空隙,水灰比控制在0.5以內,并摻水泥用量萬分之一的鋁粉;⑸、孔洞周圍先抹一層水泥漿,然后用比原混凝土強度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或補償收縮混凝土填補并分層仔細搗實,以免新舊混凝土接觸面上出現裂縫;⑹、對于不易清理的較深蜂窩、孔洞,由于清理敲打會加大缺陷尺寸,使結構遭到更大的削弱,應采用水灰比為0.7-1.1的水泥漿液體進行壓漿補強。必要時可在水泥漿中摻入一定量的水玻璃作促凝劑。壓漿孔的位置、數量及深度,應根據蜂窩、孔洞的實際情況和漿液擴散范圍而定,孔數一般不少于兩個,一根壓漿,一根排氣或排除積水。壓漿方法如下:在填補的混凝土凝結2d,即相當于強度達到1.2~1.8N/2㎜后,用壓漿機壓漿。壓力6~8個大氣壓,最小為4個。在第一次壓漿初凝后,在用原埋入的管子進行第二次壓漿,大部分都能壓入不少水泥漿,且從排氣管擠出清水。壓漿完畢2~3d后切除管子,剩下的管子空隙以砂漿填補。
4、爛邊、爛根
?"爛邊"和"爛根"主要是由于模板拼縫不嚴密、接縫處止漿不好,振搗時混凝土表面失漿造成。漏漿較少時邊角出現"毛邊",漏漿嚴重出現混凝土蜂窩麻面。
預防措施:⑴、接縫處貼橡膠海綿條或土工布止漿,并用鋼木壓板、橡膠壓條止漿;⑵、拼縫兩側的振搗器起振時保持同步。
修補方法:漏漿較少時按麻面進行修復,漏漿嚴重時按蜂窩處理辦法進行修復。將爛根處松散混凝土和軟弱顆粒鑿去,洗刷干凈后,支模,永專用灌漿料填塞嚴實,并搗實。
5、裂縫
混凝土的收縮分干縮和自收縮兩種。干縮是混凝土隨著多余水分蒸發,濕度降低而產生體積減少的收縮,其收縮量占整個收縮量的很大部分;自收縮是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體積減少,收縮量只有前者的1/5~1/10。
原因分析:⑴、由于溫度變化或混凝土縮變的影響,形成裂紋;⑵、過度振搗造成離析,表面水泥含量大,收縮量也增大;⑶、拆模過早,或養護期內受擾動等因素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紋發生;⑷、未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表面損失水分過快,造成內外收縮不均勻而引起表面混凝土開裂。
預防措施:⑴、澆筑完混凝土6小時后開始養護,養護齡期為7天,前24小時內每2小時養護一次,24小時后按每4小時養護一次,頂面用濕麻袋覆蓋,避免曝曬;⑵、振搗密實而不離析,對板面進行二次抹壓,以減少收縮量;
修補方法:對于細微裂縫可向裂縫灌入純水泥漿,嵌實再覆蓋養護;或將裂縫加以清洗,干燥后涂刷兩遍環氧膠泥或加貼環氧玻璃布進行表面封閉;對于較深的或貫穿的裂縫,應用環氧樹脂灌漿后表面再加刷環氧樹脂膠泥封閉。
6、氣泡
氣泡屬麻面的范疇,也是常見的缺陷。除不易排氣泡的結構(如倒角等)外,形成氣泡缺陷的原因常見的是澆筑分層厚度過大,氣泡溢出表面的距離大,此時振搗稍有不足,便容易形成氣泡。同時,脫模劑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涂刷在模板表面的脫模劑(隔離劑)一般為油性,如脫模劑濃度過稠、涂刷厚度過大時,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包裹混凝土內的氣體吸附于模板表面,形成較難溢出倉外的氣泡,在混凝土凝固后便成為氣泡缺陷。
7、錯臺、掛簾?
