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完美教室創建展評方案
教室是學校主要的教學場所,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為進一步推進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美化、優化校園人文環境,特開展創建展評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總體要求
班級文化布置要體現實(實用)、特(個性)、美(美觀)、新(創新)的特點。在基本項的基礎上要有特色項,體現班級的特色,盡可能多一些手繪、手工制作的布置,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體現兒童化和特色化。
二、評比內容:
(一)基本項及要求
包含常規欄(班級公約、課程表、作息表、值日表)、黑板報、圖書角、墻報四個基本項,具體要求如下:
1.常規欄(按要求規范、齊全)
2.黑板報(按規定定期更新,本期以讀書節為主題,特色鮮明,與讀書和海洋文化有關聯)
3.圖書角(人均達到圖書兩冊,擺放整齊,有借閱記錄,管理到人)
4.墻報(要精心設計,有標題,有內容,有積極教育意義)
(二)特色項及要求
特色項最好能體現班級學生的稟賦、天性,能體現班級學生的共性,如布置作文園地、詩歌角、英語天地、書法園地、學生風采展欄等。
三、參與年級與評定辦法
政教處組織評委教師對6――8年級各班進行檢查,按檢查得分情況每個級部評出榜樣班級2個,頒發錦旗,并納入班主任考核。
三、評比時間:下周末
四、評比標準(100分)
常規欄(班級公約、課程表、作息表、值日表)、黑板報、圖書角、墻報等基本項齊全,按要求達成得80分(每項20分),每項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另整體諧和、整潔衛生得10分,特色項10分。
*中學政教處新教育辦公室
*年*月
篇2:小學老師教育隨感期盼心中完美教室
心得我有一個樸素的理想: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教室里開花,讓每一個孩子能在清晨醒來時,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和向往;讓每一個孩子結束一天的學習回家時,能對教室充滿留戀和不舍。一間完美的教室應該是怎樣的呢?雷夫說:“一間教室帶給孩子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一間完美教室應該是怎樣的呢?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能夠讓孩子產生依戀心理的教室就是一間完美的教室呢?
空洞的說理總是那么蒼白,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有一間非常完美的教室,那就是魏巍筆下的蔡蕓芝先生的教室,她愛她的孩子們,她帶她的孩子們跳舞、表演,帶他們去她的朋友家玩、帶他們走進自然,教他們讀詩,幫他們排除內心的痛苦。她的孩子們是那樣的依戀她以至于放假的時候都想回到學校,在這樣的教室里學習,和你的學生學同樣的知識,她的學生會是幸福的。
我也期盼有一間完美的教室,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游戲。這樣完美的教室沒有浮躁,有的是心平氣和;沒有硝煙,有的是和風細雨;沒有分裂,有的是團結向上。我愛我的學生,發自心里的愛他們。看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隨之跟著喜怒哀樂,我們其樂融融,盡情享受黎明的晴空與黃昏的彩霞。我們一起閱讀一起交流,沒有了師生的隔閡,有的是心與心的碰撞。
教師應把自己當做孩子去思考問題,那么在孩子遇到困難或錯事時,你則學會嫣然一笑!其實快樂就是讓自己擁有一顆同理心!
看著孩子的笑臉,品著孩子心中的喜悅,我也很開心,這不能成為最完美的教室,但是是最可愛的教室。
篇3:新教育開放周活動學習體會:締造完美教室
新教育開放周活動學習體會:締造完美教室
三月十三日,我跟兩位張老師、付老師一起,參加了z省z市的新教育開放周活動,為期五天的活動,時間安排很緊,學習內容很多,會議安排每天都參觀一所學校,這樣五天下來,我們共跑遍了z實驗學校,z實驗小學,z師范附小,z海南小學,z南通小學,這五所學校。一般是上午聽課,下午聽他們學校的老師或領導做報告,而晚上,認真負責的張景一老師則會召集我們去她的房間,邊吃水果邊開研討會,交流一天學習的收獲。
就這樣度過了忙碌而充實的五天,雖然勞累想家,但卻大有收獲。
在z的五所學校,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這樣一個詞語“完美教室”。這是每一位z的老師,都在追求的完美極致。
這個詞語來自于,z市教育局的許新海局長在20**年10月“締造完美教室”研討會上的報告。
他在報告中,對完美教室的詮釋是這樣的:完美的教室首先是圖書館,是閱覽室;是實踐場,是探究室;是操作間,是展覽室;是信息資源庫,是教師的辦公室;是習慣養成地,是人格成長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棲居室。這是許局長的一段話。
而我覺得,完美教室應該就是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在教室的一次完美整合。那么具體怎樣做才能打造出這樣的教室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努力打造個性化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包括班級布置,班級愿景、班規,以及個性化班名,鮮明的班風、學風、吉祥物、班徽等。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營造出富有個性,并深得孩子們認同的班風學風,無疑是增加班級凝聚力的有效途徑。在這五所學校,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名,班級精神,班級約定或班級宣言(圖片)。
