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簡簡單單教語文真學真研真交流

小學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簡簡單單教語文真學真研真交流

2024-08-01 閱讀 7635

4月28日到30日,我們一行六人來到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參加全國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暨真語文學習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全國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大賽,說實話,心里很沒底,可以說是嚴重底氣不足。語文教師要求寫一首好字、一篇好文章,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此次比賽,我真正見識了優秀教師良好的基本功,感受到這是一次高手如云的比賽,體會到了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有多么的重要。

真學真教真語文

那么什么是“真語文”呢?真語文就是語文,是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的真正的語文教育。真語文的核心要求是說真話、寫真文、訴真情、做真人;不說假話、不寫假文、不訴假情、不做假人。

真語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語文課一定要培養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一定要培養、學生自由、個性的心理品質,一定要培養學生獨立創造的人格特征;語文課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學習并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真語文的具體要求:語文教育應該以語文文字的基本元素為基礎,以字、詞、句、段、層、語、修、邏、文為主要訓練手段,以追求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為全過程,以促進學生和諧語文生活為終極目標。

通過學習我漸漸明白,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學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為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總能找到與學生心靈溝通并契合其自身本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必能真正喚醒學生內心的激情,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必能以“語”為根,以“文”為本,帶領孩子徜徉在語言文字的樂園里。

遺憾之處太多,與大師們的差距太遠,但這次學習,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真語文的內涵和意義。雖然前行之路荊棘密布,但真語文一直指給我明亮的遠方。歸根到底,學習是幸福的,聽到真實的聲音是一種幸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更是幸福!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且,越是泥濘的路越容易留下清晰的腳印。這是我在真語文中感受到的精神力量,也正因如此,我跌跌撞撞前行在這條路上,享受著真實的幸福,奔向那明亮的遠方。

印象賈志敏

這次聽了賈志敏老師的兩節課,讓我受益匪淺,進一步感受到了什么是基本功,什么是真語文,什么是自己該努力的方向。一位78歲、癌癥六次手術的老人讓我十分感動,不僅是感動,更多的是佩服。精神矍鑠的賈志敏老師,外表樸實無華,表情嚴肅認真,幽默、和藹可親。每節課,賈老師都用心良苦,精心設計。從學習語文的方法到生活的智慧,句句話都引人入勝。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把這種講真話、抒真情的精神傳承發揚下去。

賈老師在課堂上給我留下了三點印象。首先,是他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語文的熱愛。像他這個年紀,完全可以在家享受晚年生活,他卻選擇繼續上課、講學,一腔熱血為語文。其次,賈老師在課堂上不說教,而是像在跟孩子們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最后,賈老師最打動我的,是他“潤物細無聲”式的講課風格。

先來說說賈老師的作文課。他的作文課體現了寫作過程的教學,幫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代語文教學專家張鴻苓認為,學生寫作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觀察、思考階段,構思、表達階段和修改階段。賈老師的作文教學《作文也會長大》就很好地體現了作文過程的教學:

1、賈老師首先以“我”舉例,我身上就有寫不完的事。要求學生從一句話寫起,寫自己獨特的,身上發生的,別人想不到的。然后指導學生用事實說話,把自己寫具體。賈老師通過一個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思考,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很重要,不可或缺。

2、訓練構思表達,有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觀察、表達過程中,總有學生出現寫作障礙,賈老師的作文課,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總是讓學生細致觀察、充分說話,交流好了再作文。雖然交流的學生就這么幾位,其他學生也都在聆聽中跟著思考,學習如何表達,這樣就慢慢學會了如何把事情寫具體。

3、組織當堂交流,有效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學生當堂作文,完成后又請若干學生朗讀習作,進行全班交流,而老師即興點評、修改。這是賈老師作文課堂的高潮部分,也是賈老師教作文的絕招。對交流的學生來說,可以從老師這里得到及時反饋,獲得老師的點撥和幫助。對其他同學來說,為“自改”練習提供借鑒。

賈老師的作文課,不但體現了作文過程的教學,也體現了寫作教學的過程。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開始親近作文,開始學會作文,并在這個過程中激活主動性、創造性,這就是賈老師作文的秘密。總之,概括賈老師的課就是即寫即評、即改即糾、生動有效、幽默風趣、講課扎實,該批評即批評,細微之處見教育。

再來說說賈老師的閱讀課《一諾千金》,賈老師執教的課板塊清楚、內容清晰、重點突出。在公開課上,很少有老師會拿出時間讓學生朗讀全篇課文,賈老師不但讓學生朗讀全文,還輪流朗讀,并耐心指導,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賈老師還親自示范朗讀、說話、寫字,言傳身教,教孩子真正會讀、會說、會寫。

賈志敏老師將培養興趣、養成習慣、教會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等教育目標,恰到好處地融入40分鐘的課堂中,真正做到了細微之處見教育。課題導入、字詞教學、朗讀指導、課文分析、表達訓練。看似輕松自然的教學過程,其實由一個個嚴謹有序、條理清晰的教學環節組成,蘊含著執教者的教學智慧。

踐行真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說明,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地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本就簡簡單單,我們不應為它披上神秘的面紗,而要回歸本真,真正做到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

通過本次學習,我對真語文理念的理解更加明晰,實踐真語文理念的決心也更加堅定。正如王旭明社長所言,人要知其可為而為之,并子啊可為時有所為。我將懷著對真語文的信心與熱愛,為語文歸真奉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作為語文老師,我唯有用真語文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育學生,幫助學生切實提高語文素養,讓他們學會說真話、寫真文、訴真情。

篇2:語文教師專業素養

淺談關于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發布者:吳祥秀

你想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我認為,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首先要多讀書,語文教師應該三教九流,無書不讀。在讀書的過程中你可以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領域,讓你在課堂教學中自由發揮讓你的學生們由衷的欽佩你。想要讓孩子們讀書,首先要捫心自問,我們讀了什么書。我們讓孩子讀好書,我們自己讀了幾本好書。我們要做到在學生視野里的書,我們要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因勢利導。只有博覽群書之后,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幾本書。世上的書多得成千上萬,真正合乎心靈需要的書也就那么三五本。海子身邊常帶的只有四本書,梭羅到瓦爾登湖邊生活的時候,也沒帶幾本書。我們也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三五本書,常讀常新,才能有所收獲。

其次就是博取眾家之所長,獨樹一幟。在教學上你首先要知道你的同行都在干些什么,你的學科前輩走到了哪里,這樣你才能沿著他們的路繼續走下去。沿著他們的路繼續走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在他們總結的經驗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最后,我們還要不斷反思,勇于放棄,從零開始。不管我們有多么豐富的經驗,不管我們的教學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一旦發現不能和教育大潮流吻合,我們就要深刻的反思,勇敢地棄舊從新。這是教育者應當自覺擔負的責任,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偏差。同時我們要始終將學生置于我們的視野之內,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還要謹記學生是有感情,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有自己的意志,我們不能強迫他接受我們的觀點看法,只能接近他,走進他的心靈世界,用心交心,用愛換愛!

篇3: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

內容提要: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又要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呢?首先,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起著“橋”的作用,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教師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教材轉,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從而感受、創造美。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教師要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不斷有新的認識,不管我們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為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談談對語文教師應扮演角色的幾點認識: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社會各方面已形成共識,但現實中許多做法,仍值得各界的探討。下面,再就閱讀的視角、角色、空間作個探討。

1、閱讀活動中的視角定位

多年來,語文教育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范文的反復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對于語文教育的弊端,一位特級教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語文課正逐漸變成一門純粹的技術課,語文教育正在異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練課。抽象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閱讀一直難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創造,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