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一年級數學《統計》集體備課總結

一年級數學《統計》集體備課總結

2024-08-01 閱讀 2669

一年級數學《統計》集體備課總結

年級:一年級

科目:數學

時間:20**年6月28日

教研組長:z

主備人:z

參加人員:一年級全體數學老師

教研主題:《統計》

教研內容: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2.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且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能進行簡單的統計圖表的轉化。

(二)教學重點:

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且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也能進行簡單的統計圖表之間的轉化。

(三)教學難點

主動優化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的突破

1.從生活的情境出發,注意開展實踐活動,加強方法指導,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統計的過程。

2.靈活運用教學資源

教學時,教師除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統計鞋碼外,還要結合具體的情境,結合學生的生活,組織“本班學生喜歡什么顏色”、“喜歡吃什么水果”等等統計活動。

3.運用好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五)討論要點

z老師:在教授本單元時,搜集數據的過程特別重要,學生容易多數、多記、漏數、少記,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數的方法:按一定的順序做好標記認真數。

z老師:在圖條形統計圖時,學生容易亂涂,甚至涂到格外,很不美觀。在教授時讓學生仔細認真地涂,讓學生養成做作業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z老師:讓學生看懂統計圖表,并且讓學生多說一說能發現的問題,而且還要根據圖表讓學生多提問題并解決。

z老師:畫“正”字統計法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方法,讓學生在搜集數據時充分體會這種方法的好處:在統計鞋碼時,可以設計穿某一個鞋碼的人數特別多,這樣用畫“∨”、“

篇2:初一年級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方案

*年初一年級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數據的能力,豐富學生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二、參賽對象:初一在校學生

三、時間安排:

設計時間:5月14日到6月14日,

評獎時間:6月15日、16日評獎,6月17日后獲獎作品展示

四、活動組織

由各班數學老師發動組織,由于本手抄報有一板塊必須要求繪制統計圖,而數據收集、制作過程復雜,因此可組織4―8人小組進行制作,老師選出組長,組長負責分工,并記錄每個成員的分工情況和完成工作情況。

五、作品要求

1、作品中必須要有的兩個欄目:

第一個固定欄目是“你知道嗎?”,要求繪制一幅象形統計圖,可參照課本80頁,課題學習“制作人口圖”繪制人口統計圖,數據來源可以是課本,也可以是自己收集,但必須保證數據真實,可信,不能自己杜撰,必須注明數據來源。也可調查我們身邊的事情,繪制統計圖,比如,制作我校初一學生家庭作業完成時間統計圖,我校初一學生上網時間統計圖,家庭用電情況統計圖,太白路車流量統計圖,自己班級同學體育鍛煉情況統計圖,在家干家務時間統計圖等等自己身邊的數據,也可以是家長所在單位有關數據統計圖,濟寧市的相關數據統計圖,國家有關數據統計圖。

第二個固定欄目是“展示我的風采”,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全等圖形的知識,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

2、手抄報可以用彩筆描繪,也可以利用電腦制作。

3、作品適當位置注明班級、制作成員姓名和分工情況,以及每個人的工作完成情況。

4、規格:八開紙,上、下、前、后邊距各留出1.5厘米。

六、獎勵辦法

每班分別評選一等獎一至二名、二等獎五名,鼓勵獎若干,一等獎由學校頒發獎狀和獎品。(請學校提供獎狀和獎品)

附:“手抄報”設計活動過程

在教師的指導下,合理分組,分工,以數學內容為載體,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學期末,進行手抄報展示活動。

第一階段:欣賞學習階段。通過網上瀏覽他人作品,讓學生先建立一個直觀的認知,初步滲透數學知識,收集制作手抄報的相關知識,為后面學生自己制作打下基礎。在小組充分討論,達成一致后,認真分工。

第二階段:搜集資料階段。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素材,統計圖的數據收集,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問卷調查、采訪調查或網絡、書籍、媒體、報刊雜志等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和數據。

