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食品安全控制程序

食品安全控制程序

2024-07-17 閱讀 9401

1.目的

保證食用菌產品的安全,防范食品的風險,從而維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2.適用范圍

食品安全管理、工廠設備、雇員、電腦系統、原配料和包裝材料、生產操作(空氣和水的安全)、成品、安全戰略和系統評估。

3.食品安全管理

3.1預防可能懷有惡意的人、犯罪的人以及恐怖分子的行動。

3.1.1公司指定有食品安全知識的人作為食品安全專員,公司指定管理者代表為食品安全專員;負責管理對食品安全程序進行評估;

3.1.2有應對可能懷有惡意的人、犯罪的人以及恐怖分子的行動(包括恐嚇和真實的事件)的安全處理策略,從而識別、隔離和保護產品;

3.1.3有緊急情況的撤離計劃;

3.1.4有24小時的與當地政府、公安局、消防、救護等的聯系方式;公司做好防火、防盜器材及監控器的安全檢查。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整改。每年組織一次消防演習,熟悉器材性能的使用方法。員工在禁止吸煙的地點一律禁止吸煙。消防器材每年進行一次檢查維護保證性能良好。

3.1.5提高全員食品安全意識。

3.2監督管理

3.2.1提高全員食品安全監督水平,包括清潔和維修人員、合同工、IT人員,特別是新進人員;

3.2.2進行安全檢查。

3.3召回策略

3.3.1確定責任人,并有替代人員;

3.3.2操作和布署產品召回;

3.3.3確定消費者的聯系方式,包括地址和電話號碼。

3.4對可疑事情的調查

3.4.1調查研究可能懷有惡意的人、犯罪的人以及恐怖分子的恐嚇和其他相關信息;

3.4.2尋求相關法律界和公共衛生的權威機構的支持。

3.5自我評估程序

3.5.1從過去發生的可能懷有惡意的人、犯罪的人以及恐怖分子的恐嚇和行動中總結教訓;

3.5.2每年一次檢查安全程序的有效性,比如:由公司內部或第三方人員作應對可能懷有惡意的人、犯罪的人以及恐怖分子的練習,產品召回的模擬以及向計算機安全系統進行挑戰;

對工廠所有涉及到的區域隨機進行食品安全的檢查,包括收發貨倉庫。

4.工廠設備的安全管理

4.1物理性安全

4.1.1圍墻周圍的安全保護;

4.1.2安全門(當未在使用或未被監控時的貨物裝卸的門、突發事件時緊急撤離的安全門)、窗、空余的房間、倉庫等運輸車輛均需采取安全措施(包括上鎖、帖封條、門衛看守等);

4.1.3在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區域,安裝盡量少的門;

4.1.4在重新使用長期不用的卸載設備時,必須仔細檢查設備(包括螺絲、軟管和輸送帶等部件);

4.1.5清算公司所有的鑰匙,包括鑰匙的分放、跟蹤和收回;

4.1.6減少污染物的藏身處,如隱蔽處、洞等;

4.1.7提供充分的照明,包括應急燈等;

4.18停車場遠離生產加工區域和食品貯存區域,對來訪者車輛進行登記。

4.2實驗室的安全

4.2.1嚴禁非化驗人員進入實驗室;

4.2.2除非必要的采樣和其它必要的行動,否則限制原材料進入實驗室;

4.2.3化驗室的的藥品由化驗員負責管理。

?4.2.4有效處理實驗室的化學廢棄物。

4.3有毒化學品的貯存和使用(包括清洗劑、消毒劑和殺蟲劑)

4.3.1有毒化學品的貯存遠離食品生產和貯藏區域;

4.3.2有毒化學品必須存放在帶鎖的密碼柜內;

4.3.3有毒化學品要有適當的標識;

4.3.4有毒化學品必須按規定配制濃度;

4.3.5殺蟲劑必須在車間外使用。

5.1雇員

雇員:所有新進員工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和衛生知識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在職員工每年定期體檢。

5.1審查(雇用前、雇用時、雇用后)

調查所有應聘者的背景(包括季節工、臨時工和合同工,無論是直接招聘的還是通過中介公司招聘的),通過查相關的個人檔案等渠道知道個人信息,如:地址、身份證復印件、電話號碼等;

