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建筑基坑工程事故預防處理措施

建筑基坑工程事故預防處理措施

2024-07-12 閱讀 3013

一、建筑基坑工程事故預防

有資料通過對170多起建筑工程事故的調查分析,得出要成功地完成一個建筑基坑工程,至少須具備三個條件:

正確的支護方案,先進的支護設計和一支訓練有素的施工隊伍。

所謂支護方案正確,是指建筑基坑支護結構的選擇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綜合技術、經濟、安全和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做到措施得當,安全合理,并且對環境無害。

所謂支護設計先進,是要求基坑支護設計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恰當地解決好安全和經濟這一矛盾。

一支優秀的施工隊伍,不僅能正確領會設計意圖,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施工規范進行施工,并具有信息化施工的手段和能力,為檢驗和發展設計理論、正確指導施工反饋大量的寶貴數據,并能及時地采取得力措施,將基坑工程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1.確定建筑基坑支護結構類型的原則

1)從場地條件考慮:基坑周圍場地開闊與否,直接關系到支護結構容許位移的大小。如果場地開闊,則可選擇放坡、懸臂式、樁錨式、錨拉式支護結構;如果場地狹窄且周圍有重要設施,則選擇位移小的地下連續墻加錨桿或支撐支護方案。

2)從基坑開挖深度及范圍考慮:基坑開挖深度和范圍的大小,是選擇支護結構類型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開挖深度不大時,可采用懸臂式支護結構、土釘墻或噴錨支護等;開挖深度較大時,則需考慮加多層錨桿或多層支撐。

3)從地質條件考慮:土質較好的情況下可考慮土釘墻或噴錨支護等;土質較差時,則要采用樁、地下連續墻加錨桿或支撐支護方案。

4)從地下水位考慮:地下水位的高低,關系到是否考慮基坑止水的問題。

2.確定止水帷幕的原則

確定豎向止水帷幕的原則設置豎向止水帷幕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地下水從基坑側面滲入坑內而造成事故,其選擇原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滲流量和水頭考慮:對于滲流量較小、水頭較低的基坑,可在支護樁間或其外側布置止水樁(結構),填補支護樁間的空間,共同組成既能擋土又能擋水的連續豎向結構體;對于滲流量較大、水頭較大的基坑,宜使止水帷幕自成體系。

2)從場地條件考慮:當場地較開闊時,豎向止水帷幕宜設置在支護體系的主動土壓力區以外;當場地狹窄時,宜選用集擋土、擋水及地下室外墻于一體的地下連續墻。

3)從基坑深度和地質條件綜合考慮:當基坑深度較小,場地土力學性能較差時,可考慮采用集擋土與防水于一體的重力式擋墻;當基坑深度較大,場地土力學性能較好時,可考慮采用支護樁加自成體系的止水帷幕;當基坑深度很大,場地土力學性能較差時,可考慮采用地下連續墻。

確定水平止水帷幕的原則:

設置水平止水帷幕是為了防止坑底出現流砂、管涌、突涌等不良現象,它是以水平隔滲體自重、工程樁與底板之間的摩擦力以及底板與坑底之間一定厚度的土體自重,來平衡地下水的托浮力。水平止水帷幕的確定要從其地板抗彎性能、抗沖性能、抗滲性能等方面考慮。

為了保證水平止水帷幕的可靠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1)在坑底均勻布置減壓井(孔),封底與導滲相結合,減小底板受力。

2)水平止水帷幕低于基坑底標高,使其上覆蓋一定厚度的土層,以增加抗浮力。

3)水平止水帷幕在支護結構附近宜增加厚度。

二、建筑基坑工程事故的處理

基坑工程發生事故后,首先要查明導致事故的確切原因,判斷事故的發展動態,正確制定處理方案,并迅速組織力量進行搶救,以免喪失良機,釀成更嚴重的后果。以下是基坑事故的常用處理措施:

1)懸臂式支護結構過大內傾變位。可采取坡頂卸載,樁后適當挖土或人工降水,坑內樁前堆筑砂石袋或增設撐、錨結構等方法處理。這是支護結構設計不當,隨便取消樁頂圈梁、錨桿,施工地面荷載過大等因素引起的。