錯臺、掛簾混凝土澆筑產生錯臺缺陷主要是由模板原因造成的。模板設計不合理、模板規格不統一、安裝時模板加固不牢或在澆筑過程中不注意跟進調整,使模板間產生相對錯動,都會引起錯臺。特別是模板下部與老混凝土搭接不嚴密或不牢固,留下縫隙,引起澆筑時漏漿,是產生錯臺和掛簾的主要原因。
預防措施:為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現錯臺、掛簾的現象,要求模板首先要有足夠的剛度且邊緣平整,對已經使用過的模板,安裝前一定要進行校正。其次是模板安裝時,須保證模板間拼接緊密、支撐牢固,整體剛度足夠。特別需加強模板與老混凝土之間的緊固,因為這是錯臺的多發點。如澆筑高度大,最好在上一倉拆模時保留最上一塊模板,與新澆筑倉模板拼接。同時,須注意混凝土澆筑過程的跟進工作,對模板受力后的變形實時監測,對變形模板及時調整。當混凝土澆至1/3、1/2高度時,需對模板支撐件各緊固一次,待澆筑完成時再緊固一次,可有效防止錯臺、倒簾的現象發生。
修復方法:主要采用鑿成斜面,形成逐步過渡的形式,一般選用扁平鑿和手砂輪作為工具,斜面的坡度一般大于1:20~1:30,最大不應大于1:10,否則修復的效果不理想。為降低處理難度和避免色差過大,錯臺的處理一般在混凝土拆模后或3天齡期前進行。這種辦法其實是采用過渡的措施來改善觀感,對有嚴重錯臺的缺陷處理效果不佳。
8、爆模、脹模
爆模和漲模的主要原因是模板的強度不剛度不足造成的。如按預定的工況計算但實際施工時,沒有按預定的工況來操作。造成模板的強度儲備不足而爆模和漲模。
解決方案:加強模板體系的強度與剛度,對主要構件要進行必要的力學計算。嚴格按力學計算模型與工況進行施工。當施工中有違反施工工藝的,要立即制止,觀測模板的變型,如超過一定的限值時,需采用有效措施。防止爆模(如灌入的速度減緩一些,)修補的辦法就是鑿除多余的混凝土,修整平順。
篇2: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監理細則
1?總則1.1?編寫依據(1)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上游臨時鋼架橋建設監理合同(合同編號:KLBL/TG-001);(2)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上游臨時鋼架橋建設施工合同(合同編號:KLBL/TG-001)及其合同文件;(3)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上游臨時鋼架橋設計文件;(4)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上游臨時鋼架橋監理規劃;(5)《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223-2008;(6)《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7)《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1-20**;(8)《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DJ-78和SL/T191-96;(9)《水電水利基本建設工程單元工程質量等級評定標準》(第一部分:土建工程)DL/T5113.1-2005;(10)《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4-92;(11)《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SDJ207-82;(12)《水利工程質量事故處理暫行規定》水利部1999年第9號令。1.2?適用范圍本實施細則適用于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上游臨時鋼架橋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的檢查及處理工作。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包括: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混凝土結構裂縫、等。1.3主要內容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的處理工作包括:缺陷檢查、缺陷原因分析、缺陷分類、缺陷處理程序、缺陷處理、處理后質量檢測及驗收等工作。2?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2.1一般要求2.1.1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應在混凝土結構拆模后、單元工程質量評定前或發現異常現象后進行。2.1.2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包括施工單位自查,監理單位復查并認定缺陷等級。2.1.3施工單位應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要有專門的質量管理機構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相應的質量檢驗、測試儀器。