其實我原來也曾做過類似的班級約定,但結果總是不了了之。上個周三在z師范附小,我們參觀了一位宋曉燕老師的小神蟻班的班級展示,我非常震撼,為那位兩年來為自己的孩子寫下三大本隨筆的老師,更為那群口才卓越,滿腹錦繡的孩子。懷著追星的激情,活動結束后,我和付老師特意找到了宋曉燕老師,跟她私下聊了很久,聊起小神蟻班級的成長經歷,她說,開學第一天,她給孩子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景點,由于游客的不慎,使得一片靠著小河的草叢著了火,火勢很快包圍了一個小小的丘陵,有一群螞蟻正被圍困在這個小包圍圈里,黑壓壓的一片螞蟻,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空氣里已經夾雜著螞蟻被焚燒而發出的焦臭氣味。這時,奇跡發生了,那些小螞蟻竟開始迅速的扭成一團,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蟻團迅速滾動著,不斷發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后身體爆裂的聲音,但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這外層被燒焦的小螞蟻們至死也不松動絲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沖進了河流里,隨著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宋老師說,講完這個故事,孩子們的眼睛都濕潤了!深深地動容著,這時,宋老師宣布,她們班的班級圖騰就是“小神蟻”,并提出了這樣的班級精神:“拼搏時,全力以赴;奉獻時,義無反顧”,孩子們,為自己能成為小螞蟻中的一員而自豪著,被小螞蟻的精神而感動著,就這樣,這群小螞蟻在宋老師的帶領下,一步步走向卓越。
通過這次談話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癥結所在,只有打動學生的心,引起他們的共鳴,令其積極參與共同成長,這樣的班級文化才能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班級文化建設除了精神方面的引領,還包括教室的布置。一個潔凈優雅的環境,更能吸引孩子的心靈。
二、以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基本愿景;以晨誦午讀暮省為基本生活方式;
關于這一條,我覺得我們學校已經做得不錯了。晨誦午讀井然有序,并初見成效。但我覺得,他們的幾點做法也很值得學習。
一是,“圖書漂流”活動。
在這幾個學校,他們每個班都統一要求孩子們買同一本書,人手一本,不同的班級選擇不同的書目。在每個月的第一周拿出一節課,老師專門來指導這本書的閱讀,人物介紹,精彩段落共讀,探討讀書的方法等,一節課下來,學生對這本書已有了大體了解,并且產生了強烈的想讀下去的愿望。接下來的時間,學生們會利用午讀和課余時間來讀這本書,課間同老師同學交流讀書的進度,人物的命運。我覺得,這種全班共讀的氛圍很動人。到月末,大多數孩子已經完成了這整本書的閱讀,這時候,老師會在這個月的最后一周,拿出一節課來,做讀書匯報課,在老師的引領下,表演書中精彩的情節,講述自己的體會,交流讀書的收獲,就這樣將書中的營養,漸漸內化到自己的生命。因為同一年級中不同的班級,選擇買不同的書目,所以當一個班讀完了自己的書,他們就會以班級為單位與別的班交換著來讀,這樣,又開始了第二本書的共讀,一個學期下來,一本書可以漂流三四個班級。
二是,保底不封頂的讀書獎勵制度。
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喜歡獎勵,喜歡小小的成就感,針對這個特點,他們采取保底不封頂的獎勵制度,保底就是硬性規定,每個學期,每位同學必須讀完哪三本書才算達標,不封頂就是,在讀完這三本書的基礎上,每多讀一本,就可以領到一張“小書蟲成長卡”的獎勵,每攢齊了五張卡,就可以換一張“讀書碩士”卡,每攢齊了五張“讀書碩士”卡,就可以換一張“讀書博士”卡,這種游戲過關的方式極大調動了孩子們讀書的積極性。
三是班級博客的建立,為師生共寫搭建了平臺。
老師建一個博客,將博客地址和密碼向全班的學生和家長公布。班里所有的孩子和家長都是這個博客的博主,這樣他們隨時可以登錄書寫自己的故事,孩子可以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家長可以發表自己的育子筆記,老師可以上傳隨筆,即有利于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增進友誼,又有利于家長和老師,家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除此之外,我覺得,班級博客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在于讓孩子懂得如何運用寫作與別人交流,并能夠給孩子的作品找到大量的讀者,一個擁有讀者的作者才會有寫作的熱情!
三、努力開發“全人課程”,建立多樣化評價體系。
新教育有一句標志性的話語: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了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使其享受完整的教育,學校、老師們一直在努力開發著“全人課程”。關于這一點,我們學校已經做得很好,豐富多彩的校本選修課程,各項活動展示,均為孩子的成長搭建了五彩的舞臺。他們學校的很多做法,其實我們已經做過了,只是說法不同。他們的全民課程包括:公民課程:讓孩子具有公德意識,做合格的小公民。書香課程、學科課程、社團課程(大力水手維和社,就是紀律小組長)節日課程、達人秀。
通過這次學習,我看到了新教育在z的土地上,綻放出如此奪目的花朵,并結出了累累的碩果,我的心里充滿了羨慕和期待。
有這樣一個教室--
它無須繁華
它可以沒有多少現代化設備
它可以在這片大地的任何角落
只要,它有那樣一個老師
有一群孩子
有一個叫做新教育的課程
那么
它就具備了創造奇跡的所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