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勝德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總結

勝德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總結

2024-08-01 閱讀 8179

勝德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既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又是高年級作文訓練的準備。三年級作為作文教學承上啟下的入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幾點是我在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中的一些思考。

一、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作文自信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習作起始“重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決不會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我總是變樣地以謎語、故事、圖畫、情境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注重觀察。

學生觀察清楚了,就得讓學生觀察到的東西說出來。我經常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按要求說一、二段話。如把總結句“媽媽真是個勤勞善良的人”用在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讓學生根據總結句從日常觀察中有條理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在關心與被關心,愛與被愛中找到媽媽的可親之處,從而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在學生掌握了寫段的方法后,我遵照“從易到難”的原則,組“段”成“篇”。

三、發掘寫作的契機,進行練筆訓練。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教師必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尋找時機,鼓勵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寫作的素材。我以重視學生寫觀察日記為突破口,平時總是注意抓住時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一些自己身邊的事、景......例如一天下午下課的時候,外面刮起了大風,我組織學生來到室外,讓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利用各種感官去觀察。結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誕生了。有的寫道:“今天的風可真大呀,讓我覺得有點冷。只見大風把樹上的葉子呼呼地刮下來,葉子手牽著手在操場上飛舞。有的翻著跟頭,好像在賽跑,真好看!”有的寫道:“風把我們的衛生區的葉子堆了三個大堆,我高興地想,這下好了,不用我們掃了,我應該怎么謝謝風伯伯呀?!边€有的寫到“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地上的灰塵吹得如煙,如霧?!?.....每當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話)誕生,我都要讓小作者朗誦給大家聽,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作文的需要。

四、養成積累的習慣激活心靈的泉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學生進入中年級后,教師可以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寫讀書筆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讀懂文本中的習作例文、經典課文,還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看報,多聽看少兒廣播電視節目,多看或多聽小學生寫的優秀習作等,作好課外讀物的讀書筆記并反復吟誦。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也可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會時,校本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才會涌向筆端。

總而言之,小學三年級學生剛走上寫作之路,步履不穩,為師者要善“扶”,根據作文教學的原則,耐心地“送”他們走上提高寫作水平的科學途徑,讓他們面前出現一片芳草地。

篇2: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心得

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心得

在小學,三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階段。我們以作文教學為例,三年級既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開始,又是低年級看圖說話的延續。我們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喚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激發他們愛說想寫的意識,就能為高段的作文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認為三年級學生的起步作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興趣,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動力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物,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里想做的時候。”同樣,興趣是激發學生寫作、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學生既不想寫,更不能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饒有興趣地寫作,讓他們對寫作充滿渴望,這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例如,我在教學作文《我的課余生活》時,先讓孩子弄清“課余”指的是什么時間,再讓孩子談談自己在課余都干些什么?孩子們會說:吹泡泡、打乒乓球、跳繩等。其中有個孩子說自己喜歡釣魚,但不知道釣魚是不是課余生活。我告訴孩子們這不但是課余生活,而且是有意義的課余生活。孩子們的興趣一下提起來了。因為他們對釣魚很熟悉,有的說怎么釣,有的說要做哪些準備?還有的還說爸爸釣了好多好大的魚,可自己一條魚也沒釣到,最后無功而返。說的這里,我問孩子們:“說起釣魚大家滔滔不絕,那么你們說說當你第一次釣魚時,是不是就會釣起大魚?”孩子們齊聲回答:“不是!”“既然不是,那么當你看見爸爸釣起一條條大魚時,魚兒就是不上你的鉤,此時你的心里會怎么想呢?我們可不可以把自己著急,生氣的表情和怎么做的都寫出來?”接著出示題目《第一次釣魚》,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僅用了半個小時,就寫出了三四百字的作文。雖然語句有點羅嗦,但作為三年級的起步作文,能有如此效果就已經很不錯了。

二、積累語言,讓學生的寫作有話可說

三年級學生積累的語言素材有限,為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平時課堂中、課內外閱讀中、社會實踐中所積累的好詞佳句,優美段落,名人名言,古詩詞等摘抄下來,并定期組織交流、展示。還開展了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

積累訓練時,老師首先要對學生積累訓練點心中有數,準確把握住目標,對各冊的練筆有系統的把握。同時,積累訓練要系統,對剛剛接觸習作的孩子,只靠課本中那幾次習作是不容易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教師要根據訓練目標認真在教材中尋找讀寫結合點并進行系統訓練。如訓練對人物的描寫,就從觀察動作、模擬對話場景、描繪神態等各個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對學生進行訓練。訓練時不求快,但求理解的準確,描寫的細致。我們身邊處處是寫作素材??梢砸龑W生關注身邊感興趣的東西,記下條目日記......

