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堂物理教學心得體會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我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多年來,由于我勤奮好學,執著努力,成績突出,深受師生的好評?,F在就我從事教學多年來的物理教學實踐隨便談一些心得體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不同意見。
從初中物理新教材改革來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怎樣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愛上物理,學好物理,我從教學實際中體會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節物理課,使學生愛上物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源泉。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都是懷著好奇心來聽物理課的。怎樣把這種好奇轉變成興趣,把這種興趣轉變成學習物理動力,并使之自覺、持久,這是我們初中物理老師普遍關注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的體會是:
(一)、認真上好第一節物理課,打開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門。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學習物理也是一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第一節引言課好像老師給學生的見面禮,是學生學習物理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們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第一認識是重要的。為了引起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第一堂課,我認為應這樣設計:
1、設置懸念。
緊密聯系學生的知識實際和生活實際,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提出:熟透的果實和枯萎的樹葉為什么總要落回地面?用雞蛋打石頭,挨打的是石頭,為什么打破的是雞蛋?杯子里有一枚硬幣,但到水后為什么會看到兩枚,猴子為什么會在井中撈月亮。這些生活自然現象,都是學生熟悉的,在課堂上,作為一個個問題提出來,能大大激發起學生的強烈興趣,使他們急于了解為什么。
2、展示有趣的物理實驗。
捕捉學生的興趣情感,再把這種情感推至理性的認識。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于是我在上課時設計了下面的教學實驗:把一個盛滿水,里面放著小金魚的試管頸部放在灑精燈上加熱,使水沸騰,在試管下部的小金魚卻安然無恙;又另取一盛水燒瓶在灑精燈上加熱,使水沸騰,然后用塞塞住瓶口翻轉過來用泠水淋下,學生驚訝地發現,這時瓶內的水又再次沸騰起來了。還演示了感應靜電起電現象、滾擺等實驗。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后,接著引入講什么是自然現象、物理現象、物理學、物理學家等……,把知識有機地串在一起闡明。這樣使學生感到物理這么有趣啊,他們一定會下決心好好學習。
3、在物理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史料。
在講授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觀察和實驗時,生動講述物理學家的有趣故事,是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繪聲繪色地描述伽利略仔細觀察教堂里晃動的吊燈而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再講多彩的物質世界時引入牛郎和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浴池里發現浮力鑒別皇冠的真假等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在情感描述中如同進入童話世界。最后讓學生動手到教室外觀察自然光通過透鏡后會聚成焦點和通過三菱鏡后形成的七色彩虹光帶。學生經過親自動手實驗,使他們領略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存在著很多的自然現象和物理現象,指出細心觀察和認真實驗是學好物理的方法之一。就這樣,使學生在高昂的興趣中不知不覺地上完了第一節課,使學生在下課之余還在回味著物理的興趣,只想等待著下一節物理課的到來,這樣下去學生能學不好物理嗎?
(二)、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了上好第一節物理課,使學生真正愛上物理只憑一節課是遠遠不夠的。學習物理畢竟不是學生看一場電影??赐炅司徒Y束了,學習是一個長期任務,憑一時的興趣還不行,應讓學生長時間的愛上物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利用教材的特點,培養學習物理學興趣。
人教版(九義)教材寫得生動有趣,圖文并茂,聯系實際,文字流暢,可讀性強。且教材還設計了〖科學世界〗與〖想想議議〗等欄目。學生閱讀起來感到新鮮、有趣。所以我利用教材這些特點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利用教材所給的材料,適時穿插物理學史,科學家的生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學習科學家實是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克服困難、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質。讓學生明白在科學的道路上只有不畏艱辛、奮力拼搏、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頂點。
2、重視新課引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每一節新課的開始,我都作一番精心設計,就會把學生的心緊緊抓住。使他們處于欲罷不能的境地,后面的教學進程就容易駕馭,這對調動學習物理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新課引入方法多種多樣,如其中有:
①實驗引入法。在《慣性》一節中,我從演示小車運動受阻,木塊向前倒下的實驗入手。不過,我把小車在平面上運動改為沿斜面(傾角不能太大)向上運動,演示前先問學生:小車突然停止時,放置在小車上的木塊會向哪邊倒?學生幾乎齊聲回答:向下。實驗結果卻相反――向上。這時學生滿懷興趣,迫切要求解釋這個意外的實驗。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去。②從生活實例引入新課。初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于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往往會產生直接的興趣。因此,從生活實例中引入新課,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引入密度一節時,運用生活實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大小、光亮程度都一樣的兩只湯匙,讓學生區分哪一只是鋁匙?哪一只是不銹鋼匙?再找一團棉花和一塊適中的鐵塊,讓學生判斷那個質量大?用這些存在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起同學們的思考興趣,同時喚起他們探究的欲望。
