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三年自學規劃

教師三年自學規劃

2024-08-01 閱讀 5968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新課程的改革,都要求我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完善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只有自己有源源不斷的長流水,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通過自學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業務能力,拓寬知識面,提高實際教學水平與研究能力,提高信息技術水平與科研能力。因此特制定**-**年三年自學規劃如下:

學習內容:

1.制定本學期自身學習計劃。廣泛學習搜集教育信息,了解教育改革動向與先進的教學經驗。

2.學習新課標,強化自身理論知識。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力爭在**年使自己的計算機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3.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廣泛收集網絡教案進行交流備課。要寫讀書筆記和教學隨筆,要寫得有深度,有獨到之處,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

4.“快樂閱讀”活動之一“教育文學類”書籍的閱讀,每學期讀教育專著一本。

5.開展以“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性”為主題的教學實踐活動。

6.通過聽老教師、優秀教師的課,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7.三年內每學期末都要寫一篇具有一定質量的教學經驗材料或教學論文,要緊扣研究課題。

8、緊跟繼續教育學習,力爭把每年繼續教育的課程弄董弄通。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以適應新形勢新課改的需要。

篇2: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應用

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應用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已成為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兩大趨勢,并且彼此影響,互相融合,一起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帶來很大沖擊。而多媒體教學與“引導自學”型課堂正是在這兩大趨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要成果。本文著重從微觀層面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改革;自育自學;引導自學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各種有效的嘗試,最終不約而同地把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放在課堂結構改革上,對于“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改革方向”基本達成共識;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活動也日益朝著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成為考察當代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者提出了改革課堂結構,建設新型課堂的必要性。而后者則為新型課堂的建設在技術支持方面提供了可能性。

一、“引導自學”型課堂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者并未把“引導自學”型課堂單獨列為教學模式的一類,而是在多種教學模式中體現引導自學的理念。如莫禮生提出的單元教學法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單元:試探→提示→自學→組織→復講,其中自學是核心環節,試探和提示是為了引起自學需要,組織和復講是為了鞏固自學成果;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不僅在教學流程中注重自學,而且把教學目標的選擇權也交給學生;另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組探索模式、阿莫納什維的師生合作模式、馬賽拉斯和考克斯的相互探索模式等,他們都強調基于人際關系的自主探索過程,因此被統稱為社會互動教學模式。[1]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在我國,“引導自學”思想最先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當代研究者結合我國新時期的國情也開始了“引導自學”型課堂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嘗試。其中,何炳章提出的“自育自學”論是最具影響力和現實意義的理論系統之一。

我國當代教育家何炳章教授在陶行知、葉圣陶、段力佩和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影響下,把“自育論”和“自學論”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套表述完整的理論系統,即“自育自學”論。[2]在合肥市范附屬小學等多所學校的實踐中“自育自學”論不斷完善,現已相對成熟。何炳章指出完整的“自育自學”過程應包括“做、學、讀、吃

篇3:自學互學導學拓學在教學中有效實施

“自學、互學、導學、拓學”在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于成哉季成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2團中學

生物學科是九年制義務教學階段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在幫助學生提升知識面的同時也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對于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身有著很大的促進意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筆者近幾年就師教研室倡導的“自學、互學、導學、拓學”模式進行了教學實踐,充分體驗了這種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課堂教學的改變和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要在教學中把握好每一個環節,需要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每一個環節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和支持。

一、有效“導學”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而要讓學生盡可能的投入整堂課的學習,開展有效的導學很重要,良好而有效的導學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所以教師要做好一堂課每一個環節的導的工作。新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所以教師在課的開始部分,可以通過生活實踐、社會熱點、實物觀察、實驗演示或生物事實等導入新課,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為整堂課的有效實施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植物的生殖》時,直接提出動物有雌雄之分,植物和動物有何相同之處,有何區別?一下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其次要做好課中導學,課中導學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而要做好這一部分工作,需要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而且要充分了解學生學情,將導學做到恰如其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想辦法激活學生的“動情點”,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適時的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有效的開展,而激發和培養興趣是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課后導學是引導學生對整堂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突破重難點,并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整堂課的導學環環相扣,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做到有效導學。

二、有效“自學”

在新課改中,《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結論的同時,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俗話說“授之以魚,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益”,會學永遠比學會重要。自學能力對學生學好生物有重要作用,生物學知識內容十分豐富,而課堂教學時間比較少,特別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時間就更少了。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能讓學生自己獲取更多的生物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把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而自學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條理地開展,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自學進行合理地安排和引導,當他們形成一種習慣后,自學就是有效的。

三、有效“互學”

生物教學是生物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隨著新課改實施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去。教師也應以相互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努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或經驗分析當前問題,適時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相關線索。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尊重不同學生的意見和觀點。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制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然后產生共鳴。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生生互動”是生物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通過生生互動,既可以做到知識的共享,讓同學之間通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補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和收獲,又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良好的情感體驗,體現了新課改所倡導的理念。例如在學習“關注食品安全”時,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吃的零食(帶包裝)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互相補充,收獲頗多。只要教師把握好這一環節,將會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