5.2日常工作的安排

5.2.1根據員工的入廠考核和日常考核安排員工的工作崗位;

5.2.2及時更新員工的信息庫。

5.3辨別

5.3.1建立人員的辨別系統,以識別員工,通過穿統一工作服、佩帶胸卡(胸卡上有照片);

5.3.2當員工離職或被辭退時,必須收回工作服和胸卡。

5.4人員進出的限制

5.4.1識別所有能與設備接觸的人員;

5.4.2各崗位員工只能在自己的工作區域,不得進入其它區域;

5.5員工個人物品

5.5.1必須只帶公司允許的個人物品;

5.5.2允許公司員工因個人健康因素服用藥物,但這些藥物必須有標簽,并遠離生產和貯存區域;

5.5.3禁止員工帶個人物品進入生產和貯存區域;

5.5.4定期檢查屬于公司財產的雇員儲物柜內的物品。

5.6食品安全的培訓

5.6.1對季節工、臨時工和合同工進行食品安全培訓,包括預防、發現和對可能懷有惡意的人、犯罪的人以及恐怖分子的行動(包括恐嚇和真實的事件)作出反應;

5.6.2提供安全程序的宣傳資料;

5.6.3對員工進行食品安全意識培訓,舉例向員工證明安全程序的重要性。

5.7異常行為和舉止

全體人員共同監督異常的和令人懷疑的行為和舉止(例如:沒有明確的原因而推遲下班和提前上班、不在他們職責范圍內接近文件資料、將文件拿離廠區等等)。

5.8外來人員(包括供應商、參觀者、行政執法者、送快遞的人、蟲鼠控制代表、第三方審核員、運輸承包商、校驗人員等)

5.8.1外來人員從指定的大門進入,并進行登記,由相應接待人領入;

5.8.2門衛須要驗明來訪人的身份,來訪人員必須出具工作證或介紹信;

5.8.3來訪人員不得進入食品生產車間和倉庫;

5.8.4禁止進入更衣間。

6.電腦系統

6.1通過設定密碼、防火墻來限制人員使用電腦程序控制系統和程序性資料;

6.2當人員離職后,應及時消除他進入電腦的權限;

6.3有效的殺毒軟件,以確保電腦資料的安全,對重要資料和數據進行備份;

6.4建立電腦程序的可追溯性系統。

7.原配料和包裝材料

7.1所有采購的原配料和包裝材料的供應商都是經過公司認可的供應商;

7.2在接收時必須鑒別外包裝的完整性,核對供應商、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特別是新產品;

7.3接收時對運輸車輛進行檢查是否無異常;

7.4接收時必須經過品控部檢驗,合格后方可接收;

7.5產品與接收數量與訂單產品和數量保持一致,且產品和數量列入發票和貨運單據中;

7.6拒收異常品和可疑的原配料、包裝材料;

7.7要求運輸車輛按時間表及時到達,未能及時到達的,必須提供合適的說明。

7.8對于損壞、“偽造”或其他惡意的、罪惡的或恐怖活動跡象及時向有關法律部門和公共衛生權威機構報告。

8.生產操作(空氣和水的安全)

8.1保持車間清潔,通風和排水系統良好;

8.2確保水系統的單向流動性;

8.3對自設的水系統建立水源消毒系統。

9.成品

9.1確保成品貯存和運輸的安全性,可以通過審核來進行監督;

9.2對倉庫、車輛等進行隨機抽查;

9.3要求運輸車隊有能力在任何時候進行裝載;

9.4運輸車輛要求密封上鎖;出貨的車輛均在上鎖后才能駛離工廠。進貨車輛在未上鎖的情況下加強檢查監控。

9.5對成品運輸進行追蹤;

9.6建議銷售人員留意假冒偽劣產品,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進行相關處理。

10.安全戰略

10.1安全專員定期進行抽查;

10.2當出現突發事件時,安全專員必須及時匯報給總經理,并提出相應措施;

10.3采用以預防為主的策略,并進行食品安全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

11.系統評估

11.1頻率:每年進行一次系統評估;

11.2評估成員:生產部、安全專員以及各部門主管;

11.3評估內容

11.3.1對現場安全狀況的評估;

11.3.2對過去發生的安全事故和有害行為的評估;