2)有內撐或錨桿支護的樁墻發生較大的內傾變位。首先要在坡頂或樁墻后卸載,坑內停止挖土作業,適當增加內撐或錨桿,樁前堆筑砂石袋,嚴防錨桿失效或拔出。這是撐錨結構數量過少,布置不當,聯結處松動,結構失效所致。

3)基坑發生整體或局部土體滑塌失穩。首先應在可能條件下降低土中水位和進行坡頂卸載,如果基礎施工已經開始,則可利用基礎加固坡腳,并加強未滑塌區段的監測和保護,嚴防事故繼續擴大。同時對滑塌區段進行處理(如用砂袋護坡等)。此類事故是忽視基坑整體穩定和信息施工的結果。

4)未設止水帷幕或止水帷幕漏水、流土,坑內降水開挖,造成坑周地面或路面下陷和周邊建筑物傾斜、地下管線斷裂等。事故發生后,首先應立即停止坑內降水和施工開挖,迅速用堵漏材料處理止水帷幕的滲漏,或在支護樁內側增設鋼筋砼止水墻,支護樁外側壓密注漿(或化學注漿),坑外新設置若干口回灌井,高水位回灌,搶救斷裂或滲漏的管線,或重新設置止水墻,對已傾斜建筑物進行糾傾扶正和加固,防止其惡化,同時要加強對坑周地面和建筑物的觀測,以便繼續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篇2:深基坑作業事故報告處置制度

㈠、安全事故的等級

根據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的規定,生產安全事故等級劃分為:

1、特別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3、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㈡、安全事故報告制度

1、本項目的安全管理部門是廣珠鐵路有限責任公司,上級主管部門廣鐵集團。

2、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項目部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立即按程序向總監辦、廣珠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3、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以下內容:事故發生單位慨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措施;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4、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不得故意破壞現場,不得阻礙調查工作的進行。若發生上述情況,指揮部將給予嚴厲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㈢、發生事故采取的措施

發生事故后,指揮部應立即采取措施,啟動應急預案,盡量減少傷亡人數和財產損失。

1、事故發生初期,現場人員應采取積極自救、互救措施,防止事故擴大,指派專人負責引導指揮人員及消防隊伍進入事故現場。

2、相關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了解現場情況及事故的性質,確定警戒區域和事故應急救援具體實施方案。

3、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時,必須及時做出標志、攝影、拍照、詳細紀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等。

4、若進出現場道路被損毀,事故發生所在地段工區應當盡快恢復被損的道路,提供搶險救災物資和特種裝備,并請求相關單位盡快恢復水電、通迅等有關設施,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開展。

5、在搶險救災過程中緊急調用的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任何人都不得阻攔或拒絕。

篇3:基坑開挖常見事故對策補救辦法

基坑開挖常見事故、對策及補救辦法

深基坑工程施工常出現的事故有:邊坡失穩;基底隆起;基坑滲流破壞;基坑突涌;周圍地面及鄰近建筑物沉陷、傾斜、開裂等問題。如不及時采取應爭措施,將導致周圍地面沉陷破壞,鄰近建筑物的倒塌,地下設施的斷裂破壞等,不僅影響工期,而且造成很大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影響周圍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因此,深基坑施工中,要特別重視監測周圍建筑物、地下設施的安全,預先做好防患準備;當事故出現后,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加以阻止或補救。

1、常見事故原因分析

(1)勘察設計的失誤

勘察不準確,設計參數取值安全儲備不夠,計算錯誤,或忽視基坑的穩定性等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必須認真做好方案的選擇、設計與評審工作。

(2)水處理不當

水是透發深基坑工程事故出現的另一個高頻率因素,特別是高地下水位的砂質土地基更為敏感,由于止水、截水、降水、排水不當或失效而造成的工程事故,不僅量大而且影響范圍廣,有的大工程基坑因降水不當,引起周圍百米外地面和建筑物、管網等沉陷、變形、斷裂,甚至危及鄰近房屋基礎的安全。