2.1.4施工單位應組織有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質量缺陷檢查(測)。檢查(測)人員應熟悉業務,掌握所用儀器性能,了解被檢查對象工作特性,具有初級以上工程系列技術職稱,并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2.1.5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測)所用的檢測、計量設備,必須經縣級及縣級以上政府技術監督部門或相應計量檢定機構檢定,并具備有效的檢定證書。2.1.6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測),施工單位應認真逐項進行,檢查(測)結果應詳細記錄,繪制缺陷位置圖,并備有影像資料。檢查(測)記錄必須及時整理,編寫檢查(測)報告,建立檔案,存檔。檢查(測)結果及時報送監理。檢查(測)記錄參見附表2-附表6。2.1.7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裂縫等檢查(測)宜以直接測量法檢測為主,必要時,可進行破壞性檢查。小體積薄壁結構內部缺陷檢查,宜以無損檢測為主。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可采用超聲波、掃描等無損檢查(測)法,必要時,可采用鉆孔取芯、壓水、壓氣等方法進行局部破壞性檢查(測)。2.1.8在進行破壞檢查(測)前,施工單位應制定詳細的檢查(測)實施細則,報送監理工程師批準后實施。破壞性檢查(測)時,必須確保被檢查(測)結構及檢查人員的安全。結構質量缺陷處理后,必須回填檢查(測)孔洞,回填質量必須滿足結構安全、運行及外觀要求。2.2?檢查項目2.2.1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測)分為: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檢查(測)、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檢查(測)、混凝土結構裂縫檢查(測)、混凝土結構止水缺陷檢查(測)等。2.2.2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檢查(測)的方法及數量應根據相關規程、規范執行。2.2.3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主要檢查(測)項目為:建筑物外部尺寸偏差、表面平整度、表面蜂窩、麻面、氣泡、孔洞、缺損、掛簾、錯臺、鋼筋頭外露、管件頭外露、冷縫、施工縫等。2.2.4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主要檢查(測)項目為: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抗滲、抗凍、密實性等性能及混凝土空洞、架空、冷縫、施工縫等。2.2.5混凝土結構裂縫主要檢查(測)項目為:裂縫發現時間、位置、數量、裂縫長度、裂縫寬度、裂縫深度、裂縫產狀、裂縫走向、裂縫發展狀況、縫面滲水(包括冷縫、施工縫滲水)、鋼筋銹蝕、析出物及析出物化學成分等。3?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原因分析3.1?混凝土結構外部和內部質量缺陷分析3.1.1發現混凝土結構外部和內部質量缺陷后,除詳細檢查(測)記錄質量缺陷所發生部位、產狀、時間、溫度、水位、荷載等工作條件外,應根據缺陷檢查(測)、調查結果及缺陷具體形態,結合上述因素,分析缺陷產生原因,判斷對建筑物結構安全、運行及外觀影響,并對質量缺陷分析定類。3.1.2施工期混凝土結構外觀和內部質量缺陷產生原因,主要有材料、施工、環境、設計、其他等方面。具體可從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混凝土拌和、混凝土運輸、混凝土澆筑、振搗、養護條件、溫控措施、氣溫變化、放樣、模板、約束、拆模時間、設計等方面分析。3.1.3對III類(見4.1分類)或有普遍性的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必要時,應召開專題研討會,分析研討缺陷原因,視需要可進行結構復核計算。3.2?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分析3.2.1混凝土結構裂縫,按深度可分為表層裂縫、深層裂縫和貫穿裂縫三種;按裂縫開度變化可分為死縫、活縫、增長縫三種;按產生原因可分為變形裂縫、結構性裂縫二種。3.2.2裂縫發生后,除詳細檢查(測)記錄外,還應根據裂縫檢查(測)、調查結果,綜合分析裂縫成因,判斷對建筑物結構安全、運行及外觀影響,并對裂縫分析定類。3.2.3施工期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主要原因有,材料性質和配合比、施工、環境條件、結構設計及受力荷載、其他等方面。與材料性質和配合比有關的因素:水泥的標號、凝結時間和安定性不合格;摻合料細度、需水量比過大;外加劑不合格;水泥與外加劑適應性差;骨料含泥量過大、級配不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大、用水量大、水膠比大、和易性差等。