11.3.3對文件資料進行審核。

11.4評估總結

?總結評估結果,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篇2:動力車間水處理設備維保與食品安全控制程序

1.目的: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水處理設備維修、保養,達到預防水質污染的可能性。

2.適用范圍:任何產品、材料、原材料直接接觸處理水的設備維修活動。

3.職責

3.1維修人員

負責水處理區域內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在維修過程中,維修人員嚴格按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執行,對所涉及到的水質安全活動負責。

3.2維修班長及化驗班長

負責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的執行、監督工作;監督維修人員嚴格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進行維修活動,并負責對發生水質污染的活動進行跟蹤解決。

4.設備維修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及要求

4.1維修前的洗消

4.1.1使用工具,應在維修前在20--25ppm的氯水中浸泡30分鐘,或采用75%酒精溶液均勻噴涂并沖洗。

4.1.2需要更換的備件,應列入工具/零件清單,備件在使用前進行消毒、沖洗。

4.1.3生產過程中,更換或維修設備管道密封墊及設備上的與產品接觸的相關零件前進行消毒、沖洗。

4.1.4其余與產品表面接觸的設備檢修,維修完成后進行消毒、沖洗。

4.1.5消毒過程由化驗人員完成。

4.1.6設備維修完成后及時與化驗人員進行交接。

4.2維護過程中的清潔及食品安全防護:

4.2.1維修前,清點使用工具,并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2在生產區域維修過程中,如果出現零件替換,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執行,并詳細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3為防止交叉污染,保證食品安全,維修、安裝部件等操作要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

4.2.4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要進行工具及零件清點,并與維修前所列出的工具及零件清單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并且作業區域沒有發現零散、不能說明明確用途的零件及工具后,方可離開現場。替換下來的零件帶出維修現場,集中處理。

4.2.5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應進行復核。同時,查找可能隱患,并處理后才可以生產,確保水質及設備安全。

4.2.6維修保養過程中所產生的碎屑應及時清除。對于螺母、螺栓、墊圈、金屬絲、膠帶、焊條等類似小物品,由于可能對產品造成污染,應首先被加以控制。

4.2.7在產品區或生產區內進行重大維修活動時,應預先制定方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該等防護裝置應能夠有效防止水質受污染。

4.2.8生產過程中,嚴禁在水處理設備周邊10米范圍內進行切割、焊接和可能造成揚塵等一切維修活動。

4.2.9只有潔凈的工具和擦拭物方可在設備內部使用。當在接觸水體位置作業時,維修人員應遵守良好的衛生規范。

5.臨時性維修的管理

5.1設備,設施的維修應避免使用臨時性材料如:繩子、膠帶、鋼絲等。

5.2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當班生產需要臨時性修理時,應確保不會對水質安全造成危害,且應掛上標識牌,注明日期和時間.

6.潤滑保養

6.1設備潤滑按照《潤滑油使用管理制度》執行。根據設備銘牌或說明書制定潤滑點檢表,按照點檢表進行設備潤滑保養。

6.2在產品、包裝材料接觸面只能使用食品級潤滑油。

6.3維護保養應預防并減少潤滑油泄漏及過量等問題。若產品區上方裝有驅動電動機或傳送帶在不同層面上交叉或平行運行,則應在適當部位安裝接盛潤滑油的回收盤。

6.4將常用潤滑劑存放于單獨的指定區域內。對設備進行維護后,多余的潤滑劑應及時清除。

6.5食品級潤滑油要標識明確單獨存放在零件庫,隨時發生隨時領用。并與非食品級潤滑油分開存放,避免使用時發生混淆。

6.6加油槍加以標簽標識,明確適用油品規格。

6.7廢棄機油等油類集中存放,統一回收或銷毀,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篇3:食品安全驗證控制工作程序

1、目的

規定驗證的活動及其方法,確保對食品安全管理的單獨要素和整體績效進行驗證,以對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信任。

2、適用范圍

適用于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管理要要素和管理體系整體績效的驗證活動的策劃、執行和對結果的分析、利用。