另外,基坑頂周圍地面排水不當,或遇臺風、暴雨、洪水沖刷等因素,也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必須對水慎重處理。

(3)施工因素

當施工組織設計欠妥,開挖順序不當,開挖速度太快;先打樁后即開挖土方;開挖分層過大;土方超挖;施工機械行走震動過大;基坑周圍地面堆載土方、機械、材料等超過設計荷載;基坑開挖到設計標高后,未及時封底處理,暴露時間過長;

在已完成的基坑內施工人工挖孔樁、沖鉆孔灌注樁等工程樁,形成臨空面,降低了被動土區的反壓力;施工質量低劣或方法不當,造成錨固結構等失穩;相鄰基坑施工對本基坑結構的影響等因素,都會引起事故的發生。這些因素存在施工方法的錯誤,質量問題,管理問題,是很常見的原因。

(4)其他方面

如盲目降低造價,造成錨固結構簡易,安全系數小,施工質量低劣;工程監測布點不合理、太少,及監測系統失靈等也會導致事故的發生。

2、事故預防與對策

(1)跟蹤事故苗頭

預防和阻止基坑工程事故的發生,首先抓事故苗頭的出現。根據基坑工程的重要性,設置不同等級的事故苗頭預報裝置與監測系統。對特別重要的工程要多埋設有孔隙水壓力探頭、土壓力盒、鋼筋應力計、測斜儀及經緯儀、水平儀等監測系統。

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現場巡視肉眼觀察。

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周圍土體產生位移,需預先計算基坑外土體在基坑開挖后所形成的位移,確定事故苗頭泊監控指標。除了必要的理論計算和儀器監測外,在施工全過程中,應經常進行現場巡視觀察。觀察基坑開挖后的位侈、地表與坡頂有無出現裂縫、臨近地面或建筑物有無沉陷、坑底有否回彈隆起、坑壁坑底有無滲漏、涌流、流砂等,以便及時發現事故苗頭。

(2)事故苗頭預防與應急措施

杜絕事故關鍵在于做好預防,一旦出現事故苗頭,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阻止事故的發展擴大。根據事故苗頭出現的原因,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

(1)錨桿結構失穩發生較大向內凸變形

原因分析:首先在坡頂或樁后卸載,坑內停止一切作業,在坑內增設錨桿,其它應急措施根據出現事故苗頭的原因,因地制宜地選用。

防治措施:除了勘察設計上和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還應該在一工前準備適量的內撐桿件(如鋼管、槽鋼、工字鋼等)砂石袋作為備用,一旦出現事故苗頭,即可及時處置。

(2)邊坡失穩

原因分析:基坑開挖后,如邊坡土體中的剪應力大于土的抗剪強度,邊坡就會滑動失穩。所以當出現邊坡失穩苗頭時,分析研究引起土體抗剪強度降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應急措施。一般在可能的條件下,首先盡快降低坑外地下水位,進行坡頂卸載,加強未滑坡區段的監測和保護,嚴防事故的繼續擴大;其次在坡腳堆筑砂石袋,或在未滑部位打鋼板樁、鋼管、木樁等以擋土,并盡快灌筑封底混凝土。

防治措施:其預防首先是邊坡設計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嚴格按規定坡度放坡,做好降水、排水和邊坡保護設計與施工;其次在坑內和坡頂做好排水溝、集水井,將滲透水、地面水、雨水排出場外,防止浸泡基坑和邊坡;接近邊坡處的土方開挖速度要放慢,嚴禁坡腳掏土和超挖;嚴格控制地面荷載,嚴禁在坡項堆土、堆材料設備等。

(3)基底隆起

原因分析:基坑土方開挖后,土體中的壓力減小了,土的彈性效應和坑外向坑內方向擠壓,會使基坑底產生一定的回彈變形(隆起),隆起的大小與地質條件、開挖深度、基底面積大小、基坑有否積水、底部有無較大小壓力的滯水層,基坑暴露的時間、開挖順序、開挖速度及所選用的施工機具等因素有關。對于小基坑,開挖深度淺的,隆起和再壓縮變形都比較小,可忽略不計。對于深基坑,或大面積開挖,特別是大型深基坑的粘性土、膨脹土遇水易膨脹造成底板上凸、開裂,甚至箱形基礎、工程樁上拔、斷裂等變形。為此施工時要考慮采取防止基坑土回彈變形過大的措施。可采取分段開挖,分段施工墊層,土方挖到設計標高時,減少暴露時間,最好隨即澆灌混凝土墊層,加快基礎底板的施工進度;做好排水,防止坑內浸水。