3、做好各種實驗,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要全面提高物理的學習質量,做好物理實驗是關鍵一環,通過實驗又能促進學習興趣提高。新編九義教材,幾乎每節都有配套的演示實驗。此外,還有學生分組實驗及小實驗、小制作等。利用實驗是物理課得天獨厚的條件,引導學生觀察、感知、思考、探索。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根據實驗室設備條件,增加一些簡單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實驗,還創造條件把一些演示實驗安排為學生的邊學邊實驗,這樣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浮力》一節,安排兩人一組實驗(配彈簧秤、盛水大燒杯、金屬塊各一),讓學生把金屬塊掛在彈簧秤觀察示數,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屬塊,觀察這時的示數變化。再把掛在彈簧秤下的金屬慢慢浸入水中,再觀察示數的變化。啟發學生分析各次觀察到的記錄結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體在空氣中的稱重。g液――物體浸在液體中的稱重)。為了克服學生對浸沒在液體里的物體,深度越深,受到浮力越大的錯誤認識。在課堂實驗歸納后,提出如下疑問:把一個正方體浸沒在水中,當正方體上表面跟水面的距離增加5米時,則正方體受到浮力有沒有變化?問題一提出,堂上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了,有的學生馬上計算,有的認真思索,有的不加思考回答“變大”,針對這一模糊認識,讓學生用上述有關《浮力》一節的實驗器材動手實驗。引導他們認真觀察、分析,得出“浮力不變”結果。通過動手實驗,使學生體會到,單憑日常生活經驗下結論是不科學的,許多物理規律、公式、概念都是通過科學實驗加以推理歸納出來的。這樣通過課堂實驗,既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活躍了學生思維。從中發展和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上述的做法,克服了往日的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的注入式教學方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了物理教學的質量。
二、識記知識要記牢,強化訓練不放松。
初中物理并不難,涉及到的都是力、熱、聲、光、電的基礎知識。知識都來源于生活,但知識較多較碎、少記了有關基礎知識、就可能使以后學習的缺陷、因此,要求學生對識記的知識一定要掌握好、掌握全、強化對基礎知識的訓練。對有些識記知識學生還不太熟悉、這就更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牢。如現行物理教科書中采用國際單位制,初學者對“米/秒”、“千克/米”、“牛頓”、“帕斯卡”等單位感到陌生抽象;學生習慣于單位的單一性,開始學習p=pgh和功率的單位焦耳/秒這些知識時,對概念的多因性很難適應。又如,“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剛入物理門檻的初中生的確感到困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法使學生的思維方法跟上,并側重對差生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從而減輕差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在強化訓練中,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按每一條的預習提綱先預習新課內容,上課首先檢查預習情況,課后應要求學生把上過的課文復習一遍,對課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徹理解的前提下記熟,然后通過作業多練習,練習了作業又加深了對物理基礎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做作業時應該注意力集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同時在基礎知識教學中要好中差一起抓,否則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所以教師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去彌補原有的知識缺陷,從一開始,就查漏補缺,對差生緊盯狠抓不放,不讓一個人掉隊。在強化訓練中還要引導學生多閱讀。物理定義、定律一般是客觀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閱讀課文時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從而提高閱讀效果,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壓力的定義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這里“垂直”一詞就是關鍵詞。又如在講光的折射時,讓一束光通過玻璃槽蓋子上的狹縫,斜射到水面上,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詞。在指導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把關鍵性的詞自己找出來,把學生的閱讀感覺從模糊的總體轉變到精確的定位上來。在這些關鍵處放慢閱讀速度,從字面意義理解物理實質。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盡可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去閱讀,這對培養學生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對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學前,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有一些感性知識的積累,如在學習慣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觀察思考題:①觀察用臉盆潑水的動作過程和發生的現象;②坐公共汽車,突然開車和突然剎車時各有什么感覺等等。這樣學生在閱讀慣性概念時就覺得容易接受,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堅持活學活用,注重學用結合。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緣故。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系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鉈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教師可安排指導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此外,還可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家中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工廠、建筑工地、碼頭等地去觀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學物理知識。如學習“浮力”后,可去碼頭看看船舶上標著的“吃水線”,搞清輪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學習了“簡單機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車,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桿,哪部分是輪軸,哪部分是滑輪組,然后進一步觀察這些部分是如何協調運用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把所學知識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總的來說,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教師如何精心設計教學安排,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關鍵,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我們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是我多年來教學中的一些體會,我的觀點和看法可能存在不足,請大家諒解。
篇2:《電磁感應》物理教學心得:追尋科學足跡,揚學生風采
《電磁感應》物理教學心得:追尋科學足跡,揚學生風采
電磁感應一節是八年級教材的最后一章。學生對科學探究已有了較深的體驗,從知識基礎上看,學生已經認識到電和磁有一定的聯系--電能生磁、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的探究,我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
1、探究什么條件下磁能生電;
2、什么是切割磁感線運動;
3、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下面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幾點認識。
一、探究什么條件下磁能生電
師:第一個揭示電和磁有聯系的科學家是誰?(展示課件奧斯特實驗)此實驗稱為什么實驗?它揭示了一個什么現象?
