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環境優美村申報材料
x村位于x鎮東部,全村40平方公里,575戶2100口人,所轄9個自然屯,人均收入4200元以上。
近年來,在三個近年來,在三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堅持認真貫徹國家的環境保護國策,注重開展創建個遼寧省環境優美村活動,有力地推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我村先后被評為市增幅先進村、市百強村、省文明村。
自開展創建活動以來,我村大手筆抓環境規劃,大投入抓環保設施建設,大動作抓環保管理,大聲勢抓環保宣傳,干部群眾環保意識大為提高,村里環境面貌進一步優化。環境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90%,生活垃圾定點存放率90%以上;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95;主要道路硬化、綠化普及率分別達到95%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100%;我村90%的農戶達到了環境優美戶的標準。農業生態環境良好,無水土流失現象,農用化肥施用強度、農產品農藥殘留均控制在標準之內。
回顧開展創建省環境優美村以來的工作,我們的做法和體會是:
一、組織健全、領導重視。
我們村委會對創建工作相當重視,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做到有保證。我們健全創建管理網絡,制定環保會議制度,使本村的創建工作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成效。創建領導小組由村支部書記蹇玉海任組長,村委主任王金成任副組長、環保、衛生等干部任組員。由于組織健全、領導重視,使創建工作得到了落實和推進。
二、強化宣傳,規范管理。
根據創建標準,我們詳細制訂了創建“環境優美村”管理制度和村民公約,還將村民公約制成宣傳牌立在村的醒目位置,使廣大村民知曉。我們一方面通過宣傳橫幅,宣傳黑板報、發放有關宣傳資料等加大對村民的宣傳;另一方面以村民學校為環保宣傳教育基地,設置環保專題宣傳畫廊,每月更新宣傳內容,較好地提高了村民對創建環境優美村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在植樹節活動中,組織村民、干部在村周圍種植樹木。在6?5世界環境日中,積極開展系列環保宣傳活動,組織村里的黨員干部清理我村衛生,對村綠地進行養綠護綠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廣大群眾提高了環保意識。
三、硬件到位,整治有效。
本村現有垃圾收集點18處,垃圾清運車2輛,其設施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村主干道清潔率為100%,村主干道兩旁無任何堆物。并積極開展一系列環境綜合整治,使村容村貌有了明顯的改善。
四、重點抓實,實效明顯。
村黨支部將精神文明建設放在了首位,大力改善村貌民風。帶頭清“四堆”,帶頭獻義務工直河,帶頭修路。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幾年來,共投資25.6萬元動遷12間民房,拆除50延長米圍墻,調了4.5畝菜園地,修沙石路1.5萬米,修街路4千米,修磚砌邊溝村路3千米,修村村通油路6公里。直河1千米,修過水橋涵兩座,建占地350平方米的街心廣場一個,義務植樹1.2萬棵,栽花1200平方米,增綠護綠養綠約1000平方左右。做到整治管理并舉,創造優美環境。現在的石家溝街路筆直,垂柳成行,每當夏秋季節,老人們在樹下納涼,忙了一天的村民到了晚上都悠閑地在街心廣場扭秧歌、跳舞、唱卡拉ok。
五、在對違章建筑的治理上,我們努力做到村宅有序,建房合理安排。
同時加強日常監管,使違章建筑露頭就整,整出成效,確保村宅環境優美、秩序合理。
總之,我們決心以省環保廳和國家環保總局對我村創建工作考驗收為新的起點,更加扎實努力工作,為不斷提高我村的環保工作水平,為把我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開放的現代化優美鄉村而努力奮斗!