3、職責

3.1質量、食品安全小組負責食品安全的驗證和結果的分析利用。

3.2管理者代表負責食品安全驗證的組織和結果的審核,結果利用的批準。

3.3各部門參與和配合完成食品安全的驗證。

4、程序

4.1單項驗證的策劃

a)危害分析的驗證見《危害分析控制程序》有關規定。

b)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的驗證見《前提方案控制程序》有關規定。

c)HACCP計劃的驗證見《HACCP計劃控制程序》有關規定。

d)危害水平低于確定的可接受水平的驗證見4.2

e)食品安全管理的其他程序和文件得以實施且有效的驗證通過內部審核進行,具體按《內部審核控制程序》規定進行。

4.2危害水平低于確定的可接受水平的驗證

a)目的:驗證終產品的危害水泄不通低于確定的可接受水平。

b)方法:抽樣進行實驗室檢驗,抽樣檢驗時應另行編制抽樣檢驗計劃。

c)頻率:首次運行或變更后重新運行、其他各單項驗證存在不確定因素或出現潛在不安全食品時和不超過六個月的時間間隔進行。當連續三次驗證均確認危害水平顯著高于可接受水平的最低要求時,且其他的驗證沒有顯示變化時,驗證頻率可減少到每年一次。

d)職責:由HACCP小組負責。

e)記錄:編寫驗證抽樣檢驗計劃,填寫抽樣記錄表,獲得檢驗報告和驗證分析報告。對驗證不合格按《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要求進行處理。

4.3單項驗證結果的分析

4.3.1應對所策劃的驗證(4.1)的每個結果進行系統地評價,可結合整體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初始確認進行。

4.3.2當驗證不能證明與策劃的安排相符合時,應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a)對當前的危害分析的預備信息、更新程序和溝通渠道進行評審;

b)對危害分析結論進行評審,必要時重新分析;

c)操作性前提方案和HACCP計劃案進行評審,必要時對控制措施進行調整;

d)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進行的評審;

e)人力資源管理和培訓活動有效性的評價。

4.3.3保持采取任何措施的記錄。這些記錄在食品質量、安全小組中得到溝通。

4.3.4當驗證是基于終產品的抽樣檢測(如4.2),且該測試的樣品表明不滿足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時,受影響批次的產品應作為潛在不安全產品按《不合格品和潛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規定處理。

4.4驗證活動結果的分析

4.4.1食品安全小組應分析驗證活動(4.1)的結果,包括內部審核的結果。通過分析,以達到下述目的:

a)確認體系的整體運行滿足策劃的安排、標準的要求和管理體系的要求;

b)識別管理體系改進或更新的需求;

c)識別表明潛在不安全產品高事故風險的趨勢;

d)建立信息,便于策劃與受審核區域狀況和重要性有關的內部審核方案;

e)提供證據證明已采取糾正和糾正措施的有效性。

4.4.2驗證活動結果的分析可通過整體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確認的方式進行:

a)安全管理體系的初始確認,在體系的試運行期間進行。

b)周期性確認,在每次內部審核時進行。

c)特殊情況下的確認,包括管理體系(FSM)不明原因的失誤如大批量不合格產品的產生,過程、產品或包裝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確定的新危害。

4.4.3整體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確認應建立《管理體系整體確認表》,記錄分析的結果和由此產生的活動,并向最高管理者報告,作為管理評審和管理體系更新的輸入,也是公司與公共衛生主管部門和顧客溝通的重要信息。

4.4.4整體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確認應包括控制措施組合的確認。證實控制措施組合能夠達到已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所要求的預期水平,否則,應對控制措施進行修改和重新評價。

4.5單項驗證的分析和驗證活動結果的分析(整體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確認)顯示體系有不符合或需要預防、更新情況,按《糾正和預防控制措施控制程序》要求處理。

4.6食品安全驗證表明對一些危害控制的不適當,且通過修改控制措施是不可行時,應當考慮通過適當的信息或標簽將信息充分地提供給客戶。

5、相關文件

前提方案控制程序

危害分析控制程序

HACCP計劃控制程序

內部審核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和潛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6、相關記錄

***/SP/06-01V1.0終產品驗證抽樣檢驗計劃

***/SP/06-02V1.0終產品驗證抽樣記錄表

***/SP/06-03V1.0終產品檢驗報告

***/SP/06-04V1.0終產品驗證分析報告

***/SP/06-05V1.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整體確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