與施工有關的因素:拌和時間不夠或過長、拌和后到澆筑時間間隔過長、運輸差錯、澆筑順序有誤、澆筑順序有誤、速度不合適、振搗不良、連續澆筑間隔時間過長、模板變形或漏漿、拆模時間不當、養護不當、溫控不嚴等。與環境條件有關的因素:氣溫驟變、溫差過大、基礎或老混凝土約束、沖擊、振動、環境水侵蝕等。設計方面原因主要有:構件斷面尺寸不足、鋼筋用量不足、配筋位置不當、結構物沉降差異、分縫不當、對溫度應力、收縮應力估計不足等。3.2.4對III類或有普遍性的裂縫,宜進行專題研究,必要時,應進行結構復核計算。3.3?混凝土結構止水缺陷原因分析3.3.1混凝土結構止水缺陷原因有,原材料不合格、設計缺陷及施工質量缺陷等。3.3.2根據止水缺陷檢查(測)、調查結果,對止水缺陷成因進行分析,判斷對建筑物結構安全、運行及外觀影響,綜合上述分析成果,對止水缺陷分類。4?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分類4.1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分類根據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所處的工程部位,嚴重程度,對結構安全、運行及外觀影響程度,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分為三類。I類質量缺陷為:未達到設計或合同技術要求,但對結構安全、運行無影響、僅對外觀有較小影響的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II類質量缺陷為:未達到設計或合同技術要求,對結構安全、運行、外觀有一定影響,經常規處理后,不影響結構正常使用和壽命的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III類質量缺陷為:對結構安全、運行、外觀有影響,需進行加固、補強等特殊處理,處理后,不影響結構正常使用和壽命的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4.2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判別標準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判別標準見表4-1。表4-1?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判別標準項目區域質量標準內容I類II類外部尺寸鋼筋混凝土建筑物允許偏差±20mm檢測合格率≥60%<60%不平整度鋼筋混凝土建筑物不大于4mm/2mm檢測合格率≥60%<60%較高速水流區V>6m/s:局部突起高度≤12mm一般流速區V≤6m/s:局部突起高度≤25mm表面缺陷蜂窩孔洞累計面積<5%累計面積%單個面積㎡≤10%≤0.02㎡>10%>0.02㎡氣泡累計面積<5%累計面積%單個面積mm≤10%≤10mm>10%>10mm缺損掉角累計面積<5%累計面積%單個面積㎡≤10%≤0.15㎡>10%>0.15㎡注:表面缺陷面積主要包括麻面、蜂窩、空洞、氣泡、缺損掉角、掛簾、小于1cm錯臺。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檢查標準4.3.1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檢查標準見表4-2.表4-2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檢查項目和標準檢查項目質量標準設計齡期抗壓強度鋼筋混凝土保證率≥90%,最低強度值不低于設計要求的15%,平均強度值滿足設計要求設計齡期抗凍性鋼筋混凝土抗凍試件合格率不低于90%4.3.2凡混凝土性能抽樣檢測質量達不到質量標準的或混凝土實體結構發現異常情況的,應進行專項檢查(測)及專題研究,并按III類質量缺陷處理。混凝土結構裂縫檢查判別標準混凝土結構裂縫檢查判別標準見表4-3表4-3混凝土結構裂縫檢查判別標準項?目I?類II?類III?類鋼筋混凝土建筑物工程縫寬<0.2mm縫長<100cm縫深不超過鋼筋保護層縫寬0.2mm~0.4mm縫長100~400cm縫深超過鋼筋保護層小于結構厚1/2縫寬>0.4mm縫長>400cm縫深大于結構厚度1/25?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處理程序5.1Ⅰ類質量缺陷I類質量缺陷,施工單位應將檢查結果及處理方案,報送監理批準后,進行處理。5.2II類質量缺陷II類質量缺陷,施工單位應按本規定檢查(測)、分析、判斷并提出處理方案,報送監理等單位,修補前需經建設、監理、設計、施工四方聯合檢查驗收,處理修補方案需經監理批準后實施修補。5.3III類質量缺陷5.3.1對需按非常規辦法處理的III類缺陷,施工單位首先應自查(測),并報送監理單位,監理單位組織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聯合復查。必要時,委托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對有缺陷結構和處理后結構的安全性進行復核。5.3.2安全復核單位在進行結構安全性復核之前,應收集相關勘測設計和相關缺陷的有關資料,詳細分析混凝土結構缺陷產生原因,根據缺陷部位、產狀、相對尺寸等,復核有缺陷的結構安全性,預測今后運用狀況。推薦加固或返修處理方案,編制預算。