篇2:鄉村環境整治活動方案
按照市縣關于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部署要求,為推動小王莊村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順利開展,進一步改善我村面貌,全面提升我村環境質量,加快我村建設步伐,經村“兩委”研究決定,扎實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村凈化、綠化、美化、硬化、亮化達標為方向,以提升村民生態遺失和環境意識為著力點,堅持正確引導、逐步落實、實效的原則,引導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村弄環境綜合治理,解決影響農村環境衛生的突出問題,提高群眾文明素質,轉變生活方式,優化居住環境,為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我村飲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隱患。我村水體污染主要表現在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等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污染飲用水源和用于農田灌溉,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
(二)我村生活污染加劇。村中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和廢棄物亂堆亂放、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依然普遍。含有塑料包裝的食品、生活用品在農村已經十分普遍,垃圾中的難降解有機物質迅速增加,由于利用率極低,除城鎮設有簡易垃圾填埋場進行簡單填埋處理外,村里的垃圾隨意堆放公路旁、溝渠邊、房前屋后。垃圾長期露天堆放既影響村容村貌,也容易產生有害氣體污染大氣,以及垃圾在腐敗過程中經滲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畜禽養殖及農業生產廢棄物污染日益突出。畜牧業發展迅速,村里很多農戶由分散式養殖轉變為集中式養殖,由此也帶來了畜禽糞便物污染問題。
(四)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能源利用主要依然是秸稈和煤炭,液化氣、沼氣、電氣等清潔能源利用率不高。這樣既浪費木材,破壞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脅群眾身體健康。同時,隨意焚燒秸稈、稻草等農作物現象屢禁不止,“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很好的農作物資源就這樣付之一舉,絲毫沒有充分利用,相反卻污染環境,造成事故。
三、目標任務及整治措施:
(一)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生活污染加強環境建設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要把提高群眾環境意識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和主要內容,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從治理城鄉、家居環境臟、亂、差入手,通過組織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和活動,破除陳舊的生產生活陋習,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農村環境安全是關系到廣大農民身體健康、社會穩定,關系到農業發展、農民奔小康的大事。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積極創建生態示范村(組),促使生活垃圾的節約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走經濟、社會、生態并重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創造村容整潔的新農村。
(二)積極參與整治。按照和諧、統一、美觀的要求,協助村“兩委”對影響村容村貌的各類門頭牌匾、廣告標語,進行規范設置;治理糞堆、柴堆、垃圾堆等“三堆”問題,實行垃圾定點投放、街道、庭院的綠化美化和樹木栽植工作,提高鄉村綠化水平。
(三)加強督導引導。要加強督導,對整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提出建議,主動配合村“兩委”工作,完成分工工作。堅持在學中干,干中學,積極引導教育任職村群眾增強衛生、環境意識,推動任職村環境整治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任務分工:
1、由袁楊、劉陽陽負責環境整治的宣傳教育工作;
2、由杜德厚、袁楊組織人員,負責清污、治臟等各項措施的落實;
3、由田寶雨、劉紀芬負責組織文明健康生活習慣養成和教育及后期成果鞏固工作;
4、由村書記田秀景帶頭成立領導小組,負責總體協調工作。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應當積極采取對策,把農村環境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不走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使農村向著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篇3:基于網絡環境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研究
基于網絡環境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實證調查走訪與文獻檢索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在空余時間的現狀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在參考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的模型,以促進留守兒童空余時間的合理、有效利用,并力圖使政府相關部門、網絡提供企業及動漫開發企業等相關因素合作起來,共同建設一個信息開放、功能強大、不斷更新的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旨在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空余時間安排不合理這一問題,并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水平提高,身心健康發展探索有益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為留守兒童的現實教育狀況感到擔憂并大聲疾呼;另一方面,在廣大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親情的缺乏,管理的缺位,教育條件的落后等因素的制約仍然在迷茫與困惑中徘徊。他們有一部分人沉迷于網絡,或者對網絡很感興趣,根據筆者對甘肅省秦安縣蓮花鎮留守兒童的調查走訪發現有64%的留守兒童提到網絡對自己的印象時首先想到的是玩游戲。還有20%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上網可以不間斷的看動畫片,另有10%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上網可以與他人聊天。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監護不到位等原因,對游戲非常感興趣,并且往往不能自拔。應當說,對游戲、動漫的喜愛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留守兒童相對來說由于管理上的缺失更容易對動漫產生依賴性。同時孩子選擇聊天也反映出一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孤獨的特征。
在這種現實環境下,如果有一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動漫服務體系平臺,使留守兒童的空余時間得到很好地利用,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幫助留守兒童自身在智力思維發展,對社會的認識,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技能經驗的掌握等方面得到促進[1]。而網絡環境的出現無疑使建設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有了可能。
一、利用網絡環境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的必要性。
(一)、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是解決農村紙質圖書匱乏,留守兒童接觸的外界信息有限的有力舉措。
筆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蓮花鎮所轄的26個行政村除6個川區村交通比較便利,留守兒童接觸的外界信息比較豐富外。其余的村留守兒童了解的外界信息普遍偏少。盡管近年來國家花大力氣建成了農家書屋,可在很多村農家書屋只是應付上級檢查時才開放一下。其余時間都不開放。交通便利的留守兒童有機會了會去逛書店、上網等。而交通不便地區的留守兒童平時在家很多時候會比較孤獨,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搭建一個動漫教育服務平臺便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二)、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是解決留守兒童對電視過度依賴,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行為問題的重要措施。
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走訪,筆者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在閑余時間特別是假期對電視的依賴程度非常高,而現在的電視節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據很多家長及小學校長反映,一部分留守兒童受一些電視節目的影響表現出較明顯的道德行為問題。如主動幫助家長干活,注意個人衛生,鍛煉身體,節約水電,愛護公物等意識大多表現不太好。這表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環境對他們道德成長過程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這與研究者李遠煦在湖北省武穴市龍坪鎮的調查結果非常相似。[2]筆者認為,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搭建一個動漫教育服務平臺,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就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