在基坑設計時,可增設樁基及插入深度等,預防基坑隆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換重法進行施工與安裝,以控制標高。

防治措施:當發現由于基坑隆起過大,將危及結構安全時,一方面在基坑外卸載;另一方面在坑底加壓重,堆砂石袋或其它壓重材料,或用快凝壓力注漿或高壓旋噴對基底土體進行加固等;當條件允許時,可在坑內、坑外周圍進行深層降水減壓,以減小底板的上浮力。

(4)滲流破壞

滲流破壞現象在地下動水壓力作用下引起的,由于破壞現象不同,分為流砂和管涌兩種。

a.流土

當出現流水現象時,根據不同條件,采取以下措施,抑制浪土的產生和擴大:

防治措施:①流土不嚴懲時,放慢開挖速度,使地下水平穩降落,水力坡度逐漸減小,直到接近或小于臨界水力坡度。當出現較嚴重流砂時,立即停止挖土,同時有針對性地采取應急措施進行處理。

②因圍護樁間距過大產生流砂、流土,而引起地面下沉,應立即停止開挖;采取被樁;或在樁間加擋土板等堵封。

③分別采用各類井點降水,降低基坑內外地下水位。

④條件允許時,適當積累基坑內水,保留一定水深,減小坑內外水頭差,以達到減小地下水水力坡度。

⑤在基坑四周設置止水帷幕或支擋結構,使地下水的滲透路徑增長,從而達到減小水力坡度。

⑥采用凍結法,使基坑周圍一定范圍內土體凍結,封凍地下水流動。

⑦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區,盡量安排在枯水期施工,使最高水位不高于坑底的0.5m。

⑧當基底為砂層,土壓力和水壓力都較大,地下水豐富,混凝土難于固結,采用化學灌漿快速凝固,進行搶險。

b.管涌

原因分析:在地下水動水壓力作用下,土層某些較細小顆粒被滲透水流帶走,使滲流出口處形成空洞,空洞又使滲流途徑縮短,水力坡度增大,滲流集中,逐漸形成水流集中管道口,滲流及其攜帶的泥沙從已形成的管道涌出,稱之為管涌。管涌使土層變松,孔隙增大,強度降低,導致坑壁失穩。

防治措施:防治管涌常采用降低水力坡度和在管涌出處增設反濾層。具體應急措施基本與流土相同。

(5)坑底突涌

原因分析:由于基坑開挖減小承壓含水層上覆不透水層的厚度,致使承壓水頂裂或沖毀基坑底板,進行基坑,產生突涌現象。突涌不僅給基坑施工帶來困難,且降低成了革基的強度,危及圍護的安全。

防治措施:當出現突涌時,采取降壓井降低承壓水頭,其余應急措施與流砂處理方法基本相同,首先停止坑內抽水,在采取降低承壓水頭措施的同時,采取快凝壓力注漿或灌筑快凝混凝土等堵住涌口。基坑圍護結構設計前應檢查地下承壓含水層標高,然后采取降壓井降低承壓水頭,同時止水帷幕墻要進入不透水層,以防止管涌、突涌的出現。

(6)周圍地面沉降

原因分析:深基坑施工,因基坑外降水過大過快,或坑內流砂、管涌、圍護結構傾斜變形引起周圍地面沉降,危害性很大,可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防、結構裂縫、甚至倒塌,地下管網斷裂、道路沉陷破壞等。

當出現周圍地面沉降時,根據發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首先停止坑外降水,采取回灌措施或在圍護結構外圍施以壓力注漿或深層攪拌樁、鋼板樁進行隔水。有流土、管涌根據上述4)、5)方法采取搶救。如圍護結構、支撐變形,進行加固。