監理單位收到安全復核成果后,應盡快組織設計、施工、建設等參建單位審查,處理方案經監理單位審批后,方可進行處理。整個檢查、復核、處理過程在建設單位備案。6?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處理6.1?一般原則6.1.1各種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一般應修補或處理。6.1.2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處理,應滿足國家、行業質量標準,還應滿足設計文件及合同要求。6.1.3在滿足設計要求及建筑物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處理,應以盡量少損傷母體為原則。修補材料強度、耐久性、防滲性均應高于母體原材料一個級別,與母體粘結好、無毒,確保結構整體強度和長期可靠運用,并盡可能兼顧結構外觀效果。6.1.4未經工程使用驗證的修補材料,需通過室內配合比試驗及現場試驗驗證,經監理單位批準后,方可使用。對已有成功使用經驗但施工單位未使用過的修補材料,需進行現場工藝試驗。6.1.5已發生的施工缺陷,在查明缺陷原因后,應吸取教訓,改善施工條件、完善施工工藝,防止類似缺陷繼續發生。6.1.6氣泡、麻面、蜂窩、缺損等表面缺陷,原則上宜在拆模檢查后及時處理。需對原結構進行切槽、打磨處理的缺陷,原則上應在混凝土達到50%設計強度后處理,對溫度反應敏感的缺陷,應在適宜的環境和季節時處理。6.1.7結構性裂縫,應首先消除產生裂縫原因。對因基礎變形產生的上部混凝土結構裂縫,應首先進行基礎處理,然后再進行上部結構裂縫處理。對荷載敏感的結構裂縫,應首先卸載或減少荷載后,再進行相應裂縫處理。對仍處于活動狀態的裂縫,宜用柔性材料處理。6.1.8缺陷處理時應確保結構和處理人員安全。6.2?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處理6.2.1外露鋼筋頭、鋼管頭的處理外露非受力鋼筋頭、鋼管頭應予以切除,并打磨到混凝土面以下1~2mm,清洗干燥后,涂環氧膠泥抹平。外露受力鋼筋,原則上應結合構件外形修整一并處理。嚴禁沿混凝土表面采用氣割方法切割外露鋼筋和鋼管頭。6.2.2表面麻面、蜂窩、空洞、氣泡等的處理對于表面麻面、蜂窩、空洞、氣泡等混凝土結構表面質量缺陷,修補時對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應清除松動碎塊、殘渣、至母體密實面,鑿成斜坡,再用高壓風水沖洗干凈,然后涂一層界面劑,再用微膨脹預縮水泥砂漿或環氧砂漿或丙乳砂漿處理。有外觀要求的表面,最后再用與母體顏色相近的丙乳砂漿收面。對于空徑≥20mm,深度≥50mm的空洞,應澆筑高于母體一級標號的混凝土。6.2.3錯臺、掛簾處理凡表面錯臺、掛簾,平整度不達標的結構表面,均應打磨至設計標準,高速水流面應作相應保護處理。6.2.4凡外部尺寸偏差大于規定要求的構件,原則上應根據外觀要求,可結合相應裝飾工程一并處理。6.3?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處理6.3.1混凝土結構內部質量缺陷,原則上采用灌漿法處理。灌漿材料可分別選用普通水泥漿材、超細水泥漿材、改性水泥漿材、膨脹水泥漿材、環氧類漿液等材料,并合理確定漿液濃度、灌漿壓力等灌漿參數和施工工藝。6.3.2對于確定需要加固或特殊處理的缺陷,應進行專題論證后,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處理。當需拆除時,可采取部分或全部鑿除或爆破清除,并經專門設計后進行。6.4?混凝土結構裂縫處理6.4.1對于I類裂縫,視裂縫位置、對結構安全性及結構防水性、耐久性的影響程度等,進行相應表面處理。處理措施可以表面涂刷、縫口鑿槽嵌縫。鑿槽嵌縫材料一般為環氧砂漿或微膨脹預縮水泥砂漿或丙乳砂漿。6.4.2對于II類裂縫,視裂縫所在部位可選用噴涂法、粘貼法、充填法和灌漿法處理。6.4.3對于III類裂縫,采取相應綜合補強加固或特殊處理。補強加固方法有預應力法、粘貼鋼板或玻璃鋼法、粘貼碳纖維布、增加斷面法與充填法和灌漿法等結合。7?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處理檢查、驗收7.1?一般要求缺陷處理的檢查和驗收,嚴格按照質量管理要求進行。表面缺陷處理后仍可用直接檢查(測)法檢查。采用灌漿處理的內部缺陷,可采用超聲波等無損檢查(測),必要時,可用打孔壓水壓氣等方法檢查(測)。非常規處理的混凝土結構缺陷,按已批準的設計要求檢查(測)。檢查(測)確認達到質量標準后,方可提請驗收。7.2?檢查和驗收標準檢查驗收標準為經批準的處理方案及設計、合同文件規定的質量標準。7.3?檢查內容7.3.1相同部位的修補材料取樣次數不少于兩次。7.3.2外觀質量缺陷處理,首先檢查處理基面是否達到設計要求。采用微膨脹水泥砂漿填補的,填補完成3d后,用小錘輕擊砂漿表面,聲音清脆為合格,聲音發啞者應鑿除重補。采用環氧砂漿或丙乳砂漿填補的,填補完成7d后,用小錘輕擊砂漿表面,聲音清脆為合格,聲音發啞者應鑿除重補。采用環氧膠泥處理的,外觀檢查以不出現膠泥氣泡為合格。粘接試驗現場取樣的部位和數量由監理工程師確定,粘接強度大于粘結強度指標或破壞面在母體混凝土上時認為合格,對拉拔試驗的試樣應進行描述和分析。7.3.3對于灌漿處理的內部質量缺陷,無損探傷檢測時,縱波速度要求大于4000m/s。鉆孔取芯檢查(測)的部位和數量由監理工程師確定,至少進行兩組檢查,且達到相應標準。