如在三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訓練中,要求學生寫觀察作文。我事先在街上稱了幾斤桔子,作文課上,每個小組發一個桔子,讓孩子們先說說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然后讓他們拿起桔子從顏色,形狀入手仔細觀察,匯報時,孩子們的小手舉成一片,有的說是紅色的,像皮球;有的說是黃色的,像燈籠;有的說黃里帶青,像掛著樹上的柿子;還有的同學說,最好看的是桔子的屁股有皺紋,像個滿臉皺紋的老太太。接著是吃桔子,感受味道。最后,把這個過程寫下來。這次作文,學生寫的相當具體,雖然內容有千篇一律之嫌,但我覺得作為起步作文,只要他們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對今后的寫作是很有幫助的。

三、修改評價,讓學生的習作更加精彩

在作文批改中,我先把學生的草稿本先收起來,把句子給梳理通順,沒有寫清楚的地方給補上,再發給學生,讓他們把老師修改的地方和以前的草稿對照,找出修改的好處。第二步,想想還有沒有更合適的表達方法。最后,在確定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再抄寫一遍。當然這會加重教師的工作量,可作為作文的起步教學,老師多花點功夫是應該的。在作文起步教學中,老師還應用兒童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的習作。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應該給予表揚。哪怕是點滴的進步,我們都要善于捕捉,以此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教學實踐證明,只要平時注意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注重對學生作文的修改和評價,就能突破三年級學生“起步作文”這一教學難點。

旺蒼縣國華鎮中心小學校趙淑華

篇3: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既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又是高年級作文訓練的準備。三年級作為作文教學承上啟下的入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幾點是我在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中的一些思考。

一、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作文自信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習作起始“重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決不會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我總是變樣地以謎語、故事、圖畫、情境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注重觀察。

學生觀察清楚了,就得讓學生觀察到的東西說出來。我經常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按要求說一、二段話。如把總結句“媽媽真是個勤勞善良的人”用在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讓學生根據總結句從日常觀察中有條理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在關心與被關心,愛與被愛中找到媽媽的可親之處,從而在生活中學會觀察。

在學生掌握了寫段的方法后,我遵照“從易到難”的原則,組“段”成“篇”。

三、發掘寫作的契機,進行練筆訓練。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教師必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尋找時機,鼓勵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寫作的素材。我以重視學生寫觀察日記為突破口,平時總是注意抓住時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一些自己身邊的事、景......例如一天下午下課的時候,外面刮起了大風,我組織學生來到室外,讓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利用各種感官去觀察。結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誕生了。有的寫道:“今天的風可真大呀,讓我覺得有點冷。只見大風把樹上的葉子呼呼地刮下來,葉子手牽著手在操場上飛舞。有的翻著跟頭,好像在賽跑,真好看!”有的寫道:“風把我們的衛生區的葉子堆了三個大堆,我高興地想,這下好了,不用我們掃了,我應該怎么謝謝風伯伯呀。”還有的寫到“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地上的灰塵吹得如煙,如霧?!?.....每當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話)誕生,我都要讓小作者朗誦給大家聽,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作文的需要。

四、養成積累的習慣激活心靈的泉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學生進入中年級后,教師可以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寫讀書筆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讀懂文本中的習作例文、經典課文,還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看報,多聽看少兒廣播電視節目,多看或多聽小學生寫的優秀習作等,作好課外讀物的讀書筆記并反復吟誦。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也可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會時,校本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才會涌向筆端。

總而言之,小學三年級學生剛走上寫作之路,步履不穩,為師者要善“扶”,根據作文教學的原則,耐心地“送”他們走上提高寫作水平的科學途徑,讓他們面前出現一片芳草地。