防治措施:合理設計圍護結構,地下水位高的地區根據土質情況設置止水帷幕墻,對圍護結構周圍進行止水處理,坑外設置若干回灌井、觀察井,或在周圍建筑物與圍護結構間設隔水墻,防止因降水而影響原有建筑物穩定。同時建立監測系統,在施工全過程進行對周圍地面、建筑物等變形監測,發現苗頭,立即進行回灌和其它相應措施。

(7)其他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除了上述6個問題外,還可能出現其他問題,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原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a.施工偷工減料或造價太低,造成深基坑施工質量低劣,引發基坑工程事故。出現此類問題時,首先視情況停止挖土和降水,再根據基坑深度、土質和地下水位等條件進行補樁、注漿或其他措施,支撐質量低劣,要增加支撐或加固支撐。同時嚴格執行施工質量監督制度,由有施工資質的單位來承擔施工任務。

b.設計安全儲備不足,樁入土深度不夠,是導致結構傾斜或踢腳失穩的原因。

當出現苗頭時,首先停止基坑開挖,對已開挖而未發生踢腳失穩段,在坑底圍護樁墻前堆砂石土袋或土料反壓。同時在樁頂適當卸載,再根據失穩原因進行被動區土體加固,也可在圍護結構墻內側補打短樁等。

c.侵入相鄰場地和建筑物下部,影響施工基礎安全的錨桿,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采取人工切斷、機械抓斗鏟除、拆卸錨桿等方法處理。

d.相鄰基坑施工互相影響,因施工振動或擠土效應引起的結構傾斜、上浮、斷裂等破損,首先應停止施工或限制施工振動,或改變施工順序、工藝。對已破壞的結構、工程樁采取有效處理和加固措施。

e.在較高水位場地,錯誤地采用噴錨、土釘墻等護坡,由于基坑開挖使已加固的土體邊坡滑坡損壞。應立即停止開挖,進行坑外降水或重新設計和施工其它形式的圍護結構,方可進行土方開挖施工。

f.基坑土方超挖,引起圍護結構損壞,應暫停止施工,回填砂石方或在樁前堆載,保護圍護結構穩定。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處理措施。

3、事故補救方法

深基坑工程特別是倒塌事故,其產生的后果是嚴重的。當事故發生后馬上采取緊急措施,阻止事故的延伸,防止臨近建筑物傾斜加劇或倒塌,防止高壓電桿傾斜,地下通訊線路、煤氣管道、壓力管道、自來水干管等斷裂,必要時,切斷電源、水源、氣源。

事故的補救辦法有:

1)減載削坡

在深基坑外,把地面外荷載卸除,或盡可能削坡,或階梯型減載。也可用水泥土攪拌樁或旋噴樁加強墻背土體,提高復合土體的抗剪強度。

2)加強內支撐

在軟土地區內頂撐特別有效。當基坑尺寸過大時,先在坑中心部分,用混凝土封底并澆灌底板,建成中心島。坑內四周回填土(或土體)留作反壓平衡土體,設置坑壁與中心島的斜撐后,再挖去平衡土體。

3)加設錨桿、土釘

當坑壁和坑底淺部有好的拉錨持力層時,分層逐步隨挖土深度加設錨桿、土釘。

4)降水

當場地開闊時,采用降水方法,降低墻背肖位,減少水壓力,利于深基坑穩定。

5)加固與止水

在圍護結構嚴重滲漏及基坑內流土、管涌、突涌部位采取快凝的壓力注漿法加以阻止。注漿時,保持在灌漿點處,做到地下水基本沒有流速,否則會被流失,起不到加固與止水效果。

6)盡快澆搗混凝土墊層

為了盡快提高穩定性,深基坑墊層盡量采用混凝土墊層,分條相間開挖和澆筑,并適當加厚。

7)穩定周圍地面土體

當出現周圍地現及建筑物下沉或傾斜時,一方面采取措施加固或拆除已有的建筑物,以確保安全;另一方面根據發生事故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回灌或防滲或注漿等加固措施,以穩定地面土體和周圍建筑物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