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心得:測電壓雨測電流
初中物理教學心得――測電壓雨測電流
“‘肩并肩’,測電壓;‘手拉手’,測電流。”這句話,告訴了同學們判斷電壓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和電流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中電流的方法。
判斷電壓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和電流表測量哪一部分電路中電流的方法,一直是初中電學的重點和難點。說它們是電學的重點,是因為在利用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的知識進行有關電路的計算和有關動態電路的分析時,必須弄清楚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測量對象和顯示的數據(或示數的變化情況)。說它們是電學的難點,是因為學生在進行電路分析(含動態電路分析)和有關電路計算式,由于不能弄清楚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測量對象,導致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或使電路分析和有關電路計算無法進行。當學生利用“‘肩并肩’,測電壓;‘手拉手’,測電流?!边M行進行判斷時,會比較容易判斷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測量對象。
在利用“‘肩并肩’,測電壓”來判斷電壓表的測量對象時,我們可以認為第一個“肩”是電壓表,第二個“肩”是被測電壓的那部分電路,“并”字就是它們兩者并聯。只要判斷出電壓表和哪一部分電路并聯,就知道了電壓表測得是哪一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
在利用“‘手拉手’,測電流”來判斷電流表的測量對象時,我們可以認為第一只“手”是電流表,第二只“手”是被測電流的哪部分電路,“拉”字表示它們兩者串聯。(判斷電路元件的方法,前面已經介紹過,再次不再贅述。)
相比較而言,用“‘手拉手’,測電流”來判斷電流表的測量對象要容易一些,而用“‘肩并肩’,測電壓”來判斷電壓表的測量對象相對要難一些。如何使判斷電壓表的測量對象來的容易一些,那是我下一次“胡言亂語”的內容。
篇2:高二物理教師教學心得經驗交流
高二物理教師教學心得經驗交流
在學期期末考試中,我們高二物理組連續第兩次取得德州第二名的好成績。這個好成績離不開隋秀剛主任的引領、姜希才組長精心組織及年輕有活力的李菲、秦士波的奮力拼搏。我們組除定時的集備,隨時都會有不定時的小集備,如:幾乎每節課都要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所講內容、統一教學方法。我們經常為如何更好的講明白一個題甚至一個選項爭得面紅耳赤,經??赐曜鳂I比一比誰的班做的好,這樣的工作氛圍使得每位老師時時刻刻都有壓力,從不敢有絲毫松懈。
我所教的高二(28)班在z班主任的有效協調下,班級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們這個教學單元的老師真正做到了不搶占課下時間,若有自由課,則由班主任主動協調相對弱點的學科,若最近學段都挺好,他就自己盯著讓學生學自己的弱科。
28班的物理成績一直穩居第一。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精心備課
備課時不僅將所要講的基本內容備細,還要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將學生的易錯點結合到一個小題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如何準確的運用所學知識。
二、靈活上課
在教學中,并不是將所備的課全盤端給學生。先讓學生自學,上課時發現學生已經明白了,我就干脆不講。重點知識都要和高考鏈接一下,讓學生知道所學這個知識點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若鏈接不上則說明這是冷考點,但不排除高考時不考。爭取做到學新課時不漏知識點。
三、作業定時
每個晚自習學生要完成所發學案,下課立即上交。開始為督促學生定時上交,我會親自盯著組長收完作業,這樣就使學生養成了下課就交作業的習慣,做作業時效率極高。每次作業和考試一樣都有時間限制,所以在考試時就不會慌亂,越是大考成績越好。
四、細看作業
作業不僅要看而且要看細??醋鳂I時,將做錯重點強調的題型的同學將其名字記下,課下單獨了解出錯原因。做的好的同學要給其評上“好!”,若比較完美評“很好!”(并非題錯的很少,還要結合他現有的能力)。-制度大全為您整理-別看他們都有大人的個子,其實心智還不成熟,他們很渴望老師能給自己的作業評上“好”或“很好”。每次看完作業都要統計每個題的對錯情況:大題要具體到每一問,選擇題要具體到每個選項。這樣做需要很多的精力,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五、不愛面子
我從未怕自己丟面而堅持自己的答案。物理選擇是多選如果題目不嚴密就會造成從不同角度考慮得到不同答案。這個班的有幾個學生思考的很深刻,他們時常會提出自己的看法。雖是多年的“老題”,只要學生想的更合理一些,我就會去“改錯”。如果學生的解題方法好,我也會極力推薦給班里的同學?!澳愕姆椒ǜ眯?!”、“
你思考的更全面一些!”,就是這些話使的這個班里敢于向老師“挑戰”的同學越來越多。這樣激發了他們對真理的追求欲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幾點的做法。我認為成績的得來離不開備課組的團結,離不開單元的協調。
篇3:《電磁感應》物理教學心得:追尋科學足跡,揚學生風采
《電磁感應》物理教學心得:追尋科學足跡,揚學生風采
電磁感應一節是八年級教材的最后一章。學生對科學探究已有了較深的體驗,從知識基礎上看,學生已經認識到電和磁有一定的聯系--電能生磁、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的探究,我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
1、探究什么條件下磁能生電;
2、什么是切割磁感線運動;
3、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下面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幾點認識。
一、探究什么條件下磁能生電
師:第一個揭示電和磁有聯系的科學家是誰?(展示課件奧斯特實驗)此實驗稱為什么實驗?它揭示了一個什么現象?
啟發引導:奧斯特實驗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系,說明電可以生磁,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
師: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需要哪些實驗器材?下面我們一起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交流。
生甲:要通過磁獲得電,需要有磁體和導線;
生乙: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
生丙:控制電路通斷需要有開關。
......
【問題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找出完成探究所需的實驗器材,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很難認識到應該用線圈代替導體;用靈敏電流計代替電流表。我采取的方法是因“生”而異:學生基礎好的,先讓學生實驗探索,當發現電流表指針偏轉很小時,再對實驗器材提出改進。這樣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曲折與艱辛,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可直接指出為了增加實驗現象的可見度,用線圈代替導體;用靈敏電流計代替普通電流表。
師:怎樣把導線放在磁場中?
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找到盡可能多的放置方法,為學生的科學探究做好鋪墊。1、靜止或者運動;2、上下運動;左右運動;前后運動;3、斜著運動......
學生實驗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二、利用直觀,類比切割
【問題2】由于磁感線是一個抽象的模型,看不見,摸不著,另一方面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不高,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很難建立切割磁感線的概念。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兩種方法。
方法一:利用直觀教具。取兩塊較厚的長方形泡沫,長的竹簽若干。將竹簽兩頭削尖,扎在兩塊泡沫之間,兩塊泡沫代表磁鐵的兩個磁極,長的竹簽代表磁感線。在學生發現獲得感應電流的現象后,師演示導體的運動方向,從而建立“切割”的概念。
方法二、課件展示鐮刀割韭菜或者用鐮刀割麥子的場景,師演示導體的運動方向,很形象的比喻成鐮刀割韭菜或者鐮刀割麥子:上下運動切割不著韭菜或者麥子,而左右運動或者前后運動才能切割韭菜、麥子。
三、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有關的因素
師提出問題: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猜想......
討論思考,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展示:四個學生合作,一名學生解說操作要領,兩名學生在講臺上演示實驗,另一名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設計說明】學生經歷了探究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方向與磁感線方向、電流方向有關之后,再進行此實驗探究,已經不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此探究是學生獨立完成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嘗試發現“真理”的甜頭,激發他們樂學、愛學。學生的精彩展示是這一節課的高潮,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