啟發引導:奧斯特實驗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系,說明電可以生磁,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
師: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需要哪些實驗器材?下面我們一起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交流。
生甲:要通過磁獲得電,需要有磁體和導線;
生乙: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
生丙:控制電路通斷需要有開關。
......
【問題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找出完成探究所需的實驗器材,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很難認識到應該用線圈代替導體;用靈敏電流計代替電流表。我采取的方法是因“生”而異:學生基礎好的,先讓學生實驗探索,當發現電流表指針偏轉很小時,再對實驗器材提出改進。這樣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曲折與艱辛,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可直接指出為了增加實驗現象的可見度,用線圈代替導體;用靈敏電流計代替普通電流表。
師:怎樣把導線放在磁場中?
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找到盡可能多的放置方法,為學生的科學探究做好鋪墊。1、靜止或者運動;2、上下運動;左右運動;前后運動;3、斜著運動......
學生實驗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二、利用直觀,類比切割
【問題2】由于磁感線是一個抽象的模型,看不見,摸不著,另一方面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不高,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很難建立切割磁感線的概念。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兩種方法。
方法一:利用直觀教具。取兩塊較厚的長方形泡沫,長的竹簽若干。將竹簽兩頭削尖,扎在兩塊泡沫之間,兩塊泡沫代表磁鐵的兩個磁極,長的竹簽代表磁感線。在學生發現獲得感應電流的現象后,師演示導體的運動方向,從而建立“切割”的概念。
方法二、課件展示鐮刀割韭菜或者用鐮刀割麥子的場景,師演示導體的運動方向,很形象的比喻成鐮刀割韭菜或者鐮刀割麥子:上下運動切割不著韭菜或者麥子,而左右運動或者前后運動才能切割韭菜、麥子。
三、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有關的因素
師提出問題: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猜想......
討論思考,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展示:四個學生合作,一名學生解說操作要領,兩名學生在講臺上演示實驗,另一名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設計說明】學生經歷了探究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方向與磁感線方向、電流方向有關之后,再進行此實驗探究,已經不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此探究是學生獨立完成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嘗試發現“真理”的甜頭,激發他們樂學、愛學。學生的精彩展示是這一節課的高潮,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美好情感。
篇3:初中物理教學心得:測電壓雨測電流
初中物理教學心得――測電壓雨測電流
“‘肩并肩’,測電壓;‘手拉手’,測電流?!边@句話,告訴了同學們判斷電壓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和電流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中電流的方法。
判斷電壓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和電流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中電流的方法,一直是初中電學的重點和難點。說它們是電學的重點,是因為在利用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的知識進行有關電路的計算和有關動態電路的分析時,必須弄清楚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測量對象和顯示的數據(或示數的變化情況)。說它們是電學的難點,是因為學生在進行電路分析(含動態電路分析)和有關電路計算式,由于不能弄清楚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測量對象,導致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或使電路分析和有關電路計算無法進行。當學生利用“‘肩并肩’,測電壓;‘手拉手’,測電流。”進行進行判斷時,會比較容易判斷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測量對象。
在利用“‘肩并肩’,測電壓”來判斷電壓表的測量對象時,我們可以認為第一個“肩”是電壓表,第二個“肩”是被測電壓的那部分電路,“并”字就是它們兩者并聯。只要判斷出電壓表和哪一部分電路并聯,就知道了電壓表測得是哪一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
在利用“‘手拉手’,測電流”來判斷電流表的測量對象時,我們可以認為第一只“手”是電流表,第二只“手”是被測電流的哪部分電路,“拉”字表示它們兩者串聯。(判斷電路元件的方法,前面已經介紹過,再次不再贅述。)
相比較而言,用“‘手拉手’,測電流”來判斷電流表的測量對象要容易一些,而用“‘肩并肩’,測電壓”來判斷電壓表的測量對象相對要難一些。如何使判斷電壓表的測量對象來的容易一些,那是我下一次“胡言亂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