7.3.4對于裂縫表面處理,表面鑿槽時,應檢查槽的寬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嵌縫材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裂縫表面采用涂刷防滲或粘貼防滲材料時,檢查材料性能、厚度、寬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對于灌漿處理的裂縫,灌漿前后應采用聲波檢測。按相關標準對灌漿質量進行檢測、分析和判斷7.4?驗收組織I類質量缺陷由監理單位會同施工單位對處理結果進行檢查及驗收。II類質量缺陷由監理單位組織建設、設計、施工單位,對處理結果進行檢查及驗收。處理及驗收結果應報建設單位備案。III類質量缺陷由監理單位組織建設、設計、施工單位,對處理結果進行檢查及驗收。處理及驗收結果,建設單位備案,并報質量監督單位。7.5?驗收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處理后的驗收工作應嚴格按本規定及南水北調有關規定執行。7.6?資料管理施工、監理、設計、建設等單位,應妥善保管屬于各自管理范圍內所有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的檢查(測)、復核、處理、驗收等原始資料,并按有關規定存檔。7.7?跟蹤監測對于III類質量缺陷處理效果,必要時,對其結構安全性、長期運行條件,定期和不定期進行檢查(測)。必要時,在結構內部或外部設置相應監測設備,對其應力、變形和工作狀態進行跟蹤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現象,應立即復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補救措施。對于重大或具有普遍性的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應及時總結其教訓,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混凝土結構特點,優化施工方案,嚴格作好施工各環節管理工作,妥善處理工程進度與質量關系,切實做好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預防和處理工作。
篇3:混凝土表面缺陷盤點規程
混凝土表面缺陷盤點
混凝土表面缺陷具體為:
1、麻面是結構構件表面呈現無數的小凹點,而尚無鋼筋暴露的現象。它是由于模板內表面粗糙、未清理干凈、潤濕不足;模板拼縫不嚴密而漏漿;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氣泡未排出以及養護不好所致。
2、蜂窩是混凝土表面無水泥砂漿,露出石子的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護層厚度的蜂窩狀缺陷。它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準確(漿少石多),或攪拌不勻、澆筑方法不當、振搗不合理,造成砂漿與石子分離;模板嚴重漏漿等原因而產生。
3、孔洞是指混凝土結構存在著較大的孔隙,局部或全部無混凝土。它是由于骨料粒徑過大、鋼筋配置過密導致混凝土下料中被鋼筋擋住;或混凝土流動性差,混凝土分層離析,混凝土振搗不實;或混凝土受凍、混凝土中混入泥塊雜物等所致。
4、縫隙及夾層是施工縫處有縫隙或夾有雜物。它是因施工縫處理不當以及混凝土中含有垃圾雜物所致。
5、缺棱、掉角是指梁、柱、板、墻以及洞口的直角邊上的混凝土局部殘損掉落。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澆筑前模板未充分潤濕,使棱角處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去而水化不充分,引起強度降低,拆模時則棱角損壞;另外,拆模過早或拆模后保護不善,也會造成棱角損壞。
6、裂縫有溫度裂縫、干縮裂縫和外力引起的裂縫三種。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結構和構件下的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模板、支撐沒有固定牢固;拆模時混凝土受到劇烈振動;環境或混凝土表面與內部溫差過大;混凝土養護不良及其中水分蒸發過快等。
7、產生氣孔和蜂窩的主要原因是振搗不足;模板固定不牢、發生跑模時,導致錯臺;模板漏漿時,會走失一部分漿液,導致麻面;表面凹凸點缺陷則是由于鋼模板上凹凸變形所引起。
8、日常百姓蓋房子砌墻時,當砌成的墻面凹凸不平,磚與磚之間就會形成臺階。如果將砌墻時的每一塊磚頭,比成混凝土澆筑時的每一個倉號,那么這種臺階就是混凝土澆筑時所產生的“錯臺”。錯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模板安裝精度不符合技術要求。
9、由于模板修整不到位,或使用已不能滿足技術要求的舊模板,或在模板安裝時緊固度不夠等原因,就會使安裝好的模板邊緣產生縫隙,以致在澆筑混凝土時,水泥漿就會從縫隙中流出,這就是所謂的“漏漿”。流出的水泥漿在已澆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形成簾狀流痕,這就是所謂的“掛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