第三階段:制作提高階段。小組成員制作,初稿完成后可請老師或家長指導,通過初步嘗試制作過程和方法,逐步完善和提高制作水平。

第四階段:成功交流階段,先在本班中進行交流評選,選出優秀作品上交,學校負責提供展板和空間進行成果展示。

篇3:教師語言魅力在一年級數學課上作用

教師的語言魅力在一年級數學課上的作用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多動,他們有意注意集中的時間很短,不會傾聽,如果我們不重視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不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上課聽講的習慣,那么會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埋下很大的隱患。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一年級數學教師,要想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傾聽習慣,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上學會傾聽,很重要的一點,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

劉彩虹老師在《圖形的認識》這節課上,教學語言干凈利索,用自己富有魅力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孩子們都能認真地傾聽,“你是一本好書,老師讀懂了。”親切的話語,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注,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積極愉悅的學習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上,學生都能認真地傾聽老師的每一句話,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

上好一堂課,教師的語言至關重要,諺語說的好:“它不是糖,卻能粘住一切。”這里講的就是語言的魅力。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始終緊扣學生的心弦,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我們每一位一年級的教師都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努力提高語言藝術。每次新接一個一年級班,我都是這樣做的:

1、當我接了一年級班以后,我就要求我自己也要變成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站在一年級孩子的角度去想,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遵守課堂常規,怎樣教給孩子數學知識,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換位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師,作為成人,我們絕不能用自己認識事物的水平,方式方法去衡量一個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在咱們大人眼里,很簡單的事情,在孩子們的眼里其實都是很難的。比如,開學第一周,數學課上做練習,有這樣一道題,三只小兔采蘑菇,最多的下面畫“√”,最少的下面畫“△”,學生做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發現居然有的同學不會畫“△”,這時,我意識到自己高估了一年級孩子,于是我讓學生和我一起書空寫了幾遍“△”。通過這個例子,我感到一年級的老師要將自己偉岸的身軀,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意識濃縮,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我覺得這是帶好一年級孩子的第一步。

2、課堂上,教師要善用兒童語言,說話速度要慢,吐字要清晰,適合一年級學生。

大家都知道,小孩特別喜歡和小孩一起玩,為什么?因為他們有共同語言,他們之間能夠彼此溝通。所以,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不能成人化,應該貼近兒童,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到課堂上和老師一起學習,沒有距離感,這樣,孩子們的注意力就能始終跟著老師走,老師也不用再為維持課堂秩序發愁了。

例如:我在教學《6、7、8的認識》一課時,課的開始,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用緩慢的語速和學生聊天,同學們,大家上學已經三個星期了,你們覺得上學好嗎?喜歡咱們東關小學嗎?喜歡老師嗎?老師一直想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其實呀,從你們9月1日走進校園的那天起,老師就非常喜歡你們,現在呢,每天能和同學們生活在一起,我感到特別的幸福。

下面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同學們快樂的學校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的談話,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孩子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

3、教師語言要簡約,要干凈利落,不冗長,多用鼓勵性語言。

課堂上我們的語言要力求簡潔,不要加過多的修飾語。教師為學生提出的每一個要求,要做到用最少的語素,最普通的詞匯,表達出最全面、最完整的意思。例如,在訓練一年級學生翻書時,我是這樣說的:“請同學們打開數學書第8頁,身體坐直,腳放平,左手扶好數學書的左邊,右手手指指好第8頁。”這樣給學生提要求,既強化學生看書的姿勢,又教給了學生翻書、看書的方法。當學生做練習、寫字時,我總是用這樣的話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你寫完了,請你用你的姿勢和眼神告訴老師我寫完了。”課堂上我沒有用命令性的話語要求學生,但是學生都能跟著我一起學習。教師還要多用鼓勵性評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多看孩子的優點。如,“你說得真棒,希望你繼續努力。”“不錯,挺好的,加油。”“如果你的聲音再洪亮些,就更棒了。”

數學教師要根據低年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千錘百煉,棄失揚得,反復融鑄,已形成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